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到学历”与从“学历到学习”
从“学习到学历”与从“学历到学习”,看似是词语顺序的简单颠倒,实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路径和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一、 “从学习到学历”:社会筛选与个人实现的常规路径
这是现代社会最普遍、最被广泛接受的一条路径。它描述了一个由过程到结果、由内而外、再由外认证的过程。
学习是核心与过程:个体通过接受教育、阅读、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技能、锻炼思维、提升素养。这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成长过程。
学历是结果与认证:当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和标准后,社会(以教育机构为代表)颁发一个凭证——学历。这个凭证是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一种官方化、标准化、简易化的认证。
功能与价值:
对于个人:学历是学习成果的结晶,是付出努力的证明,能带来成就感和认同感。
对于社会:学历作为一种高效的“筛选机制”,降低了招聘、选拔人才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它像一个“通行证”,为个人打开职业发展、社会晋升的初始通道。
在这个路径中,关系是正向的:学习是因,学历是果。 一个健康的社会鼓励人们通过扎实的学习来获得相应的学历认可。
二、 “从学历到学习”:价值回归与终身成长的本质路径
这条路径在今天愈发显得重要。它描述了一个由结果反思过程、由外而内、回归本质的过程。它常常发生在获得学历之后,或者是对“唯学历论”的反思之中。
学历是起点与催化剂:一个人获得了学历,进入社会后,发现真实世界的问题远比课本复杂。此时,他意识到学历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挑战要求他重新开始学习。学历在这里成为了激发新一轮、更深层次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是目的与归宿:当一个人不再为了外在的凭证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好奇心、追求自我实现而学习时,学习就回归了其本质——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这时,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是最终的目的。
功能与价值:
对于个人:实现了从“为他人学”到“为自己学”的转变,学习动力更持久,方向更清晰,体验更愉悦。这是一种认知的升华和价值的回归。
对于社会:当更多人践行这条路径时,会形成一个崇尚真才实学、鼓励创新、能够持续进步的学习型社会。
在这个路径中,关系是反思性与升华性的:学历是上一个阶段的终点,更是下一个阶段学习的起点和提醒。
三、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
这两者并非割裂,而是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辩证的统一体。
手段与目的的辩证:
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如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学历”是明确的目的,“学习”是实现该目的的核心手段。
在更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学习”本身才是终极目的,而“学历”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用的“副产品”或“阶段性路标”。
异化与回归的风险:
关系的异化:当社会过度强调“学历”的筛选功能时,会发生“异化”。即“学习”本身的价值被掏空,完全沦为获取“学历”的工具(应试教育就是典型)。人们为考而学,考完即忘,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这就是“学历至上”或“文凭主义”的弊端。
价值的回归:“从学历到学习”的路径,正是对上述“异化”的纠正和价值的回归。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追逐凭证而忘记了学习的初心。
理想的状态:螺旋式上升
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生轨迹,应该是这两条路径的不断循环和螺旋式上升:
第一阶段:从学习到学历。通过扎实的学习,获得社会认可的起点凭证。
第二阶段:从学历到学习。凭借学历进入更广阔的的平台后,放下对凭证的执念,基于兴趣、责任和问题,开启新一轮更自主、更深入的学习。
新的循环:新一轮的学习可能又会催生新的、非正式的“认证”(如专业成就、项目成果、个人品牌),这些“认证”又可能为你打开新的大门,促使你进入下一个学习循环。
总结
从学习到学历,是社会化的过程,是建构,是现实的生存法则。
从学历到学习,是个性化的过程,是解构与回归,是理想的发展法则。
理解这两者关系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没有“学历”,因为它提供了初始的秩序和公平;但我们更不能失去“学习”,因为它是驱动个人与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最好的教育,是既能帮助学生获得通往社会的“通行证”(学历),又能保护好他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探索之火”#黉学教育
#黉学本硕
#学历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