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BI项目建设--如何梳理企业的指标体系
正常来说,企业级的运营指标应该是存在的,而且很多企业都是一样的,这个是可以参考的,但也可能有些企业是不一样的,下面列的是一些制造企业通用的运营指标:
一、生产运营类指标
- 产能利用率:实际产出与设计产能的比值,反映产能利用效率。
- 订单交付率:按时按质交付的订单数占总订单数的比例,体现交付能力。
- 生产计划达成率:实际完成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值,衡量生产执行效果。
二、质量管控类指标
- 良品率(合格率):合格产品数量占总生产数量的比例,核心质量指标。
- 返工 / 返修率:需要返工或返修的产品数占总产出的比例,反映生产过程缺陷。
- 客户投诉率:因质量问题引发的投诉数占总订单数的比例,体现终端质量满意度。
三、效率效益类指标
- 设备综合效率(OEE):衡量设备有效运行的核心指标,含时间利用率、性能效率、良品率。
- 人均产值:总产出价值与员工总数的比值,反映人力产出效率。
- 生产周期:从订单接收至产品完工的总耗时,体现生产流程紧凑度。
四、成本管控类指标
- 单位生产成本:总生产成本(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与总产量的比值。
- 能耗成本占比:能源消耗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体现节能降耗效果。
- 材料损耗率:生产过程中材料损耗量占总投料量的比例,反映材料利用效率。
五、供应链协同类指标
- 库存周转率:销售成本与平均库存的比值,衡量库存周转效率。
- 采购准时交付率:供应商按时交付的物料批次占总采购批次的比例。
- 库存周转天数:库存从入库到出库的平均天数,反映库存占用周期
企业里面除了上面的指标外,但对于很多部门来说,他们的驾驶舱里面希望放的都是一些部门需要的管理指标和执行指标,如何梳理这些指标是十分的重要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建议从业务流程梳理入手,至少梳理四级业务流程,即:业务域--流程分组--流程--活动,其实到活动级就可以了,任务级是不需要的,因为任务级对应了信息系统的操作。在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
1、业务流程的梳理必须要和实际业务开展的情况保持一致。业务如何开展的,就如何梳理。很多企业直接把国际一些先进的业务流程,比如TOGAF,TMF的拿来往里套,但实际的情况是业务为了应付,只是为了应付补充,和实际运行的一点都不一致。其实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其业务流程开展的过程和这些标准的业务一点都不一样,很多情况根本无法按这些标准的业务流程开展,所以必须要按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开展情况进行梳理。
2、业务流程梳理必须要业务主导或者安排主力投入足够的时间参与。而且必须要由企业的运营管理总部牵头来弄。因为在企业里面运营部门是企业流程的归口管理部门,很多企业的运营部门说只管企业级运营指标,对于部门级指标不关心,但实际这种是不符合的,也是不对的,这是严重的不作为,运营作为归口部门必须要要求部门按要求进行业务流程梳理,运营可以工作不参与那么细致,但一定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3、业务流程梳理必须首先要保证核心业务流程梳理清楚,特别是有信息系统支撑的,要优先保证梳理清楚。对于核心的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短期内可以支持手工填报数据,但长期要通过信息化建设进行覆盖。
4、业务流程梳理必须将流程对应到相应的责任人上,进行业务流程确权、确责。只有了权责明确,后续才能绩效考核,提升业务流程的质量。
5、业务流程梳理完后必须建立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和平台,通过制度和平台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业务流程不是一层不变的,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迭代,所以必须有一套体系制度和平台来进行运维。
只有坚持以上原则,才能保证业务流程梳理清楚,在梳理过程中可以把流程涉及的考核指标梳理清楚。这样部门级的管理指标、执行指标也就梳理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