【Reading Notes】(8.4)Favorite Articles from 2025 April
- 商汤科技连亏七年,拐点何时来?(2025年04月01日)
- 曾被誉为“AI第一股”赴港上市的商汤科技,距离盈利还有多远?这是自2018年以来,商汤科技连续亏损的第七个年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亦持续为负,突显其商业策略依然面临着严峻考验。
- 技术同质化与巨头挤压。尽管“日日新”大模型在SuperCLUE评测中超越GPT-4 Turbo,但其多模态能力与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尚未形成代际差距。开源模型(如DeepSeek)的崛起进一步稀释技术溢价空间,商汤以13.3%的市占率位列GenAI IaaS市场第三,落后于阿里云和百度。
- 商业模式模糊。生成式AI的变现仍以B端定制为主。相比之下,OpenAI通过ChatGPT的C端订阅模式实现16亿美元年收入,商汤的路径选择仍显单一。
- 去年10月,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商汤了10周年的内部信,指出AI 1.0时代模型生产的主要成本在于研发人员的投入,而在AI 2.0时代,模型生产的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资源的投入
-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12月31日,商汤科技的总雇员为3756名,与2023年同期减少约17%。
- 商汤仍需证明:AI的星辰大海,不止于资本的输血游戏。
- 小米汽车亏损62亿,雷军长舒一口气~(2025年04月01日)
- 小鹏去年的那句誓言令人记忆深刻:在血海中游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财报显示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62亿,按136854台的全年交付量计算,相当于每台车亏损4.5万元。
- 在很多场合,雷军都谈到了顺势而为的商业哲学,最经典的当属在书中提到的那句:仅靠聪明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找到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
- 之前雷军在直播时谈到SU7 ultra的安全问题时,表示要设置电子围栏,通过车辆的坐标位置来决定启用多少性能,如果定位不在赛道,那么就会限制其速度,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城市飙车问题,不过这个电子围栏目前并未在量产车上装备。
-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 | 自动驾驶功能你还敢用吗?(2025年04月02日)
- 普通用户对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系统的预期,往往高于产品或系统实际能够提供的性能。
-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落地路线应该是:先载物后载人,先低速后高速。
- SAE将自动驾驶系统的自动化等级分为了 L0-L5,其中最关键的分界点是 L3。
- 换句话说,自动驾驶功能虽然减轻(或缓解)了一部分驾驶员的体力操作,然而却导致其头脑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以确保及时接管车辆来避免危险的发生。这样一来,其实际的结果可能是驾驶员在开启自动驾驶系统时不是头脑集中而是身体和头脑全部放松下来,当出现危险时,驾驶员反而无法及时的控制车辆的某一操作(转向、加速、制动等)最终发生事故。这种类似的悲剧貌似在实际中已经发生过。
- 蠢(尝试在方向盘上放置矿泉水来骗过系统的接管检测,进而来放松驾驶员对系统的监控。),简直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但是,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用户对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能力的信任程度,显然这种信任是过度的,是无知的。
- 买车吹得神乎其神,用后原形毕露,哈弗猛龙翻车了?(2025年04月05日)
- 2023年11月6日购买了一辆哈弗猛龙PHEV ,该车设有停车监控功能,在开启情况下,车辆在停止状态,可自动监控拍摄对车辆发生接触而产生晃动等意外情况。
- 不久前,李先生早上开车时,发现车被人为重力划伤,而车辆却没有起到拍摄作用。找厂家后,得到的答复是该功能在光线暗淡情况下无法实现,建议他报警。
- 稚晖君刚挖来的90后机器人大牛:逆袭履历堪比爽文男主(2025年04月05日)
- 刚刚,稚晖君旗下创企智元机器人官宣了两个新动向——具身智能领域的国际领军学者罗剑岚博士,已于近日加盟并出任首席科学家。国际顶尖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正式和智元机器人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围绕动态环境下的长周期复杂任务,在具身智能领域展开深度技术合作。
- 赛力斯2024财报喜忧参半(2025年04月07日)
-
3月31日晚,赛力斯(601127.SH)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59.46亿元,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
-
-
-
-
-
