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UE5 的 Waterline Pro 6的浮力作用机制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提问

在这个里面,我看到StaticMeshComponent的BoatModel(Static Mesh是船形),下面的子层级里面还有四个StaticMeshComponent分别是Float1到Float4(Static Mesh是球形),想问一下BoatModel和Float1-4的关系是什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回答

看图你这个蓝图是典型的“一艘船 + 4 个浮筒点”结构:

  • Boat Model:真正的船体网格(StaticMeshComponent)。通常只有它开启 Simulate Physics,整艘船作为一个刚体参与物理,质量就是它的 MassInKg(或由体积/密度自动算出)。
  • Float 1 ~ Float 4:四个球形 StaticMeshComponent,多半只是标记浮筒位置用(给浮力组件/蓝图读取它们的 Transform,当作“浮力采样点”)。

你需要检查/设置的关键点

只让 Boat Model 模拟物理(Simulate Physics)

  • 选中 Boat Model

    • Mobility = Movable
    • Simulate Physics
    • 质量:可以临时勾 Override Mass 设一个合理值(比如 200–800 kg)便于调试
  • 选中 Float1~4

    • 不要勾 Simulate Physics
    • Collision = NoCollision(避免多余的碰撞/顶翻)
    • 需要可见就保留,可隐藏就勾 Hidden In Game(只是当参照点)

追问

Simulate Physics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

非常好的问题 👍
这个选项 —— Simulate Physics —— 是 Unreal 物理系统中最核心的一个开关之一。
简单一句话总结:

勾选 “Simulate Physics” = 让这个组件成为“刚体”(Rigid Body)
由引擎的物理引擎(Chaos Physics)来自动计算它的运动(受力、重力、碰撞、摩擦、转动等)。

而如果不勾选,它就只是一个静态或被动对象,不会自动因力而动。


🧩 一、勾选 / 不勾选的区别

功能Simulate Physics = ONSimulate Physics = OFF
是否参与物理模拟✅ 是(刚体)❌ 否(静态或受控制移动)
运动来源引擎物理系统(力、重力、碰撞)蓝图脚本、动画或手动设置 Transform
是否受重力✅ 是❌ 否(除非你手动移动)
是否响应 AddForce / AddImpulse✅ 有效(会加速)❌ 无效(不会动)
是否响应碰撞推力✅ 会被推、会弹开❌ 不会受影响
能否与浮力组件/约束/物理材质联动✅ 可以❌ 不行
移动方式自动由物理求解器更新由蓝图或动画驱动
是否可预测姿态❌ 不完全可控(由物理决定)✅ 可控(由脚本决定)

⚙️ 二、内部机制

当你勾选 Simulate Physics

  1. UE 会为该组件在物理世界中注册一个 刚体实例(RigidBodyInstance)

  2. 每一帧(tick),引擎会:

    • 计算所有外力(重力、浮力、碰撞、AddForce、Constraint、风场等);
    • 更新刚体的线速度、角速度;
    • 积分得到新的位置与旋转;
    • 然后更新渲染层的 Transform;
  3. 因此,这个组件的位置不再由蓝图 SetActorLocation 控制(除非你用 Teleport)。


🚢 三、结合你的船体例子

组件Simulate Physics 是否应开原因
Boat Model✅ 开启让整艘船成为刚体,受重力、浮力、推力控制
Float1–4❌ 关闭它们只是采样点,不需要自己受物理控制
Water Surface Mask❌ 关闭只是数据接口,不参与物理
Collision(辅助体)视情况如果只是检测 Query,可以不开

一旦 BoatModel 勾选了 Simulate Physics
你可以用 AddForceAddForceAtLocationAddTorqueBuoyancy 等物理接口来施力。
而 Float1~4 不需要模拟,只提供位置用于浮力计算。


🧠 四、几点常见误区

  1. “勾 Simulate Physics” ≠ “开启碰撞”

    • 碰撞(Collision)决定能否相交、检测;
    • Simulate Physics 决定是否计算力和运动。
  2. 蓝图移动与物理冲突

    • 当 Simulate Physics 开启时,SetActorLocation 等直接修改 Transform 的函数会被物理引擎覆盖或无效。
  3. 父子组件关系影响

