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华为云网络类云服务
文章目录
- 网络类云服务核心配置:功能、作用与用法
- 1 VPC(虚拟私有云)核心配置
- 1.1 VPC 基础配置
- 1.1.1 核心功能
- 1.1.2 关键配置用法
- 1.2 子网配置
- 1.2.1 核心功能
- 1.2.2 配置用法
- 2 跨 VPC 通信:对等连接配置
- 2.1 对等连接核心功能
- 2.2 配置用法
- 3 安全组配置
- 3.1 安全组核心功能
- 3.2 关键规则配置用法
- 4 网络 ACL(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 4.1 网络 ACL 核心功能
- 4.2 配置用法
- 5 EIP(弹性公网 IP)配置
- 5.1 EIP 核心功能
- 5.2 配置用法
- 6 ELB(弹性负载均衡)核心配置
- 6.1 ELB 核心功能
- 6.2 关键配置用法
网络类云服务核心配置:功能、作用与用法
1 VPC(虚拟私有云)核心配置
1.1 VPC 基础配置
1.1.1 核心功能
-
资源隔离:在公有云环境中划分独立虚拟网络空间,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网络隔离,保障数据安全。
-
自主管控:支持自定义网段、路由表、网关等网络参数,满足业务对网络架构的个性化需求。
-
跨可用区部署:可覆盖同一区域多个可用区,为业务提供高可用网络支撑,避免单点故障。
1.1.2 关键配置用法
-
网段规划:
-
作用:确定 VPC 及子网的 IP 地址范围,避免与其他网络(如企业内网、其他 VPC)网段冲突,影响通信。
-
用法:常用私有网段(10.0.0.0/8、172.16.0.0/12、192.168.0.0/16),根据业务规模划分子网(如 / 24 网段支持 254 个可用 IP),子网需属于 VPC 网段且不重叠。
-
-
路由表配置:
-
作用:控制 VPC 内流量走向,实现不同子网、跨 VPC 及公网通信。
-
用法:默认路由表已包含子网间转发规则;如需跨 VPC 或访问公网,需手动添加路由条目,指定 “目的地址”(目标网络网段)和 “下一跳”(对等连接、VPN 网关、Internet 网关等)。
-
1.2 子网配置
1.2.1 核心功能
-
细分网络:将 VPC 按业务模块(如前端服务、后端数据库)拆分为子网,便于网络管理和流量控制。
-
可用区关联:子网绑定特定可用区,实现业务跨可用区部署,提升系统容灾能力。
-
安全分区:结合网络 ACL 实现子网级安全防护,对不同子网设置差异化访问控制策略。
1.2.2 配置用法
-
子网划分:
-
作用:按业务功能隔离资源,例如将 Web 服务器部署在前端子网,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后端子网,减少攻击面。
-
用法:根据业务节点数量确定子网大小(如小型业务用 / 24 网段,大型业务用 / 22 或 / 23 网段),同一业务模块的资源部署在同一子网。
-
-
与其他服务关联:
-
作用:为 ECS、ELB 等计算资源提供网络接入点,确保资源能接入 VPC 网络。
-
用法:创建 ECS、ELB 等资源时,需选择所属 VPC 和子网,资源将自动获取子网内的私有 IP,接入 VPC 网络。
-
2 跨 VPC 通信:对等连接配置
2.1 对等连接核心功能
-
同区域私网通信:实现同一云区域内两个 VPC 之间的私有网络互通,无需经过公网,降低通信时延和数据泄露风险。
-
带宽无限制:基于云厂商骨干网络传输,通信带宽仅受实例规格限制,满足高带宽业务需求(如跨 VPC 数据同步)。
-
成本优化:避免跨 VPC 流量走公网产生的带宽费用,降低企业网络成本。
2.2 配置用法
-
创建对等连接:
-
作用:建立两个 VPC 的逻辑连接通道,为后续通信奠定基础。
-
用法:指定 “本端 VPC” 和 “对端 VPC”(需同区域、同账户或已授权跨账户),系统自动创建连接通道,状态变为 “已接受” 即表示通道就绪。
