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PU分支预测?
文章目录
- 引言
- 一、核心问题:流水线的"急刹车"
- 二、解决方案:分支预测
- 三、分支预测器是如何工作的?
- 四、一个影响性能的经典例子
- 五、启示
- 总结
引言
在Dubbo的代码里存在着这样一个优化,将swtich分支放到if else的else分支里面,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不禁不住疑惑了为什么要这样不伦不类的优化,其意义何在?纯if的条件分支或是纯switch的分支不好吗?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CPU分支预测。
一、核心问题:流水线的"急刹车"
要理解分支预测,首先要明白现代 CPU 的 指令流水线。
想象一下汽车装配线,它被分成了多个阶段(安装引擎、安装车门、喷漆等)。当一辆车在喷漆时,下一辆车已经在安装车门,再下一辆则在安装引擎。这样同时有多辆车在生产线上,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CPU 的指令流水线也是类似的原理,它将一条指令的执行分解为多个步骤(如: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写回)。当第 N 条指令在执行阶段时,第 N+1 条指令已经在译码,第 N+2 条指令正在被读取。流水线越深,并行度越高,性能越好。
那么问题来了:当 CPU 遇到一个"分支"(比如 if-else 条件判断)时会发生什么?
if (condition) { // 这是一个"分支"// 分支 A:执行一些指令
} else {// 分支 B:执行另一些指令
}
// 后续指令
CPU 在"取指"阶段,需要知道下一条要取的是哪条指令。但在"执行"阶段之前,它无法知道 condition 的结果是 true 还是 false。这就好比一个岔路口,在走到跟前之前,你不知道该走左边还是右边。
如果没有分支预测,CPU 会怎么办?
它会暂停流水线,等待 condition 的计算结果出来。这被称为 流水线冒泡 或 控制冒险。在高频、深流水线的现代 CPU 中,这种停顿可能会浪费 10-20 个时钟周期,性能损失巨大。
二、解决方案:分支预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PU 设计师引入了 分支预测器。它的核心思想是:猜!
- 预测:在条件结果未知的情况下,CPU 会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条件最可能的结果(true 或 false)。
- 投机执行:CPU 会根据预测结果,提前将指令填入流水线并开始执行。
- 验证与回退:当条件的真实结果出来后,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 如果预测正确:太棒了!流水线没有任何停顿,继续执行。这叫 预测命中。
- 如果预测错误:糟了!CPU 必须 清空 整个流水线中所有基于错误预测而执行的指令,然后从正确的分支重新开始填充流水线。这叫 预测失败,并会带来一次 分支预测惩罚。
关键在于:只要预测的准确率足够高,其带来的性能收益就远远大于偶尔预测错误带来的惩罚。
三、分支预测器是如何工作的?
分支预测器是一个硬件单元,它非常智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
静态预测
最简单的方式,不依赖历史。- 总是预测不跳转:简单但准确率一般。
- 预测后向分支为"跳转",前向分支为"不跳转":在循环中非常有效。因为循环的结束条件(比如 i < 100)在大部分迭代中都是 true(向后跳转继续循环),只有在最后一次才是 false(向前跳出循环)。
-
动态预测(现代CPU的核心)
动态预测器会为每个分支指令维护一个"历史记录",并基于这个记录进行预测。
-
饱和计数器(1位预测器)
- 为每个分支指令分配一个位(bit)。
- 0 表示上次未跳转,1 表示上次跳转。
- 预测逻辑:上次跳转了,这次也预测跳转;上次没跳,这次也预测不跳。
- 弱点:对于一个交替变化的分支(T, NT, T, NT…),它的预测总是错的。例如,对于一个循环for (int i=0; i<10; i++),在最后一次迭代(i=10)时,预测器因为上次(i=9)跳转了,所以这次也会预测跳转,但实际是false,导致预测失败。下一次循环(i=0)时,它又因为上次未跳转而预测不跳转,但实际是true,再次失败。
-
两位饱和计数器(经典策略)
-
这是最广泛使用的基础策略。它为每个分支指令分配 4 种状态,而不是2种:
- Strongly Not Taken (强不跳转)
- Weakly Not Taken (弱不跳转)
- Weakly Taken (弱跳转)
- Strongly Taken (强跳转)
-
工作方式:需要连续两次错误预测,才会改变"强"状态下的预测结果。