    • 如果父组件开物理、子组件不开,子组件会跟随父体一起动;
    • 如果子组件开物理、父组件不开,容易出问题(除非用 Constraint 约束)。

✅ 五、总结一句话

勾选状态含义典型用途
Simulate Physics = ON由物理引擎自动驱动位置、速度、旋转船体、刚体、箱子、球体、载具
Simulate Physics = OFF由蓝图或动画驱动,不受外力影响摄像机、触发体、传感器、浮力采样点

追问

那为什么没有FLoat1-4,就靠Modelboat就不能实现碰撞检测、计算深度并计算浮力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核心。
一句话总结:

BoatModel 本身当然可以计算浮力、碰撞、深度——但前提是你提供了“如何取样”和“怎么计算浸没体积”的逻辑。
也就是说:BoatModel 有物理,但它不具备“知道自己哪部分进了水”的能力
而 Float1–4 的存在,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


🧩 一、为什么单靠 BoatModel 不够

  • BoatModel 是一个刚体(Rigid Body),有完整的质量、惯量、碰撞体;

  • 但浮力算法需要知道:

    1. 当前水面高度(WaterZ);
    2. 船体几何中,哪部分在水下;
    3. 浸没体积 / 面积比例。

👉 问题是:BoatModel 的碰撞体积通常非常复杂(多边形、壳体、简化网格),
引擎不会自动告诉你“它现在有多少体积在水下”,你得自己去计算。
如果你直接用 BoatModel 来 OverlapTrace,成本高、稳定性差(尤其浪面动态时)。


⚓ 二、Float1–4 的作用是什么

它们是人为定义的“采样点”或“浮筒点”,相当于在船体的关键部位(艏艉左右)打四个“浮力探针”。
每个探针都:

  • 记录自己的世界位置;
  • Water Surface Mask 查询水面高度;
  • 计算入水深度;
  • 根据深度 (h) 计算浮力 (F = \rho g V(h));
  • 把结果加到 BoatModel 上(AddForceAtLocation)。

这样船的姿态变化、浪的起伏、吃水线的偏斜都能被很好反映出来。
这是离散浮力建模(discrete pontoon model),比直接用 BoatModel 几何精确算体积简单很多。


🌊 三、如果你想“仅用 BoatModel”来算浮力,可以,但要自己实现

有两种常见方案:

① 体积积分式浮力(复杂)

  • 通过采样 BoatModel 碰撞网格上多个点;
  • 对每个点判断是否低于水面;
  • 积分得到浸没体积;
  • 计算浮力合力与力矩。

这种算法计算量大,实时性能差,通常只在 CFD 或高保真仿真里用。

② 高度采样近似法(简化)

  • 取 BoatModel 的四个角点或若干采样点;
  • 用脚本计算这些点的入水深度;
  • 类似 Float 模型,只不过采样点你自己选;
  • 实际上就是你手动实现了 Float1–4 的功能

这时候虽然没有 Float 组件,但逻辑上依然存在“虚拟浮筒点”。


⚙️ 四、总结比较

方案计算粒度实现复杂度性能稳定性典型使用场景
直接用 BoatModel连续体积积分精度高但易抖专业CFD/Simulink
Float 点采样离散采样稳定游戏、交互仿真
混合方案部分采样 + 几何修正稳定精度兼顾工业级仿真优化版

✅ 推荐做法(你的情况)

在你这种 Waterline + BP_BuoyancyData 系统中:

  • BoatModel:作为唯一刚体、受力体;
  • Float1–4:作为“浮力采样点”(非刚体、只 Query/Overlap);
  • BuoyancyData / SurfaceMask:负责计算水面高度和施力;
  • 不建议移除 Float 点,否则失去入水采样,浮力算法无数据源。

如果你确实想“只靠 BoatModel 不用 Float”,可以我帮你写个 Blueprint 或伪代码,
让 BoatModel 自己每帧采样 N 个点(从包围盒底面或 Mesh 顶点选取),
然后直接计算浮力向量。

