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佛经个人阅读(二)《金刚经》解析

上一篇写了《心经》的阅读解析:https://blog.csdn.net/runafterhit/article/details/149408151
本文主要针对《金刚经》的阅读进行总结。《心经》总共260字,非常少,可以逐句翻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阅读是 鸠摩罗什译本,总计约7000字,32分章节,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以“破相显性”为根本宗旨,通过佛陀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揭示了般若智慧(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的本质,需要反复阅读 总结体悟。

文章目录

    • 一、《金刚经》内容整理与解析
      • 1、背景与提问(第一二分)---如何安住与降心?
      • 2、总答(第三至六分)---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 3、破执(第七至二十分)---四相、法相、果位 之论
      • 4、升华(第二十一至三十分)---说法无说、度生无度、如其本来
      • 5、终极(第三十一至三十二分)---回归“观幻即真”,不生法相
    • 二、《金刚经》个人当下思考记录
      • 破相:说xxx 是非 xxx,是名xxx
      • 破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 破果:xxx 能做是念,我得xxx否?
    • 参考

一、《金刚经》内容整理与解析

金刚经 全文 是 通过佛陀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揭示了般若智慧,共三十二分,可以归纳到下面五个阶段。下面总结了整体内容,柔和和白话文和原文(关键语句),也省略了部分重复或非重点的话。建议大家结合原文诵读对比体会。

1、背景与提问(第一二分)—如何安住与降心?

开篇交代故事起因 一场关于内心安住的讨论。佛陀与1250比丘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著衣持钵、次第乞食,示现平常生活中修行。然后 须菩提提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人称“解空第一”须菩提长老;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该怎样安住其心?又应该怎样降服其妄心呢?

2、总答(第三至六分)—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佛并没有直接回答须菩提的提问,而是先告诉须菩提,所有一切的众生,我都要让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获得最终的救度。“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像这样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众生真正被我救度,佛核心思想是自度,自我救度。
如果菩萨心中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他就不成其为菩萨了。我相:对“自我”的实执。 人相:对“他者”的分别,亲疏、爱憎等二元分别。众生相:执着于众生类别(人/动物/鬼神等),或群体标签。寿者相:对时间相的妄想,渴望生命延续 或 事物永恒不变。

佛陀接着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一切事物和现象应当无所执着,进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为什么呢?不执着于表相而行布施获得的福德是无法衡量想象。

布施:可以理解为行善助人,分 财施 (给予有形资源)、法施 (传授智慧)、无畏施 (消除恐惧 保护生命)
不住相布施:如 捐钱时若想“我在行善”,则落入我相;若嫌“受助者不感恩”,则落入人相;若执着“捐的钱必有好报”,即堕法相。
色、香、味、触、法:佛家思想中六尘,色(眼所见形色)、声、香、味、触、法(意所缘对象,包括思想、概念等),是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

佛陀接着和须菩提讨论,能不能通过形态外貌来认识真正的如来。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是所有一切可见可想的形相、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能够认识到各种相状其本质都是空、非真实存在,那就认识到真正的如来了。如来:这里如来即 诸法实相 法界一切法的真实相,如其本来的含义。

接下来,须菩提 提出疑问 后世世人听闻此道理后 能相信吗。佛陀 严肃提出 众生平等 都具备佛性,再过五百年,会有持守戒律、修行福德的人,对于这些经文语句能够生起信心,并以此教法为真实。并且衍生出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既不应执着于法(有),也不应执着于非法(空)。
我所说的法,就像渡人过河的筏子一样,过河后木筏就应舍弃;正法尚且应该放下,何况那些不是正法的东西呢。强调不要执着于特定的法门。

3、破执(第七至二十分)—四相、法相、果位 之论

接下来,佛陀反问须菩提,你觉得 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宣说什么固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是如来可以宣说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来所宣说的‘法’,都是不可执取、不可言说、不是真实的‘法’,但也不是否定‘法’的存在(非法,非非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贤者和圣人,都是在体悟和修证那离言绝相、无所造作的‘无为法’上,才有深浅境界的差别。强调 法的不可思议。

