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新浪潮】AI缺陷检测:从技术原理到工业落地实践

在工业生产、电子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缺陷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检测依赖人工肉眼甄别,不仅效率低下(如电子厂质检员日均检测量不足500件)、漏检率高(复杂场景下可达5%-10%),还受疲劳、主观判断等因素影响。而AI缺陷检测通过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了“自动识别、实时定位、量化评估”,成为解决工业质检痛点的核心方案。
本文将从技术路径拆解、实战案例、行业挑战与未来方向三个维度,带大家深入理解AI缺陷检测的落地逻辑,适合有一定CV基础的开发者或工业AI从业者参考。
一、AI缺陷检测的核心技术路径
AI缺陷检测本质是“从数据中学习缺陷特征,再用特征判断新样本是否异常”,根据技术成熟度和适用场景,可分为两大流派:传统机器学习方案与深度学习方案。
1. 传统机器学习方案(适用于简单缺陷场景)
传统方案的核心是“手工提取特征 + 分类器判断”,流程清晰但对特征工程依赖度高,适合缺陷形态固定、背景简单的场景(如规则物体的表面划痕)。
关键步骤:
- 图像预处理:通过灰度化、去噪(高斯滤波)、阈值分割(OTSU算法)减少背景干扰,突出缺陷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