追问

现在你做一个总结,结合BoatModel和Float的例子,讲解Waterline Pro对刚体的浮力作用机制

回答

非常棒,你现在已经掌握了核心概念,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个系统总结:
—— Waterline PRO 对刚体(如 BoatModel)的浮力作用机制 ——
我会结合你当前的典型蓝图结构(BoatModel + Float1~4 + WaterSurfaceMask + BP_BuoyancyData),分层讲清楚它是怎样让船浮起来的


🧩 一、整体结构与数据流

Waterline Ocean(波浪生成)│▼Water Surface Mask —— 提供水面高度/法线采样接口│▼BP_BuoyancyData —— 定义浮力点与参数(Float1~4)│▼BoatModel(刚体)—— 接收浮力与力矩,产生运动

整个浮力求解过程相当于一条“数据传导链”:

水面状态 → 采样点入水深度 → 浮力计算 → 力施加到刚体


⚙️ 二、关键组件职责

1️⃣ Water Surface Mask

  • 是 Waterline PRO 的“水面高度提供者”。

  • 它封装了当前波浪贴图(FFT、Gerster Waves、Height Field)。

  • 对外暴露接口:

    GetWaterHeightAtLocation(WorldPosition)
    

    用于返回世界坐标 (x, y) 下的水面高度 Z。

👉 它让浮力系统知道:

“在这个位置,水面现在的高度是多少?”


2️⃣ Float1–4(浮筒点)

  • 不参与物理模拟,只作“采样点”。

  • 每帧都会:

    1. 取得自己的世界坐标;
    2. Water Surface Mask 查询该点的水面高度;
    3. 计算入水深度:
      [
      h_i = \max(0, Z_{water}(x_i, y_i) - Z_{float}(x_i, y_i))
      ]
    4. 按深度立方比例计算浮力:
      [
      F_i = \rho g V_i(h_i) = \rho g (h_i/R_i)^3 V_{\text{max}}
      ]
    5. 将该力通过 AddForceAtLocation 施加到 BoatModel。

✅ 浮力点的数量和分布决定:

  • 浮力稳定性;
  • 船的俯仰/滚转反应;
  • 抗浪性能。

3️⃣ BP_BuoyancyData

  • 是浮力参数的“配置文件”,定义每个浮筒的:

    • 相对位置(相对 BoatModel);
    • 半径;
    • 浮力系数;
    • 最大浮力;
    • 线性/角阻尼;
    • Debug 绘制等。
  • 它把 Float1–4 的几何和物理属性组织起来,让 Buoyancy Component 能统一管理。


4️⃣ BoatModel(刚体)

  • 勾选 Simulate Physics,成为唯一的受力体(Rigid Body)。

  • 每一帧:

    • 接收来自每个浮筒的浮力;
    • 累积成总的上浮力与力矩;
    • Chaos 物理引擎积分出速度和姿态;
    • 同步到场景,形成漂浮、起伏、倾斜的效果。

⚓ 三、核心计算流程(每帧Tick执行)

步骤动作说明
获取 Float1–4 的世界坐标通过 GetWorldLocation
向 Water Surface Mask 查询水面高度调用 Waterline API
计算每个浮筒入水深度 (h_i)若 (h_i>0) 表示在水下
计算浮力大小 (F_i = \rho g V(h_i))常按深度立方比增加
施加浮力(AddForceAtLocation)到 BoatModel在该点施加向上的力
加上阻尼(Linear/Angular)稳定浮动,防止抖动
Chaos 物理引擎积分求解更新 BoatModel 的速度和姿态

🌊 四、物理机制的本质

Waterline PRO 不直接推动浮筒或船体
而是让 Buoyancy 组件或浮力蓝图:

利用水面高度差 → 算力 → 加到刚体上。

关键特征:

  • 不依赖真实流体求解,而是伪物理浮力近似模型
  • 优点是轻量、可实时运行(每帧更新);
  • 缺点是无法精确模拟波浪内部流体动力(但视觉/力学足够拟真)。

🧠 五、为什么 Float 必须开 Query 而不开 Physics

  • Query Only:能与水面产生 Overlap,检测入水状态;
  • 不开 Physics:不生成额外刚体、质量不会并入 BoatModel;
  • Weld 关闭:避免质量叠加;
  • 作用:纯采样点,轻量级。