然后,佛陀又表达了,后人领受、持守金刚经其中要义,能获得无上福报。并强调: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源出于这部经典(强调这部经典的重要性)。须菩提!所谓‘佛法’(这个概念),本质上并非实有的佛法(只是假名安立)。”

接着,佛陀和须菩提讨论果位。“初果须陀洹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我证得了须陀洹果位’吗?” 须菩回答不能,须陀洹虽然叫做‘入圣者之流’,但实际上他并无任何执著可入,他不执著于六尘境界,所以才叫做须陀洹。” 接下来依次重复讨论了,二果斯陀含(一往来)、三果阿那含(不来)、四果阿罗汉,都是同样的道理。然后,佛陀问须菩提 如来过去在然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佛法?须菩提回答于法实无所得。佛陀说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强调菩萨不应执着于证果位,当你抱有得阿罗汉果位念头时,你就无法得证。
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执著于色(物质形相)而生起心念,不应执著于声、香、味、触、法(其他感官知觉和概念)而生起心念,应当不执著于任何事物而生起清净心。

接下来,佛陀再次强调了 领受奉行 金刚经,即使只有 四句偈语 精小部分 为他人解说,也能获得无量德福。并且在须菩提提问下,佛陀给这部经书进行了命名,金刚般若波罗密。同时,佛陀追问,能否以三十二种殊胜相貌(如足底平满、眉间白毫等)来认识真正的如来(释迦牟尼的法相真身)?“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种相貌,本质上并非真实不变的相貌(性空离相),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称呼为三十二相而已)

此时,须菩提听闻佛陀宣说这部经典,深深地领悟了其中的义理和旨趣,不禁感动得涕泪交流。对佛陀说到,从未听如此经典,如果未来有人能够听闻这部经典,内心生起清净的信心,因其不执着于相,当下就能体悟诸法实相,应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最为第一稀有的功德。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并强调,“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未来有人听闻这部经典,内心不惊疑、不恐惧、不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是非常稀有的。
如来所证得的法(真理),这个法既非实有(无实),也非虚无(无虚)。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念执着于法(现象、教法)而行布施,那就如同人进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念不执着于法而行布施,那就如同人有眼睛,在日光的照耀下,能够清楚地看见种种形色。”

接下来,佛陀再次提到了,未来有人能够书写、领受持守、阅读诵念、并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典,能获得无量功德。“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此人能够领受、持守、阅读、诵念这部经典,当下仍然被人轻视、鄙弃,是在消除前世所造的罪业,未来也会获得无功德。

无论何时何地(在在处处),只要有这部经典存在,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这个地方就如同佛塔(舍利塔)一样神圣,大家都应该恭敬地顶礼,右绕(顺时针绕行)以示尊敬,并用各种鲜花和香撒布在这个地方。

然后,须菩提再次提出开篇的问题,“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境界已和开篇不同)。佛陀也再次提出,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强调自度而非他度)。同时再次引出,如来是否在然灯佛哪里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强调无固定法)。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然后佛陀和须菩提说道:“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并再次提到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不能靠外貌色身认识如来)。

如果菩萨能够透彻通达‘无我’(无实我)和‘无法’(一切法空)的真理,如来说他才真正配称为菩萨。
在像这样无量无数国土中的所有众生,他们各种各样的心念,佛陀具足一切智,能照见众生所有心念(贪嗔痴、善恶念等)。这些念头本质是缘起性空的幻相。因为三心本质是同一觉性在时间幻相中的投影,过去的心念不可把握(已灭),现在的心念不可把握(正生即灭),未来的心念不可把握(未生)

