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启示录》升级说明:从「AI 思考集」到「AI 决策内参」

《智元启示录》升级说明:从「AI 思考集」到「AI 决策内参」
过去一年,《智元启示录》写了很多篇文章。
有关于大模型演进的观察,有本地部署与 RAG 的实践记录,也有面向高校与图书馆的 AI 改造方案。
很多朋友评价这是一个「深度很高,但有点散」的专栏——这一点我承认。
所以从这一版开始,我做两个重要调整:
一、这个专栏,现在正式回答一件事
在模型快速迭代的时代,你应该如何做「长期有用」的 AI 决策?
不管你是:
- 在一线写代码的工程师;
- 负责实验室、图书馆或教学平台的老师与管理者;
- 想用 AI 做产品、做业务的独立开发者;
你每天都会面对类似的问题:
- 选 GPT、选国产大模型,还是自建本地模型?
- RAG、Agent、工作流编排,哪些是真刚需,哪些只是噱头?
- 学校或图书馆要不要上自己的 AI 知识库?怎么上才不翻车?
- 小团队有没有可能用「几千块预算」搭出可用的 AI 基础设施?
《智元启示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变成你在这些问题上的**「决策内参」**:
- 告诉你**「为什么」**——技术、成本、生态与风险的推演;
- 配上可操作的**「怎么做」**——架构示意、工具组合、部署思路;
- 把每天的信息噪音,整理成你能直接用的判断依据。
二、升级后的内容结构(导读)
为了让新读者快速进入状态,也让老读者看到体系感,从现在起,专栏将按以下 4 个方向持续更新:
1. 大模型与本地部署实战
- 主流模型评估思路:效果、成本、隐私、生态
- 本地/私有化方案:推理引擎、量化、部署脚手架
- 典型场景:内部问答、代码助手、知识库助手
适合人群:后端 / 全栈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准备自建 AI 能力的团队。
2. RAG、Agent 与 AI 工作流
- 如何正确搭建 RAG:数据清洗、索引策略、召回质量评估
- Agent & Workflow:什么时候需要多 Agent,什么时候是过度设计
- 与实际业务(客服、检索、知识库、运营)的结合案例
适合人群:做产品、做平台、做自动化方案的技术与业务同学。
3. 高校与图书馆的 AI 转型指南
- 面向图书馆的智能咨询、知识图谱与推荐系统蓝图
- 面向课程与科研的 AI 工具选型与规范建议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教师如何在不「作死」的前提下用好 AI
适合人群:高校管理者、图书馆老师、科研工作者、信息化负责人。
4. 独立开发者与小团队的机会地图
- 用 AI 搭建小而美产品的路线(而非烧钱大而空)
- 自动化副业 / 数字产品 / 垂直工具的实战思路
- 失败案例与踩坑记录:哪些方向不值得你浪费时间
适合人群:个人开发者、内容创作者、想用 AI 做项目的你。
三、关于价格、老订阅用户与福利说明
为了让内容和定位匹配,这次升级做如下策略说明(你可以按自己实际情况微调数字):
-
价格策略调整
- 专栏后续会逐步上调定价,以匹配内容深度与持续更新成本;
- 当前展示价为平台实际价格(含不定期活动与会员权益),以 CSDN 页面为准。([CSDN博客][2])
-
对老订阅用户的承诺
-
所有在早期以 29.9 / 首发价格订阅《智元启示录》的读者:
- 自动享受本次升级后的全部内容,无需补差价;
- 未来新增的「导图 / 案例合集 / 部分脚本示例」,优先向你们开放。
-
你们是这个专栏的「创始读者」,感谢你们在它还「不完美但真诚」的时候就选择了支持。
-
-
对新读者的透明说明
- 这是一个长期连载的内参型专栏,而不是一次性卖完就不管的课程。
- 不承诺「教你一夜暴富」,只承诺:把我在真实项目、真实机构合作中的思考和实践,如实拆给你看,帮你少踩坑、做对决策。
四、你可以这样使用这个专栏
如果你刚刚订阅,建议从这几个入口开始:
-
先看置顶《导读与升级说明》(就是这篇),搞清楚整体结构;
-
根据你的身份选择入口:
- 工程师:从「大模型与本地部署」+「RAG & Agent」模块开始;
- 高校/图书馆同仁:从「AI 转型指南」模块开始;
- 独立开发者:从「机会地图」+「AI 工作流」系列开始;
-
把你关心的几个主题加入收藏,形成自己的「AI 决策手册」。
如果你在阅读中有具体项目想落地(学校项目、图书馆方案、小团队架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后续文章中做拆解。
五、最后一句话
《智元启示录》从今天起,不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深度文章合集」,
而是为你未来三年的 AI 决策,提供一份持续更新、立场清晰、敢说人话的参考系。
欢迎继续同行。
—— 作者 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