-
-
路由表配置(关键步骤):
-
作用:让两个 VPC 内的实例知道如何将流量转发到对方网络。
-
用法:
-
-
本端 VPC 路由表:添加 “目的地址 = 对端 VPC 网段”“下一跳 = 对等连接” 的路由条目。
-
对端 VPC 路由表:添加 “目的地址 = 本端 VPC 网段”“下一跳 = 对等连接” 的路由条目。
- 注意:两端路由表需同时配置,否则仅单向通信或无法通信。
3 安全组配置
3.1 安全组核心功能
-
实例级防护:作为 ECS 等实例的虚拟防火墙,控制实例的入站和出站流量,是云资源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
状态检测:支持状态检测功能,对于实例主动发起的连接(如 ECS 访问公网),返回流量会自动放行,无需额外配置。
-
动态调整:可随时添加、修改或删除规则,无需重启实例,不影响业务运行。
3.2 关键规则配置用法
-
入方向规则:
-
作用:控制外部流量(如公网、其他 VPC 实例)能否访问实例的特定端口。
-
用法:
-
协议 / 端口:根据业务需求指定(如 SSH 登录用 TCP 22,Web 服务用 TCP 80/443,Ping 测试用 ICMP)。
-
源地址:限制允许访问的来源(如仅允许企业内网 IP 访问数据库端口,避免公网暴露;允许所有 IP 访问 Web 端口则设为 0.0.0.0/0)。
-
优先级: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冲突时高优先级规则生效(如拒绝规则优先级高于允许规则时,优先执行拒绝)。
-
-
-
出方向规则:
-
作用:控制实例能否访问外部网络的特定资源。
-
用法:默认规则通常为 “允许所有流量”,如需限制(如禁止实例访问公网特定 IP),可添加 “协议 = 任意”“目的地址 = 目标 IP / 网段”“动作 = 拒绝” 的规则。
-
-
跨安全组通信配置:
-
作用:实现不同安全组实例间的定向通信,例如让 Web 服务器安全组实例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安全组实例。
-
用法:在数据库安全组入方向添加规则,“源地址 = Web 服务器安全组 ID”“协议 / 端口 = 数据库端口(如 MySQL 3306)”,无需指定具体 IP,灵活适配实例动态增减。
-
4 网络 ACL(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4.1 网络 ACL 核心功能
-
子网级防护:作用于子网,对子网内所有实例的入站和出站流量进行控制,作为安全组的补充防护层。
-
无状态防护:不记录连接状态,入站和出站规则需单独配置(如允许外部访问实例 80 端口,需同时配置入站允许 80 端口和出站允许返回流量)。
-
规则顺序生效:按优先级顺序执行规则,匹配到第一条规则后即停止处理,不存在状态检测带来的自动放行逻辑。
4.2 配置用法
-
规则配置逻辑:
-
作用:通过 “允许” 或 “拒绝” 规则,精确控制子网级流量,例如禁止子网内所有实例被 Ping,或仅允许特定 IP 访问子网内实例。
-
用法:
-
-
入站规则:先配置精细化拒绝规则(如拒绝所有 IP 的 ICMP 协议),再配置允许规则(如允许特定 IP 的 TCP 22/80 端口);默认规则为 “拒绝所有”,需手动添加允许规则才放行流量。
-
出站规则:如需限制实例对外访问,可添加拒绝规则(如拒绝访问特定公网 IP),默认规则为 “允许所有”。
-
与安全组的配合使用:
-
作用:形成 “子网级 + 实例级” 双层防护,提升网络安全性。
-
用法:网络 ACL 先过滤子网层面的恶意流量(如禁止外部所有 ICMP 流量),安全组再针对实例细化规则(如仅允许管理 IP 的 SSH 流量),两者规则无冲突时,需同时满足才放行流量。
-
5 EIP(弹性公网 IP)配置
5.1 EIP 核心功能
-