4、升华(第二十一至三十分)—说法无说、度生无度、如其本来

接着,佛陀告诫须菩提,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并衍生出,佛陀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甚至连最微小的实有之法都未曾得到。再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要认为如来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宣说固定的教法)。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宣说了实有的法),那就是在诽谤佛,因为他不能理解我所说法的真义(法性本空,不可说)
一切诸法在本质上是平等无差别的,没有高下优劣的分别。心中不再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这样的清净心来修习一切善法,那么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然后,佛陀再次阐述了 后人以金刚经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福德无量。接下来,佛陀强调了,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为什么呢,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同时表明了,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不要认为如来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救度众生。’ 如果认为有实有的众生是如来所救度的,那么如来心中就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四相)了。
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他们本质上并非实有不变的凡夫(凡夫之性本空),只是假名为‘凡夫’(强调 凡夫只是一个称号,和佛陀本无差异)。

接着,佛陀再次问须菩提,能否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 表明 可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佛陀 点破其执着,如果可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那么(同样具有三十二相的)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须菩提立刻领悟,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有人想凭借(我的)色身形相(如三十二相)来认识我(如来),或者想凭借(我的)音声言语来寻求我(如来),
这样的人所走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邪道),是无法见到真正的如来(法身实相)的。

然后,佛陀 提到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并强调 真正的菩萨不贪著、不执取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能够了知一切法(现象)都是‘无我’(无实我、无法我)的,并且证得了‘无生法忍’(安住于诸法空性、心无动摇的境界),所得福德 胜过 用 珍宝布施的所得的功德。
菩萨所积累的福德(虽然广大),但不应心生贪恋和执着,所以说菩萨‘不贪著、不执取福德’

接着,佛陀说到,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果有人说:如来是‘来’的、是‘去’的、是‘坐’着的、是‘卧’着的(认为如来有来去坐卧等具体的行住坐卧相),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理解我所说教法的真义。因为所谓‘如来’,其法身实相无所从来(没有从哪里来),也无所从去(没有到哪里去),超越时空和动静的相状,所以才称为‘如来’,意为 ‘如其本来’。

然后佛陀 和 须菩提 针对世界的复杂性 做了交流。并给出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的说法。并指出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整体相状’(一合相)。如来说的‘整体相状’,本质上并非实有的整体相状,只是假名为‘整体相状’。所谓的‘整体相状’,其实是言语无法真正描述的,但凡夫(未觉悟的人)却对此(认为事物是实有整体的错觉)产生贪恋和执着。

5、终极(第三十一至三十二分)—回归“观幻即真”,不生法相

佛陀提出问题:“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宣说了实有的自我见解(我见)、他人的见解(人见)、众生的见解(众生见)、寿命的见解(寿者见)。这个人理解我所说教法的真义吗?” 须菩提回答道,“此人没有理解。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陀说道,是的,凡是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强调 佛陀说的这些概念,本身并不是实有的,这些见解本身也是空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法(现象、教法),应当这样去认知(如是知),这样去体悟(如是见),这样去相信理解(如是信解),心中不产生对任何现象概念的执着(不生法相)

佛陀讲到,相比用珍宝来进行布施,能够 领受、持守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其中四句偈语,并且阅读、诵念,为他人讲解演说,能获得更多福德。那么,应该怎样为他人讲解演说(这部经法)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执着于任何形相、现象(不取于相),安住于真如实相而不动摇(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和现象(有为法),都如同梦境、幻象、泡沫、影子,如同朝露,也如同闪电一样,虚幻短暂,刹那生灭。应当这样去观察、体悟(一切有为法)

最后,佛陀宣说完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长老须菩提以及在场的所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以及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等众生,听闻了佛陀所说的教法,都感到极大的欢喜,并且相信、接受、遵照实行。

二、《金刚经》个人当下思考记录

禅宗的修行是很难的,其他宗派会给出一套 次第、套路,禅宗 讲究本心自悟,讲究自渡,要我们去发现自我的佛性,也就是明心见性。下面记录一些 个人阅读中思考,特别是 反复出现的句式。

