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从穿孔卡片到云原生:批处理系统的不朽演进与核心思想

对于许多身处实时计算和流处理浪潮中的工程师而言,“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这个词似乎带有一种历史的尘埃感,让人联想到机房里嗡嗡作响的磁带机和穿着白大褂的操作员。然而,这种看法是一种深刻的误解。批处理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以一种更强大、更分布式的形态,构成了我们这个数据驱动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石。从大型企业的数据仓库(ETL),到复杂的科学计算,再到万亿参数模型的机器学习训练,批处理的幽灵无处不在。

要真正理解批处理的本质,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计算资源极度稀缺的年代,从问题的源头开始审视它的演进之路。

一、 创世纪:串行处理与SPOOLing——最大化CPU利用率的原始冲动

在计算的黎明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是昂贵的“巨兽”,其核心——CPU——的运算能力远超于当时缓慢的I/O设备,如穿孔卡片阅读机和行式打印机。这产生了当时最核心的矛盾:CPU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空闲等待,等待操作员装载程序、等待数据输入、等待结果输出。 这种空闲对于耗资巨大的计算中心是不可接受的浪费。

批处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最初的动机极为单纯:将一堆作业(Jobs)收集起来,用磁带作为中介,让计算机可以一个接一个地连续执行,从而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空闲。操作员将一批作业从穿孔卡片上读取到磁带上,然后将这盘“作业带”装载到计算机上。计算机在“监控程序”(Monitor,操作系统的雏形)的控制下,依次执行带上的每一个作业,并将输出结果写入另一盘“输出带”。执行完毕后,操作员再将输出带拿到打印机等外设上进行处理。

这个阶段的技术核心是离线处理,将慢速的I/O操作与高速的CPU计算分离开。但真正带来效率飞跃的是SPOOLing(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ons On-Line)技术的出现。SPOOLing引入了磁盘作为高速缓冲区。输入设备(如读卡机)不再直接与CPU交互,而是将作业读入磁盘上的输入井(Input Queue);CPU则从输入井中读取作业并执行;输出结果也不再直接送往打印机,而是先写入磁盘上的输出井(Output Queue),打印机再从输出井中读取数据。

SPOOLing的革命性在于,它使得读、写、算这三个过程可以“宏观上”并行。CPU在执行某个计算密集型作业时,外围处理机可以同时将下一个作业读入磁盘,或者将上一个作业的结果从磁盘打印出来。这是第一次尝试在单处理器系统上实现设备间的并行性,其核心思想——利用缓冲解耦不同速率的组件——至今仍在各种系统设计中闪耀光芒。

这个时代的批处理系统,其技术特点可以归结为:

  • 串行执行:作业一个接一个地进入CPU,不存在并发。
  • 资源独占:一个作业在执行期间,几乎独占了包括CPU、内存在内的所有核心资源。
  • 无用户交互:作业一旦提交,其执行过程便与用户无关,直到最终结果输出。
  • 核心目标:最大化昂贵硬件(尤其是CPU)的吞吐量(Throughput)
二、 黄金时代:多道程序设计——并发处理的黎明

随着硬件的发展,尤其是内存容量的增加,工程师们发现即使用了SPOOLing,CPU的浪费依然严重。因为任何一个作业的执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大量的I/O操作。当作业A因为需要读取磁带而阻塞时,CPU又一次进入了无所事事的等待状态。

为了打破这个瓶颈,多道程序设计(Multiprogramming) 登上了历史舞台。其思想堪称石破天惊:在内存中同时存放多个作业。当正在执行的作业A因为I/O请求而需要等待时,操作系统(此时已远比“监控程序”复杂)会立即剥夺它的CPU使用权,并将其分配给内存中另一个已经就绪的作业B。当作业A的I/O操作完成后,它会重新变为就绪状态,等待下一次CPU调度。

多道程序设计的引入,让批处理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标志着操作系统真正开始扮演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一系列沿用至今的核心技术概念因此诞生:

