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崛起后,对使用AI的一些小思考
AI的发展很快,低技术门槛的项目需求会大大减少
我的AI编程工具之旅是从 Fitten Code 开始的,它是一个 Visual Studio 的插件,当时我写作业全靠它。后来切换到 Cursor,真是伟大无需多言!不过自从 Cursor 加强账号管理后,我也尝试过 Trae、Windsurf、Claude Code、Gemini CLI 这些工具,现在稳定在用 Kiro。可以说,我完整见证了这类工具从早期的单文件生成式 AI 助手,一路发展到如今功能强大的集成式 AI 开发环境的整个演进过程。
现在,不管是程序员还是普通人,不管国产还是国外的AI,相信大家都用过AI了,应该也会有一个感觉:AI发展的非常快,甚至是突然进入我们生活的。很多没接触过编程的人也可以直接做出来一个静态交互式网页项目,只要有一个好点的完整提示词就可以做出来。
网上有很多一句话让 Deepseek 生成单词消消乐或者古诗配对的视频,这些低门槛的东西不需要任何技术就可以做出来。所以随着AI的发展,低门槛项目需求肯定会变少,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不用说现在 Cozi 开源了,Manus 也开放了,网站部署也不需要了,可以直接用他们的域名服务器。对普通人而言,这些他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做出来并发布上线。
Bolt 和 Mgx 甚至可以部署后台数据库,动态交互式网站做起来也不需要技术,都是自然语言的交互。
此时,我觉得技术壁垒,创意壁垒在AI时代会更重要一点。
在普通人的角度去找技术壁垒
说白了还是难一些的项目,AI写五子棋,井子游戏的太简单了,让 Cozi 做一个资源聚合站,十分钟不到就可以做的有模有样,并且可以交互。
但是,大家在用的时候会发现,Cozi 的前端内容都是示例内容,你告诉它什么它才会改什么,而且它默认不会调用任何接口也不配置数据库。它写的只是一个静态的demo,没有任何数据,它也不懂SEO,更不用说访问速度,以及后面的压力和安全。
这些就是技术壁垒啊,普通人不懂的就是我们要抓住的技术壁垒。AI做的很快,但是这些可视化背后的东西是普通人看不到的,这些是我们需要知道并且会的东西。
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用户都是三岁小孩
我始终相信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
日常生活中我们肯定会有一种情况:你想要一个工具,但是现有的可能要钱,或者不好用,或者根本没有。我相信,不会只有我们有这样的需求,如果做出来,肯定会有人也想用。抓住这些用户就是一片市场。
雷军做过一个软件,叫电脑入门,就是教电脑小白的。对我们而言,用电脑需要一个软件专门来学吗?这需要从一堆广告中精确找到那个没有广告,没有捆绑流氓软件和病毒的电脑入门软件。这个软件在我看来好像没有啥用啊。但是事实是一经推出马上畅销,立刻上了畅销软件排行榜。
我们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去看用户的需求,毕竟某小黄鱼上很多代安装Steam的服务。这些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太能理解的,正式因为有这样的需求才会有那么多的这样的服务。
所以我认为要站到用户的角度思考,用户有这个需求,但是他什么都不懂,他只知道需要一个东西解决这个需求,操作要简单,步骤多的话客户就不会了。UI/UX都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综合考虑。
如雷军所言:一定要做用户需要的产品,不要做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产品。只要这个产品是用户需要的,销售就不是问题。
成功的变现方式可能会比项目本身更重要
如果能理解上面的话,那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用户需要的,并且他自己无法做出来的项目。
然而,一个无法获利或者无法带来持续价值的项目,就像沙滩上的城堡,再精巧也难逃潮水的冲刷。在AI大幅降低基础实现成本的时代,找到并验证有效的变现方式,其战略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项目创意本身。
我们既然把这个项目做出来,一定是希望得到回报的。哪怕是免费开源也是希望获得认同支持的,更不用说为了盈利的项目。
因为做出来不等于活下去。AI让“从想法到原型”变得前所未有的快,但原型距离一个可持续运营、产生价值的商业实体还有巨大鸿沟。服务器成本、维护成本、用户支持成本、合规成本……
这些都是开发者需要思考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让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式。
用户需要不代表用户愿意付费
用户(尤其是普通大众)的核心需求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拥有技术”。我们的产品可能解决了他们的痛点,但如果付费方式复杂、价格超出其心理预期、或者免费替代品足够“凑合”,用户依然不会掏钱。AI ID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内付费意愿并不高,都是能白嫖就白嫖,有免费的就不用付费的。当然他们愿意为便捷、省心、有效 的解决方案付费。理解用户“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的边界,与理解需求本身同样关键。
举个例子:
-
价值感知即时化: 用户付费需要立刻尝到甜头。免费增值模式是利器,但免费层必须提供真实、可感知的价值,让用户“上瘾”,同时付费墙要精准地卡在核心痛点或进阶爽点上(如:免费生成5个设计图,解锁无限次和高级模板;免费基础功能,付费解锁AI深度优化/去除水印/优先处理)。让用户清晰地看到“付费=立刻获得巨大便利/提升”。
-
定价符合“心理账户”: 用户愿意为一杯奶茶付30块,却可能嫌一个效率工具月付10块贵。定价要研究目标用户的心理账户(这是娱乐消费?是学习投资?是必需工具?),并匹配其价值感知。小额、高频、场景化的支付(如按次付费、小额解锁特定功能包)往往比大额年费更容易被接受。
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活下来
当AI让基础功能实现变得容易,围绕同一用户需求的“类似”项目会大量涌现。就像 Manus 爆火的时候, MGX 团队仅用一个晚上就做出来了开源版本。这时候需要邀请码的 Manus 就失去很大的竞争力了。而我们的小产品一旦被大厂盯上,对他们而言一旦看到这个有潜力或者有价值,复刻一个就像玩一样。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提升用户粘性,独特的服务、方便的使用方式,合理的价格,凭借着先入为主的好印象,依旧可以筑起强大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
当然我们能否持续跟进服务,优化体验,建立品牌,这也是在用户心中占据“首选”位置的考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