破相:说xxx 是非 xxx,是名xxx

说xxx 是非 xxx,是名xxx,是 金刚经中反复出现 三句意。如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种方式,第一句先肯定,第二句再否定,第三句否定否定(超越性肯定)三句义本质上是个层层递进的解构过程:先说现象界认知(假名安立),再彻底否定其自性存在(缘起性空),最后回归世俗谛的方便表述(妙用无碍)。如 生活中常用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类似,讲的是 先透过他的名称 看到其本质存在 不是受困于名称概念,最终再回到心体 不再纠结于名称 不执着于空。

补充一个禅宗小故事,“拈花一笑”:灵鹫山上,法会庄严。大梵天王恭敬地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花。佛陀接过花,没有言语。他拈起这朵花,静静地举示给在场的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众人屏息,心中充满疑惑。佛陀为何不言?这花有何深意?什么特别的法门蕴含其中?大家努力思索,却不得其解。人群中,唯有一位尊者——摩诃迦叶,看着佛陀拈花,看着那朵无言的花。忽然间,他心中豁然开朗,一丝纯净的微笑,悄然绽放在他的嘴角。佛陀的目光洞悉一切。他看到了迦叶的微笑,那超越言语的会心。于是,佛陀的声音响彻法会:“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示众。微笑,印心。最深的法,就在这无言的一刻,传递了。

破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金刚经中反复提到 法无定法 的理念,法也是空性的,不能执着于通过特定法 求取 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如下面这几处: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 宣说了实有的法,那就是在诽谤佛,因为他不能理解我所说法的真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因为一切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和现象 即有为法,都如同梦境、幻象,如同朝露,也如同闪电一样,虚幻短暂,刹那生灭);‘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所说的法,就像渡人过河的筏子一样,过河后木筏就应舍弃;正法尚且应该放下,何况那些不是正法的东西呢。不能执着于特定法门)

破果:xxx 能做是念,我得xxx否?

金刚经中也连续出现 佛陀和须菩提 对果位的讨论。如:“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其本质和 开篇提到的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是一个道理。如果你为了去证得xxx果位而修行,本身就陷入了对xxx果位的执着,那就无法得到xxx果位,不可修成正果。和金刚经中布施和福德同样相互呼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参考

10小时纯享,完整读懂《金刚经》!【王德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rV4zjEeQ/
『一篇好文』剪掉重复对话 《金刚经》说了什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w411E7Bh/

http://www.dtcms.com/a/289377.html

相关文章:

  • git fork的项目远端标准协作流程 仓库设置[设置成upstream]
  • 基于自定义数据集微调SigLIP2-分类任务
  • C语言:深入理解指针(2)
  • FreeRTOS学习笔记之内存管理
  • Spring MVC上下文容器在Web容器中是如何启动的(源码深入剖析)?
  • LeetCode 121. 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
  • Docker安装mysql、redis
  • 学习日志15 python
  • 深入理解Graphite协议:数据采集、存储与可视化的核心技术
  • [硬件电路-57]: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受控程度,可以把电子元器件分为:不受控、半受控、完全受控三种大类
  • 65-OVP保护电路
  • 医学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深度学习模型开发报告
  • [硬件电路-58]:根据电子元器件的控制信号的类型分为:电平控制型和脉冲控制型两大类。
  • FNAF同人:简陋的测试
  • Pact 合约测试框架
  • 民法学学习笔记(个人向) Part.4
  • 20250720-5-Kubernetes 调度-污点与污点容忍_笔记
  • 力扣(LeetCode)第 459 场周赛
  • pthread_detach与pthread_join区别及使用场景
  • MySQL EXPLAIN 解读
  • 奥比中光双目摄像头实现物品抓取的机器人系统
  • 算法-递推
  • golang踩坑之url不会decode问题
  • 物联网安装调试-继电器
  • Google-多代理设计:用更好的提示和拓扑优化代理
  • 可视化技术如何拯救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化订单的排产仿真与产能透视
  • Navicat Premium:一站式数据库管理解决方案
  • Codeforces Round 1037 (Div. 3)(A,B,C,D,E,F,G1)
  • Centos卷挂载失败系统无法启动
  • 力扣:动态规划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