  • 作业调度(长程调度):操作系统需要从磁盘上的作业后备队列中,根据某种算法(如FCFS、短作业优先等)挑选合适的作业调入内存。
  • CPU调度(短程调度):当多个作业同时处于内存的就绪队列时,操作系统需要决定下一个将CPU分配给谁。这是操作系统内核最核心的功能之一。
  • 内存管理:如何将有限的内存空间分配给多个作业?从最简单的固定分区、可变分区,到后来为了解决内存碎片问题而诞生的分页、分段机制,乃至虚拟内存,都是为了让多道程序能更高效地运行。
  • 保护与隔离:必须保证内存中的多个作业不会相互干扰,更不能破坏操作系统本身。硬件层面的内存保护机制(如基址/限长寄存器)成为标配。

在这个阶段,批处理系统的技术特点演变为:

  • 宏观并行,微观串行:多个作业在宏观时间上是同时推进的,但在单CPU上任何一个瞬间仍然只有一个作业在执行。
  • 资源共享:CPU、内存、I/O设备等资源在多个作业间动态共享。
  • 调度成为核心:系统的整体性能高度依赖于作业调度和CPU调度算法的优劣。
  • 目标升级:在保证高吞吐量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作业的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和系统的公平性
三、 现代革命:分布式与大数据——从单机到集群的范式转移

进入21世纪,数据的规模爆炸性增长,单台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早已无法满足需求。批处理的主战场从单机大型机,转移到了由成百上千台廉价商用服务器构成的分布式集群。这个转变并非简单的量变,而是引发了批处理技术的根本性范式革命。

核心矛盾从“如何充分利用单机资源”转变为“如何协调成千上万个计算节点,并处理海量、分散的数据,同时保证系统的高容错性”。

1. MapReduce范式

Google在2004年发表的论文《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是这一时代的开山之作。MapReduce并非一个具体的软件,而是一种编程模型和处理框架。它的天才之处在于,将复杂的分布式计算问题,抽象成了两个简单的函数:MapReduce

  • Map阶段:将一个大的输入数据集切分成无数小块,由集群中的多个节点(Worker)并行处理。每个Map任务处理一小块数据,并生成中间的键值对(Key-Value pairs)。
  • Reduce阶段:对Map阶段生成的中间结果,按照Key进行汇集(Shuffle & Sort),然后由另一组Worker并行处理。每个Reduce任务处理一个或多个Key相同的值集合,最终聚合成最终结果。

MapReduce的伟大,在于它将并行化、数据分发、负载均衡、容错处理这些复杂的底层细节全部隐藏了起来。开发者只需要关心自己的业务逻辑(即实现Map和Reduce函数),就能轻松驾驭大规模集群进行数据处理。以Hadoop为代表的开源实现,让这一思想迅速普及。

2. 数据本地性(Data Locality)

在分布式环境中,网络带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Hadoop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和MapReduce计算框架紧密结合,共同遵循一个核心优化原则:移动计算而非移动数据(Move computation to data, not data to computation)。调度器会尽可能地将Map任务分配到存储着其所需数据块的节点上去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网络I/O,这是分布式批处理性能的关键。

3. 从磁盘到内存:Apache Spark的崛起

MapReduce虽然强大,但其设计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了容错,每个阶段的中间结果都会写入磁盘(HDFS)。这使得它在需要多步迭代计算的场景(如机器学习算法)中,性能极其低下。

Apache Spark应运而生,它提出了**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 RDD)**的核心抽象。RDD是一个只读的、可分区的、容错的分布式内存数据集合。Spark尽可能将计算的中间数据都保存在内存中,只有在内存不足或需要容错恢复时才会写入磁盘。这种基于内存的计算模型,使其性能相比MapReduce有了数量级的提升。

此外,Spark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计算引擎,支持批处理(Core API)、交互式查询(Spark SQL)、流处理(Structured Streaming)、机器学习(MLlib)和图计算(GraphX),极大地拓展了批处理框架的能力边界。

4. 云原生时代的批处理

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批处理系统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进化。