公网访问入口:为无公网 IP 的 ECS、ELB 等资源分配独立公网 IP,实现资源与公网的双向通信(如用户访问 Web 服务、实例访问公网下载资源)。
-
弹性绑定 / 解绑:可在不同资源间灵活迁移(如 ECS 故障时,将 EIP 解绑并绑定到备用 ECS,实现业务快速恢复),IP 地址可长期保留(需手动释放)。
-
带宽灵活调整:支持按需调整带宽大小,满足业务流量波动需求(如促销活动时临时提升带宽,活动结束后降低带宽,降低成本)。
5.2 配置用法
-
EIP 绑定:
-
作用:为目标资源赋予公网通信能力。
-
用法:选择需绑定的资源(ECS、ELB 等),系统自动完成网络配置,绑定后资源即可通过 EIP 访问公网或被公网访问;注意同一 EIP 同一时间仅能绑定一个资源。
-
-
通信测试验证:
-
作用:确认 EIP 配置生效,资源能正常与公网通信。
-
用法:
-
-
实例访问公网:在实例内部执行
ping 公网域名(如www.baidu.com)或curl 公网地址,能正常获取响应即表示公网访问正常。 -
公网访问实例:通过本地设备
ssh 用户名@EIP(Linux 实例)或远程桌面连接(Windows 实例),能成功登录即表示公网访问实例正常;若失败,需检查安全组是否放行对应端口(如 22 端口、3389 端口)。
-
EIP 解绑与释放:
-
作用:资源无需公网访问时,解绑 EIP 可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消耗;长期无需使用时释放 EIP,避免 IP 资源浪费。
-
用法:先解绑 EIP(确保资源无活跃连接),解绑后可选择保留 EIP(后续复用)或释放 EIP(彻底删除,无法恢复)。
-
6 ELB(弹性负载均衡)核心配置
6.1 ELB 核心功能
-
流量分发:将公网或私网访问流量均匀分配到后端多台 ECS 实例,避免单台实例过载,提升业务处理能力。
-
健康检查:实时监测后端实例运行状态,自动剔除故障实例(如实例宕机、服务异常),将流量转发到正常实例,保障业务可用性。
-
会话保持:针对电商购物车、用户登录等场景,可配置会话保持功能,将同一用户的请求持续转发到同一实例,确保业务连续性。
6.2 关键配置用法
-
监听器配置:
-
作用:接收客户端请求并转发到后端实例,是 ELB 与客户端、后端实例的通信桥梁。
-
用法:
-
-
前端配置:指定 “协议 / 端口”(如 HTTP/80、HTTPS/443),客户端通过该端口访问 ELB。
-
后端配置:指定 “后端协议 / 端口”(需与实例服务端口一致,如实例 Web 服务运行在 8080 端口,则后端端口设为 8080),ELB 通过该端口与实例通信。
-
健康检查:配置检查方式(HTTP、TCP、ICMP),例如 HTTP 检查可指定 “检查路径(如 /health)”,实例返回 200 状态码即视为正常;检查间隔和超时时间根据业务响应速度设置(如间隔 5 秒,超时 3 秒)。
-
后端服务器组配置:
-
作用:管理需负载均衡的实例集合,实现流量在实例间的合理分配。
-
用法:
-
-
添加实例:将同一业务的多台实例加入服务器组,实例需与 ELB 在同一 VPC(私网 ELB)或可通过公网 / 对等连接通信(公网 ELB)。
-
权重设置:通过调整实例权重(0-100)控制流量分配比例,权重越高的实例接收的流量越多(如性能好的实例设置更高权重);权重设为 0 时,实例不再接收新流量,可用于实例升级、维护场景。
-
负载均衡策略:
-
作用:决定流量如何分配到后端实例,适配不同业务需求。
-
用法:
-
-
加权轮询:按实例权重比例依次分配流量,适用于实例性能相近、无会话依赖的场景(如静态资源服务)。
-
加权最小连接:优先将流量分配到当前连接数最少的实例,适用于实例性能差异大、请求处理时间不均的场景(如动态 API 服务)。
-
源地址哈希:根据客户端 IP 地址哈希分配实例,确保同一客户端请求始终转发到同一实例,适用于需会话保持的场景(如用户登录状态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