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微调能改变模型“智商”吗?——模型能力与知识的本质解析

目录

前言

一、模型的“知识”与“能力”:两种不同的智能

第一种:浅层知识(记忆 + 模式识别)

第二种:深层能力(推理 + 理解)

二、微调:改变的是“经历”,不是“天赋”

✅ 微调能改变

❌ 微调无法显著改变

三、为什么模板影响巨大:形式≠内容?

举个例子:

四、一个形象的比喻

五、为什么“能力”几乎改不了?

六、结语:认清微调的边界,用对工具解决问题


前言

在大语言模型的世界里,模型的能力与知识到底是什么?微调究竟在改变什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微调让一个模型“变聪明”?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思考中。

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出发,深入剖析大语言模型中**“能力”“知识”**的区别,微调真正改变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对话模板和提示工程在微调中举足轻重。

微调就像给一个已经接受完本科教育的人安排一段实习或岗位培训,它可以让模型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适应特定对话风格或任务格式,但无法显著提升模型原有的推理、理解、抽象等底层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或“智商”。


一、模型的“知识”与“能力”:两种不同的智能

我们先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

第一种:浅层知识(记忆 + 模式识别)

这类知识可以理解为事实性、结构化、标签化的内容。比如:

  • “你叫什么名字?”

  • “张三以前是张麻子。”

  • “比尔·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

大模型通过大规模训练语料,从中“记住”了这些知识点或语言模式。在预训练和微调中,这种知识是最容易被覆盖、补充和引导的

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比喻为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它决定了模型是否知道某些事,是否能像人一样地说出来。

第二种:深层能力(推理 + 理解)

这类能力则更接近于人类所说的“智商”。例如:

  • 多步数学推理

  • 文本理解与信息抽取

  • 抽象逻辑、归纳推理

  • 编程、逻辑链验证

这一能力不是通过“告诉”模型某件事情来实现的,而是模型在海量语言建模任务中,逐步形成的抽象表示与通用模式理解能力。这是一种“能力”,而非“知识”。

举个例子:DeepSeek R1 与 LLaMA 2,在同样的问题下可能有天壤之别的推理表现,这正是它们基础能力的不同。


二、微调:改变的是“经历”,不是“天赋”

微调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可以类比成“对一个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安排一段新的实习经历”。这段经历能让他学会一个新话术、熟悉一套流程,甚至在某个场景中表现得更像“专家”。

但这不会改变他的大脑结构,不会让他从本科生瞬间跃升为博士后。

✅ 微调能改变:

  • 知识点记忆(让模型“知道”你的名字)

  • 回答风格(更加“热情”或“专业”)

  • 特定领域的语言习惯(如法律、医疗等)

  • 新任务格式(指令风格、多轮对话格式)

❌ 微调无法显著改变:

  • 模型的整体理解能力

  • 复杂数学或逻辑推理的边界

  • 模型的抽象表达层次

  • 模型的token上下文窗口长度


三、为什么模板影响巨大:形式≠内容?

很多人惊讶于:“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对话模板,微调结果天差地别?”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

  • 模型已经具备语言生成能力,而微调的目标是让模型对特定“提示”产生符合预期的响应

  • 如果你的提示(Prompt)不符合模型已经学会的习惯(比如它习惯了 Alpaca 风格,而你却用 OpenAI 风格),那么模型可能会“看不懂你在干嘛”。

  • 模板,其实就是模型认知中的“输入模式”,是沟通的一部分。如果不给出正确的提示语、输入格式,微调数据将被模型“误解”。

举个例子:

微调数据:

用户:你叫什么名字?

助手:以前叫张三,现在叫张麻子。

如果你没有加入 "用户:""助手:" 的模板标签,那么模型根本无法判断哪一句是谁说的。它只是看到了两个句子,然后很可能学到的是“问句之后说点话”,而不是“问什么答什么”。


四、一个形象的比喻

把模型比作一个人:

  • 预训练过程 = 读完本科,打好基础,形成世界观。

  • 微调过程 = 实习或短期培训,学习某种新业务流程或行业术语。

  • 提示工程 = 给他一个“工作手册”,告诉他“现在你要干这事儿,用这套话术来”。

你不能指望通过培训一个月的客服,就让他变成律师、数学家、程序员。但你可以让他在客服场景中表现得非常专业,甚至超过很多“天赋更高”的人类客服。


五、为什么“能力”几乎改不了?

因为:

  1. 模型的底层能力,是由数百亿到万亿参数所决定的,它们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中的分布规律和语言世界的结构而获得。

  2. 微调一般只在几个亿 Token 的数据上进行几轮训练,不可能重塑模型的“世界观”。

  3. 模型能力受限于结构设计(架构深度、注意力机制、位置编码、上下文窗口),这些是硬件级别的限制

所以:

  • 你不能指望用一堆“1+1=3”的样本,把一个聪明的模型教“傻”;

  • 你也不能用一些“高数推导题”的样本,让一个能力弱的模型秒变天才。


六、结语:认清微调的边界,用对工具解决问题

微调,是让模型更加擅长特定场景的强大工具,但它并不能代替更强的预训练模型。

因此:

  • 想解决复杂推理、长上下文、多任务泛化能力问题,需要更好的底座模型

  • 想让模型在某一领域说得更像专家,微调是极好的选择

  • 想让模型“听懂”你的任务格式,请先准备好合适的对话模板和提示语

真正强大的AI系统,往往是底座模型 + 精调数据 + 提示工程 + 系统集成的合力成果。

http://www.dtcms.com/a/299782.html

相关文章:

  • (LeetCode 面试经典 150 题) 452. 用最少数量的箭引爆气球 (排序+贪心)
  • HCLP--MGER综合实验
  • ros2 中python 的多种调试方式
  •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二 基本数字逻辑及汉字显示
  • 深入剖析 MetaGPT 中的提示词工程:WriteCode 动作的提示词设计
  • 深入React框架:构建现代前端应用的全面指南
  • 容器化成本优化:K8s资源请求与限制的黄金法则——从资源画像分析到25%成本削减的实战指南
  • 2025 年 Java 就业主流技术栈
  • Java学习第七十七部分——JVM运行时数据区
  • 三防平板搭载2D扫描头:工业数据采集的革新利器
  • 路由选择工具——IP-Prefix
  • springboot企业级后台管理平台-计算机毕业设计源码02282
  • java网络请求工具类HttpUtils
  • 如何查找php配置文件php.ini
  • URL与URI:互联网世界的“门牌号“与“身份证“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微调:多久才算微调完成?——如何判断微调收敛,何时终止训练
  • Linux库——库的制作和原理(2)_库的原理
  • 微软中国高级架构师步绍鹏受邀为第十四届PMO大会演讲嘉宾
  • gig-gitignore工具实战开发(五):gig add完善
  • 单片机中的三极管
  • write`系统调用
  • 字节跳动正式开源AI智能体开发平台Coze
  • LeetCode——1957. 删除字符使字符串变好
  • 1.安装anaconda详细步骤(含安装截图)
  • Typecho插件开发实战:构建专业级访问日志系统
  • ESP32-idf学习(五)esp32C3移植lvgl①
  • 贝叶斯决策论
  • Spring AI MCP 客户端
  • Django+celery异步:拿来即用,可移植性高
  • SSSM框架相关问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