🪄 六、直观类比理解

想象:

  • BoatModel 是一块大木板;
  • Float1–4 是四个“浮力传感器”;
  • Water Surface Mask 是海浪高度传感器;
  • BuoyancyData 是“浮力算法配置表”。

每帧:
传感器告诉算法 → 算法算出该给木板多大上推力 → 物理引擎执行 → 木板自然浮动。


✅ 七、总结一句话

Waterline PRO 的浮力机制是一个“基于多点采样的水面高度反馈系统”
它不模拟流体,而是通过:

  • Water Surface Mask 提供水面高度;
  • Float Points 采样船体入水深度;
  • BuoyancyData 定义浮力参数;
  • BoatModel 作为刚体接收力;
    —— 从而在视觉上与物理上实现“波浪中漂浮”的真实效果。

追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BP_BuoyancyData的Detail面板,具体解释一下

回答

非常好,你现在看的是 Waterline PRO 的 BP_BuoyancyData 数据资产,它控制浮力计算的“物理特性参数”。
这些参数被 Buoyancy 组件或蓝图在每帧浮力计算时读取,用于决定浮力大小、响应速度、阻尼与拖曳行为。
下面我帮你把这张图里的各项参数逐条解释清楚👇


🧩 一、核心逻辑先看清

Waterline 的浮力模型可简化为:
[
F_{buoyancy} = C_{Coefficient} \cdot \rho \cdot g \cdot V_{submerged} - F_{drag} - F_{damping}
]

也就是说,浮力的实际大小取决于:

  • 当前入水深度;
  • 各种系数(Coefficient);
  • 阻尼与拖拽参数(Damping、Drag);
  • 最大力上限(Max Force)。

⚙️ 二、参数详解(按面板顺序)

参数中文释义作用与调节建议
C Buoyancy Offset浮力偏移调整浮力作用中心(通常是垂直方向上偏移)。
例如设为正值可让船浮得更高。
典型范围:0~50。
C Damping Factor 1 / 2线性阻尼系数控制船体上浮/下沉速度的衰减。
数值越大 → 运动越平稳(但响应慢)。
Factor1 多用于纵向速度;Factor2 多用于横向/旋转。
典型范围:100~1000。
C Max Force最大浮力限制限制浮力不超过此值(防止瞬时爆力导致数值抖动)。
单位为牛顿(N)。
例:5,000,000 表示上限约为 5e6 N。
C Coefficient浮力系数控制浮力随入水深度增长的强度。
常见算法:( F \propto depth^{C_Coefficient} )。
值大 → 船在浅水时浮力更弱,深水时增长更快。
典型范围:1.5~3.0。
C Ocean Waves Drag海浪附加阻力用于模拟波峰/波谷之间额外的能量损耗。
值越大 → 在浪中移动会更“吃力”。
建议:2~5。
C Drag Coefficient / 2拖拽阻力系数控制横向/纵向方向的流体阻力。
通常第一个用于主方向,第二个用于副方向。
值大 → 减少漂移与滑行,太大则像“粘”在水里。
典型范围:500~5000。
C Max Drag Speed拖拽速度上限限制拖拽力生效的最大速度。
船速超过此值后,拖力不再继续增长。
建议:5~15。
C Angular Drag角阻尼系数控制旋转角速度的衰减(防止不断晃动)。
越大 → 船更稳,不容易持续摇摆。
典型范围:2~6。

⚓ 三、这些参数如何在物理计算中起作用

Waterline 的浮力逻辑每帧执行 roughly 类似以下伪代码:

for (Pontoon in Floats) {float depth = WaterZ - PontoonZ;if (depth > 0) {float buoyForce = C_Coefficient * rho * g * depth^C_Coefficient;buoyForce = clamp(buoyForce, 0, C_MaxForce);// 阻尼项buoyForce -= velocityZ * C_DampingFactor1;buoyForce -= angularVelocity * C_DampingFactor2;// 拖力项dragForce = min(velocity^2 * C_DragCoefficient, C_MaxDragSpeed);// 最终施力ApplyForceAtLocation(buoyForce - dragForce, PontoonPosition);}
}