- 例如,在 Strongly Taken 状态下,预测"跳转"。如果第一次预测失败,它会退回到 Weakly Taken,但依然预测"跳转"。只有当它在 Weakly Taken 状态下再次预测失败,才会切换到 Weakly Not Taken 并开始预测"不跳转"。
-
优势:对循环的末尾判断非常友好。在最后一次迭代预测失败后,它只是从"强跳转"变为"弱跳转",当下一次循环开始时(i=0,条件为true),预测"跳转"是正确的,预测器会立刻回到"强跳转"状态。它容忍了单次的、规律性的预测失败。
-
-
局部历史预测与全局历史预测
- 局部历史:记录单个分支指令自身的历史模式(例如,它最近8次是 T, T, T, NT, T, T, T, NT …)。
- 全局历史:记录所有分支指令的跳转历史,形成一个全局的跳转模式位向量。因为分支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例如 if (a) …; if (b) …,b 的判断可能与 a 的结果有关)。
- 现代预测器(如 Tournament Predictor)会同时使用局部和全局历史,并动态选择哪种策略对于当前分支更有效。
-
分支目标缓冲区
- 光预测"是否跳转"还不够,还需要知道"跳转到哪里"。
- BTB 是一个缓存,它存储了分支指令的地址和它上次跳转的目标地址。当预测器预测"跳转"时,CPU 会立刻从 BTB 中取出目标地址,并开始从那里取指执行。
四、一个影响性能的经典例子
下面的代码是说明分支预测对性能影响的绝佳例子。
// 数组数据是乱序的
int[] data = new int[32768];
for (int i = 0; i < data.length; i++) {data[i] = random.nextInt(256);
}// 排序数组
Arrays.sort(data);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long sum = 0;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 循环多次以放大效果for (int c = 0; c < data.length; c++) {if (data[c] >= 128) { // !!!核心分支!!! sum += data[c];}}
}long end = System.nanoTime();
System.out.println("Time: " + (end - start) / 1000000 + " ms");
System.out.println("sum = " + sum);
会发生什么?
- 当数据已排序时:
- 在循环的初期,data[c] 的值都很小(比如小于128),if 条件一直为 false。
- 在循环的后期,data[c] 的值都很大(比如大于等于128),if 条件一直为 true。
- 这对于两位饱和计数器预测器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它很快会进入 Strongly Not Taken 状态,并稳定预测"不跳转",直到某个临界点后,再进入 Strongly Taken 状态,并稳定预测"跳转"。整个过程中,预测失败只发生两次(在条件从false变为true的边界处)。
- 当数据完全乱序时:
- data[c] >= 128 的结果是完全随机的(50% 的概率为 true,50% 为 false)。
- 分支预测器根本无法找到任何规律,预测准确率会接近 50%。
- 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预测是错误的,导致流水线不断地被清空,性能急剧下降。
实验结果:排序后的数据运行速度通常比乱序数据快 2-3 倍甚至更多,这就是分支预测的威力!
五、启示
虽然分支预测是硬件自动完成的,但我们可以编写"对分支预测友好"的代码来提升性能:
- 尽量编写条件概率明显的分支:让 if-else 的一个分支成为"热路径",另一个成为"冷路径"。
- 避免在紧凑循环中使用无法预测的条件:如果可能,尝试消除循环内部的分支。
- 例子:上面的代码可以改写为无分支版本(虽然可能可读性下降):
// 使用位运算来避免分支 int t = (data[c] - 128) >> 31; // 如果 data[c] < 128, t 为全1 (即 -1),否则为全0 sum += ~t & data[c]; // 当 data[c] >= 128 时, ~t 为全1,相加;否则为0,不加。
- 使用编译器的内置预测提示(如 GCC 的 __builtin_expect),告诉编译器哪个分支更可能发生,以便优化代码布局。
总结
CPU 分支预测 是一种为了克服指令流水线因条件分支而产生的"停顿"问题,而采用的"猜测并提前执行"的硬件优化技术。它通过动态记录分支历史,以极高的准确率预测分支走向,从而保持流水线的充盈。预测失败时的"清空流水线"操作是其主要性能代价。理解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编写出更能发挥现代 CPU 性能的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