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思维模型——耗散结构思维模型【64】
giszz的理解:从无序走向有序,突然在某一个状态,实现了熵减。而这种有序,需要不断的和外界交换能量。这种思维,我得理解就是要保持开放,持续做功,而且要懂得动态平衡,吐故纳新。
一、定义
耗散结构思维模型是一种描述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稳定的非平衡结构的思维方式。在这种结构中,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动态平衡。耗散结构强调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以及自组织性,认为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进而产生新的功能和特性。
二、由来
耗散结构理论最初由比利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当时,传统的热力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认为系统在平衡态时是最稳定的,且熵(无序程度的度量)总是趋于增加。然而,普利高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当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会发生突变,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自身的有序性。
三、发展
- 理论完善阶段
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众多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耗散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完善,进一步揭示了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平衡态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等方面,探讨了耗散结构与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化学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了许多化学反应系统中的耗散结构现象,发现了一些新的化学反应模式和规律。 - 跨学科应用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耗散结构理论逐渐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在生物学领域,耗散结构理论被用于解释生命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如细胞的代谢、生物进化等;在生态学领域,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化规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耗散结构理论为研究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耗散结构理论也开始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相结合。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