🧠 四、实际调节建议(经验值)

目标效果参数重点典型数值
船浮得更稳(抗晃)提高 C Angular DragC Damping Factor1/2500~800 / 3~5
船浮得更高增大 C Buoyancy OffsetC Coefficient10~30 / 2.0~3.0
船滑行更顺畅降低 C Drag Coefficient1000 左右
船在浪中更受阻力提高 C Ocean Waves Drag3~6
船容易漂浮抖动降低 C Max Force 或提高阻尼Max Force = 2e6

🪄 五、参数间的逻辑关系图

入水深度(depth)│▼
C Coefficient → 计算浮力增长率│▼
(浮力)│├─ 被 C Damping Factor 1/2 抑制(阻尼)├─ 被 C Drag Coefficient 修正(流体阻力)├─ 限制于 C Max Force 上限▼
最终 AddForceAtLocation 到 BoatModel(刚体)

✅ 六、总结一句话

BP_BuoyancyData 定义的是浮力系统的“物理性格”:
它决定了船在不同入水深度、速度和角速度下浮力的强弱、反应快慢、晃动幅度与拖拽感。
它相当于 Waterline PRO 浮力算法的“调参中枢”。


追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Water Surface Mask的部分内容,你基于此再分析一下它的功能

回答

非常棒,你现在已经把 Waterline PRO 的浮力系统看得非常深入了。
我来帮你结合这张图里的 Water Surface Mask 组件参数,系统性地说明它在浮力链条中的作用机制数据流位置


🧩 一、它是什么

Water Surface MaskWaterline PRO 的“水面采样接口组件”
它负责在 世界坐标中 为浮力系统提供实时的水面特性数据(高度、法线、速度、波浪扰动等)。

可以理解为:

它是船体浮力计算时“连接海面”和“连接船体”的中间人。
所有浮力、阻尼、拖拽、浪形反应的基础数据,都来自于它。


⚙️ 二、从功能上讲,它做了三件事

1️⃣ 提供水面高度采样(Height Sampling)

每帧,浮力组件或蓝图会通过这个 Mask 获取:

WaterZ = WaterSurfaceMask → GetWaterHeightAtLocation(BoatX, BoatY)

返回的就是该点的实时水面高度。
这个值会和 Float 的 Z 位置比较,得到:
[
depth = WaterZ - FloatZ
]
→ 从而确定入水深度。

✅ 这一步是“浮力计算”的关键前提。


2️⃣ 提供波面法线和流向信息(Normal & Flow)

除了高度,它还能返回:

  • 水面法线(Normal)→ 用来计算浮力方向;
  • 局部流速(Flow Vector)→ 用于模拟水流阻力、波浪带动;
  • 甚至还能提供浪相位(Phase)用于船体随浪摆动。

这些数据让浮力不再只是简单的“竖直上推”,
而是能够:

  • 受波峰倾斜影响(船体角度会跟浪面一致);
  • 受浪前进方向影响(被带动前后移动)。

3️⃣ 提供可视化水体掩码(Mask / Render Target)

它名字里带 Mask,是因为它通常绑定了一个渲染目标(Render Target)
存储当前区域的水面高度贴图。
该贴图不仅用于视觉渲染(海浪、泡沫),
也可被浮力算法采样,实现波动与浮力的一致性。

换句话说,它是:

“视觉层水面” 与 “物理层浮力系统” 的桥梁。


⚓ 三、图中参数的意义(结合截图)

在你的截图中(BP_Boat_Template 的 Water Surface Mask):

参数位置说明
Mobility = Movable水面掩码会随 Actor 移动,可对局部水域实时采样。
Simulate Physics = OFF它不参与物理,只提供数据。
Mass (kg) = 0.001无意义,仅保留默认值。
Linear Damping / Angular Damping对掩码本身无效,不会影响浮力。
Enable Gravity = ON默认项,不会触发任何实际重力行为。
Lock Position / Rotation全锁定,表示它不会被物理驱动。
Material = M_Water_Hole对视觉贴图的取样材质(例如计算局部高度场)。
Static Mesh = Boat_polyMesh_extracted实际用来限定掩码形状或采样范围的几何体。