  • 存算分离:这是云原生时代最显著的架构变化。数据不再与计算节点强绑定(如HDFS),而是存储在如Amazon S3、Google Cloud Storage等高可用、可无限扩展的对象存储中。计算资源(如EC2实例、Kubernetes Pods)则可以按需弹性创建和销毁。这种架构带来了极致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
  • 无服务器(Serverless)化:AWS Batch、Google Cloud Dataflow、Azure Data Factory等托管服务,让开发者彻底从基础设施管理中解放出来。你只需定义你的作业依赖关系(通常是一个DAG,有向无环图),提交代码,云平台会自动为你配置资源、调度执行、处理失败重试,并按实际使用量计费。
  • 容器化与编排:使用Docker将批处理作业及其依赖打包成一个标准化的容器镜像,再通过Kubernetes等编排系统进行调度和管理,已成为业界主流。这提供了无与倫比的可移植性和环境一致性。
结论:永恒的核心与演化的外壳

回顾批处理系统超过半个世纪的演进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计算瓶颈和数据规模,持续地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更强的处理能力和更好的容错性。

  • 从串行处理到多道程序,解决的是单机CPU与I/O速度不匹配的问题,核心是并发与调度
  • 从单机到分布式集群,解决的是单机计算和存储能力的物理极限问题,核心是分治、并行与容错
  • 从紧耦合的Hadoop到存算分离的云原生架构,解决的是资源弹性和成本效益的问题,核心是解耦、按需分配与自动化运维

尽管其外在形态从JCL(作业控制语言)脚本、MapReduce代码,演变成了Spark应用、Airflow DAGs或是云上的一个JSON配置文件,但批处理的内核思想——处理大规模、有界数据集,以吞吐量为主要优化目标,非实时交互——从未改变。

它不是明日黄花,而是经过时间淬炼的经典计算范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人类还需要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和转换,批处理系统就将继续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新形态,默默地驱动着这个数字世界的运转。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它的现在与未来。

http://www.dtcms.com/a/557109.html

相关文章:

  • 技术准备五:protoBuf
  • 做网站找不到客户有什么网站可以免费搭建网址
  • 算法题(251):最短路计数
  • 济南制作网站的公司吗WordPress page filed
  • JDK 11 环境正确,端口未被占用,但是运行 Tomcat 11 仍然闪退
  • 深度学习(8)Adam 优化器、卷积神经网络与反向传播
  • 上海虹桥停车亲测,省心方案分享
  • 《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篇3]:决策树
  • Rust真的适合写业务后端吗?
  • 绿色农产品网站wordpress空间 腾讯
  • 开源AI智能客服、AI智能名片与S2B2C商城小程序在营销运营中的应用与重要性研究
  • 南通网站开发公司百度seo排名报价
  • 在网站文章锚文本怎么做教育培训机构怎么建设网站
  • 不只是随机停顿:构建拟人化爬虫的行为指纹模型
  • QML-动画
  • 如何是网站排名上升网站开发什么比较有创意
  • css中backdrop-filter 详细使用 ios毛玻璃效果、filter和backdrop-filter使用说明
  • 通过神经网络手搓一个带finetune功能的手写数字识别来学习“深度神经网络”
  • 开发一个企业网站要多少钱青岛房产信息网
  • Linux运维核心命令(入门)
  • Redis_3_Redis介绍+常见命令
  • 企业实训|AI技术在产品研发领域的应用场景及规划——某央企汽车集团
  • linux系统移植过程中挂死问题分析
  • C++笔记:std::variant
  • day03(11.1)——leetcode面试经典150
  • 《算法通关指南:数据结构和算法篇 --- 顺序表相关算法题》---移动零,颜色分类
  • 视觉差网站制作百度站长统计
  • 求职专栏-【面试-自我介绍】
  • Chroma向量数据库详解:高效向量检索在AI应用中的实践指南
  • 【开题答辩全过程】以 风聆精酿啤酒销控一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例,包含答辩的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