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基础与应用开发专栏搬家说明
大家好,这是一则关于 “AI 基础知识专栏” 和 “AI 应用开发专栏” 的统一搬家说明。
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在「跨语言检索、多语种 AI、图书馆与知识服务、系统架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段时间我对 CSDN 的整体内容做了一次梳理和重构:
原来的两个免费专栏,不会被删除,但会转型为「归档 + 导航」角色,新的系统化内容会集中更新到几个主题更清晰的专栏里。
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就是告诉你:
- 以后 基础概念 去哪里看?
- 应用开发 Demo 去哪里看?
- 想系统跟着学,应该从哪个专栏进去?
一、为什么要“搬家”?
之前的写法是:想到什么写什么——AI 概念、代码 Demo、图书馆案例、职业规划都混在一起。
对于新读者来说,经常会出现:
- “想学系统架构,却刷到很多基础概念”;
- “只是想补补概念,却被一堆工程细节吓到”;
- “馆员、学生、开发者混在一起,不知道哪些是适合自己看的”。
所以这次调整的目标很简单:
- 每个专栏只解决一类问题;
- 你一看专栏名字,就知道自己该不该点进来;
- 老文章不浪费,新文章更成体系。
二、现在的内容矩阵是这样的
目前我在 CSDN 的主要专栏,会围绕 5 条主线展开(括号内是你可以直接搜索的名称):
-
技术架构总控台
- 《智元启示录:AI 实战与技术路线内部参考》
- 面向有基础的开发者 / 架构师,集中讲多语种 RAG、知识图谱、图书馆系统等的 整体架构与工程落地。
-
职业成长与路线图
- 《智途领航 · AI 职业修炼与认证成长计划》
- 面向图书馆员、信管/图情学生、青年教师,讨论 如何在 AI 浪潮中设计自己的职业路径与项目组合。
-
图书馆与知识服务的场景专栏
- 《AI 赋能图书馆与知识服务》(免费)
- 分享智慧图书馆、学科服务、多语种资源建设等 应用与案例,是整个矩阵的 免费入口。
-
跨语言检索与多语种 RAG 技术线
- 《跨语言检索与多语种 RAG 实战手册》
- 深挖 多语种 / 跨语言检索、RAG 系统 的方法论与实战。
-
学术检索与文献工作流
- 《学术检索与文献工作流:研究生与青年教师实践手册》
- 专门给 研究生与青年教师 用的:如何系统做检索、管理文献、借助 AI 辅助阅读与写作。
三、原来的两个专栏,现在承担什么角色?
1.「AI 基础知识与概念入门(归档与导航)」
-
这里主要保留 早期写的概念科普:
- 什么是大模型 / RAG / 知识图谱 / 向量检索等;
-
适合作为你进入其他专栏前的 预备知识仓库。
-
某些文章的更新版本,会在相应的新专栏中以更系统的方式出现。
如果你是刚入门 AI,可以先在这里把基础概念扫一遍,再按下面的路线进入对应专栏。
2.「AI 应用开发实践笔记(归档与导航)」
-
这里保留的是一些 零散的 Demo / 小项目 / 代码片段:
- 小型问答系统、接口调用示例、简单的检索原型等;
-
后续更系统的工程内容,都会整理进:
- 架构视角 → 《智元启示录》
- 多语种 & 检索 → 《跨语言检索与多语种 RAG 实战手册》
- 图书馆场景 Demo → 《AI 赋能图书馆与知识服务》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 实践片段仓库,需要某个代码思路时,回来翻一翻。
四、不同读者可以怎么“逛”?
你可以按自己的身份,选一条路线走:
-
如果你是 图书馆员 / 高校老师:
1)先看免费专栏《AI 赋能图书馆与知识服务》
2)对技术路线感兴趣 → 进《智元启示录》
3)想给自己或学生设计成长路径 → 看《智途领航》 -
如果你是 开发者 / 架构师:
1)基础不足 → 在「AI 基础知识与概念入门」里补概念
2)对系统设计感兴趣 → 进《智元启示录》
3)对多语种 / 跨语言有兴趣 → 进《跨语言检索与多语种 RAG 实战手册》 -
如果你是 研究生 / 青年教师:
1)先看《学术检索与文献工作流》建立一套自己的流程
2)需要理解底层技术 → 回到基础专栏 + 技术专栏按需查阅
3)想把“信息检索能力”变成个人专业优势 → 关注《智途领航》
五、最后
老文章不会消失,它们只是 换了一种更有秩序的方式陪你:
- 需要快速查概念 → 来基础归档专栏;
- 需要看 Demo → 来开发实践归档专栏;
- 想系统学习、形成一整套能力 → 去 5 个新专栏里按路线走。
之后的新内容,我会优先以「专题专栏 + 系列连载」的形式发布,
希望这次“小搬家”,能让你在 CSDN 上逛我的内容时,更少迷路、更多收获。
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我的任意一个付费专栏,非常感谢你的支持,也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你目前最关心的是 哪一条线,我会在后续更新里优先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