✅ 简言之,它是一个“带水体材质的辅助组件”,负责让浮力算法知道“这一片区域的水面是什么样的”。


🧠 四、在 Waterline PRO 系统中的角色位置

[Waterline Ocean Actor]    → 生成整片海洋波场(FFT / Gerstner)│▼
[Water Surface Mask]       → 从波场采样局部高度贴图 + 法线信息│▼
[BP_BuoyancyData]          → 读取 Mask 数据,计算每个浮筒入水深度│▼
[Boat Model (Rigid Body)]  → AddForceAtLocation(浮力/阻尼/拖曳)

📘 对浮力蓝图而言,Water Surface Mask 就是它的“水面 API”:

  • 提供连续变化的水面;
  • 保证视觉与物理波浪同步;
  • 让每个 Float 点知道“自己是在浪峰还是浪谷”。

🌊 五、为什么它要挂在船上(而不是海面上)

Waterline PRO 允许每个 Actor 拥有自己的 “局部水面采样器”。
这样当你在大场景中有多个船或漂浮物时:

  • 每个物体能独立读取自己所在区域的水面数据;
  • 避免全局 FFT 帧开销;
  • 保证浮力计算只针对自身局部水域,提高效率。

⚠️ 注意:它不是“船体的一部分”,而是“水面查询器”。
通常跟随船体位置移动,对周围水面进行采样。


🪄 六、实战中常见调法

目标效果处理方式
船体浮力和浪不同步检查 Mask 是否正确引用主 Waterline Ocean
船体只在静态水平面浮动可关闭动态波场采样,固定返回 Z=0 水面
多船性能吃紧每艘船用低分辨率 Mask 或共享采样器
视觉与浮力不同步确认 Water Surface Mask 的 Render Target 与 Ocean 材质绑定一致

✅ 七、总结一句话

Water Surface Mask 是 Waterline PRO 中“负责告诉浮力算法水面在哪”的组件。
它实时从海浪贴图采样高度、法线、流向信息,
提供给 BuoyancyData 计算浮力。
它自身不参与物理,只是浮力计算与渲染系统的桥梁。


http://www.dtcms.com/a/601074.html

相关文章:

  • Selenium WebDriver的工作原理?
  • UE5 C++ 定时器 案例练习
  • 6 个成熟的 JS 开源视频编辑项目
  • 网站建设管理维护责任书格式怎样在网站做链接
  • Flutter---Stream
  • 佛山企业网站建设机构南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上
  • 仓颉三方库开发实战:Simple HTTP Server 实现详解
  • 做360网站官网还是百度济南有做五合一网站公司
  • 详细解读视频生成模型Wan2.1代码
  • Cortex-M3-STM32F1 开发:(二十二)HAL 库开发 ➤ STM32 中断逻辑优先级计算
  • THC63LVD1027D一款10位双链路LVDS信号中继器芯片,支持WUXGA分辨率视频数据传输THC63LVD1027支持30位数据通道方案
  • 考研规划手册
  • MongoDB中 client_connection和database和collection之间的关系
  • 建筑网站建设赏析外贸公司用什么建网站
  • [智能体设计模式] 第4章:反思(Reflection)
  • 系统架构设计师与考研408在IT基础设施能力考核上的全面对比研究
  • 饮用水品牌营销型网站手机网站主页
  • 亿网中国网站管理系统绍兴网站网站建设
  • 基于web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利用idea创建springboot多模块项目
  • C++仿muduo库高并发服务器项目:Poller模块
  • QT C++ QWebEngine与Web JS之间通信
  • 华为防火墙web配置SSL-在外人员访问内网资源
  • 本地部署事务管理软件 JIRA 并实现外网访问(Windows 版本)
  • 18、Linux常用命令-磁盘分区相关命令
  • nvm与node.js的安装指南
  • python+django/flask+vue的书城图书阅读器系统,亮点含目录章节pycharm
  • 外贸cms什么意思seo海外推广
  • C++网络开发---CURL与CURLcode数据类型
  • 【Python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与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