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hatGPT 到 OpenEvidence:AI 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
先分享两家土耳其的 AI App 工厂,我觉得非常有参考意义。
AI 套壳工厂|土耳其 Codeway:全球爆款应用制造机
HubX:用 AI 快速量产爆款,横扫欧美市场
今天分享的这家公司,成立不到三年估值已达 35亿美元,融资额超过 2.1亿美元,并宣称美国 40%的医生每天使用它。
“医生每天打开的第一个AI,不是ChatGPT,而是 OpenEvidence。”
它既不是新的药物,也不是硬件设备,而是一款 AI 驱动的医学搜索引擎,一个为医生服务的“专业版 ChatGPT”。


「 产品逻辑:做医生的“第二大脑” 」
过去十年,医学研究的增长速度远超医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数据,全球医学文献数量平均每73天翻倍一次。
新疗法、新药物、新指南层出不穷,让一线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看似荒谬却真实的问题:
“我该相信哪一篇论文?”
医生正在被信息洪流淹没。传统搜索引擎无法区分文献质量,而通用 AI 模型又容易出现“幻觉”,无法提供可验证的医学证据。
在这样一个“知识过剩但信任稀缺”的时代,医疗AI的核心问题,不是智能,而是可信。
这正是 OpenEvidence 切入的起点。它的使命是:
“帮助医生在几秒钟内,从海量研究中找到最有临床意义、最可信的答案。”
打开 OpenEvidence 的界面,像是在用 Google Scholar 与 ChatGPT 的结合体。

医生只需输入一个问题,比如:
“慢性肾病患者是否适合使用 SGLT2 抑制剂?”
几秒钟后,系统就会生成一份回答:包含结论摘要、风险分析、研究引用、样本规模和期刊来源。
每一句话,都能点击跳转到对应的权威论文。
这背后是一个高度垂直化的 AI 引擎,它训练于数百万篇同行评审医学文献,并与顶级期刊(包括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 等)建立了内容合作。
在 2025 年 7 月,OpenEvidence 推出了名为 DeepConsult 的新功能。医生可以上传病例或提出复杂问题,AI 会在几分钟内整合数千篇最新研究,生成一份“临床决策备忘录”。
这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而是在构建一个医生的认知外脑系统。
正如创始人 Daniel Nadler 所说:
“我们不是在取代医生,而是在取代医生查文献的那三小时。”


「 创始团队和商业模式 」
OpenEvidence 的创始人 Daniel Nadler 并非医学出身。
他曾创立金融数据公司 Kensho Technologies,2018 年被标准普尔以 5.5 亿美元收购。
从金融数据到医学数据,他的逻辑是一致的:“无论市场还是医院,决策都依赖高质量的信息。”
团队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Zachary Ziegler 来自哈佛机器学习实验室,
两人带领的团队汇集了来自 MIT、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医院的 AI 工程师和医生,这让 OpenEvidence 兼具“算法精度 + 医疗权威性”。

从商业模式来看,医疗 AI 历来是“高门槛、慢回报”的行业:法规复杂、数据分散、用户采纳困难。
OpenEvidence 却反其道而行,用了两招:
第一招:免费切入,先占领医生心智
平台对经过认证的美国医生完全免费,快速获得了医疗行业最稀缺的资源:信任与习惯。
每月新增超过6.5万医师注册,使其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医生应用”。
第二招:建立内容和机构的生态闭环
OpenEvidence 不靠广告赚钱,而通过与医院、医学院、制药公司及医学期刊的合作来变现:包括付费数据接入、机构订阅、教育平台授权等。
这种模式下,OpenEvidence 既是医生的入口,也是学术与产业数据的分发枢纽。
当医生群体的专业搜索行为被统一到一个平台上,OpenEvidence 实际上掌握了一个新的医学知识流量入口。
这意味着它未来能往多个方向延展:从个体医生,到医院系统,再到制药临床研究和医保数据分析。

「 竞争优势:信任,是AI在医疗的唯一护城河 」
通用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最大风险不是“不懂”,而是“编造”。一旦 AI 回答错误,损害的不只是一次问诊,而可能是一条生命。
OpenEvidence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只回答“有证据”的问题。系统的每一个输出,都必须基于同行评审论文,并附带引用链。
这种“证据驱动”的AI逻辑,让它在医生群体中迅速建立了专业信任。
在 2025 年 6 月,OpenEvidence 宣布其模型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取得满分成绩。
这听起来像是营销噱头,但在医生社区里,这成为信任的象征:“这不是大模型在‘表演聪明’,而是AI在‘通过考试’。”

相比通用AI公司动辄十亿级的模型参数竞争,OpenEvidence 走的是另一条路径:从“更大模型”转向“更深知识”。
OpenEvidence 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三个关键趋势叠加的结果:
-
从通用到垂直: 医疗、法律、金融这些高风险领域,需要的是“专用智能”,而非通用模型。
-
从模型到内容: 在监管严格的行业里,AI的竞争不在于“谁更像人”,而在于“谁更可信”。
-
从工具到基础设施: 当医生每天都在使用它,OpenEvidence 就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工作方式。
对创业者而言,这家公司的成功也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路径:AI 创业的黄金三角不是“算法 + 算力 + 数据”,而是 “垂直 + 权威 + 可验证”。
以上,祝你今天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