2024年,赛力斯销售费用191.84亿元,同比增长251.03%,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为13.21%,远高于比亚迪的3.1%。2024年,赛力斯“广宣、形象店建设及服务费”高达181.12亿元。
-
-
- 蚂蚁集团今年的年终奖。。。(2025年04月07日)
- 刚刚,商汤发布第六代大模型:6000亿参数多模态MoE,中长视频直接可推理(2025年4月10日)
- 商汤最新升级的日日新 SenseNova V6
- 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礼记·大学》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纵观整体,可以将商汤此次发布新模型的特点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强推理、强交互和长记忆。
- 只需“喂”上一段柯南片段,AI就摇身一变成“名侦探”做剖析
- 如果再给这个AI“喂”上一段足球游戏,它又会秒变成一位资深解说员
- 比如给小朋友辅导数学题,现在真的就是一拍一问就可以的事情了。日日新V6不但能识别手写体,还能够提供针对错误点的一对一引导式讲解,并给与高效辅导
- 东风+华为,还是华为借东风?华为ADS3.0技术详解(2025年04月11日)
- 自从华为ADS 3.0 于2024 年4月24 日在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 上正式发布后 ,2024年第四季度率先搭载于问界M9旗舰 SUV,2024年9月11日起,鸿蒙智行全系(问界M5、问界M7、问界M9、享界S9、智界S7等车型)陆续升级华为ADS 3.0 。
- ADS 3.0是无图方案,意味着摆脱高精地图依赖。
- 影子模式,本来是有tesla首先提出并实现的一个功能。是指在有人驾驶状态下,系统包括传感器仍然运行但是并不参与车辆控制,只是对决策算法进行验证—系统的算法在“影子模式”下做持续模拟决策,并把决策与驾驶员的行为进行对比,一旦两者不一致,该场景就被判定为“极端工况”,进而触发数据回传。
- Telsa的所有车型都支持此功能,因此Tesla的每个用户都是特斯拉免费的测试员,用户越多,能采集到的数据越多。
- 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检测)
- 聊聊强化学习发展这十年(2025年04月13日)
- 最近在帮忙给强化学习立标准,我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任务。因为随着这两年强化学习的大力发展,强化学习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子课题方向,除了最经典的online RL以外,例如offline model-free RL,model-based RL,RLHF,multi-agent,risk-sensitive,inverse RL等等,要给这些子课题找共性非常困难。
- 这导致像作者这样的old school,在看到最新的强化学习应用文章时,总会试图问文章作者几个基础的问题,状态是啥,动作是啥,奖励是啥。但其实现在很多文章已经不考虑这些问题了。
- 但较为可惜的是,以强化学习为核心的游戏AI应用市场份额不大,
- 但作为一个强化学习研究者,并尝试去进行AI应用落地的人来说,至少这波RL概念扩大,让RLer吃上了饭,甚至吃上了好饭,应该还是要对此心怀感激的吧。
- 永别了,GPT-4下线了!(2025年04月13日)
- 4月10日,OpenAI正式宣布,即将从ChatGPT中移除两年前推出的GPT-4。
- 从4月30日起,GPT-4将被当前的默认模型GPT-4o完全取代。
- The Verge独家爆料称,OpenAI正准备发布一系列全新模型——包括GPT-4.1(含GPT-4.1 mini和GPT-4.1 nano)、满血版o3,以及神秘的o4系列(o4-mini、o4-mini-high)。
- 4月10号马云的全员信 要有大动作了(2024年04月15日)
- 又一车企工厂停产裁员(2025年4月15日)
- 通用汽车正在暂时停止其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英格索尔的电动商用货车生产。受此影响,该工厂将临时裁员1200人。
- 2万人大裁员!AI掉队、工厂暂停扩张,英特尔复兴之路注定艰难(2025年4月24日)
- 英特尔再次掀起裁员风暴!计划裁员超20%,这是新任CEO陈立武上任后的首次重大重组。面对AI领域落后英伟达、连续三年营收下滑的困境,英特尔试图通过精简管理、重塑工程文化来扭转颓势。
- 根据他们去年8月公布的裁员计划,去年英特尔就已经裁掉了约1.5万人。
- 这是新任CEO陈立武上任后对公司的首次重大重组,旨在精简管理,重塑以工程为驱动的文化。
- 蔚来又一智驾核心人物离职(2025年4月27日)
- 蔚来端到端 planner 模型领军人樊昊阳卸甲归田,门下弟子被分配至大模型各小组,恰似一池春水被骤雨打乱。
- 樊昊阳在PNC领域表现突出,有着扎实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历。
PNC,规划与控制(Planning and Control), - 这表明,能在关键时刻为老板分忧、解决短期棘手问题的团队,即便身处非核心派系,也有机会在短期内进入老板的视野,获得核心资源支持。但要想在核心圈站稳脚跟,长久发展,向上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 最后,向上管理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直接上级(+1),还应关注更高级别的领导(+2甚至+3)。因为在关键时刻,真正能为你提供有力支持、保住职位的,或许正是这些高层领导。而且,当他们新加入一个团队后,出于成本和管理的综合考量,提拔熟悉的下级(-2或者-3)往往是更便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