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PD协议中的DRP技术:双向供电与数据传输的革新者
在USB Type-C接口普及的浪潮中,USB Power Delivery(PD)协议凭借其高功率传输和智能化协商机制成为主流充电标准。而DRP(Dual-Role Power,双角色电源)技术作为PD协议的核心特性之一,通过打破传统供电设备的单向角色限制,实现了设备间供电与数据传输的动态切换,为移动设备生态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一、DRP技术:从单向供电到双向赋能
- 传统供电模式的局限性
在USB-A时代,设备角色被严格划分为DFP(Downstream Facing Port,供电主机)和UFP(Upstream Facing Port,受电设备)。例如,充电器始终是DFP,手机永远是UFP,这种固定角色导致设备功能单一化,无法适应复杂场景需求。例如,笔记本电脑连接显示器时需额外供电,而手机连接外设时却因接口占用无法充电。

2. DRP技术的突破性定义
PD协议通过引入DRP角色,允许设备在Source(供电方)和Sink(受电方)之间动态切换。其核心价值在于:
双向供电:同一设备既可接收电力(如笔记本电脑被充电器充电),也可输出电力(如笔记本电脑为手机充电)。
智能协商:通过CC(Configuration Channel)引脚实时通信,设备可基于当前需求协商最优供电方案。
统一接口:结合USB Type-C的对称设计,DRP技术使“一根线缆解决所有需求”成为现实。
二、DRP技术实现原理:从物理层到协议层的协同
- 物理层:电阻编码与信号检测
DRP技术的物理基础是CC引脚上的电阻配置:

Source模式:设备内置上拉电阻(Rp),将CC线电压拉高至特定值(如56kΩ对应0.5A,22kΩ对应1.5A,10kΩ对应3A),宣告默认供电能力。
Sink模式:设备内置下拉电阻(Rd=5.1kΩ),将CC线电压拉低,标识受电需求。
角色切换:通过PR_Swap(Power Role Swap)消息触发电阻值变化,实现供电角色转换。
- 协议层:分层协商机制
PD协议采用四层架构(物理层→协议层→策略引擎→设备策略管理器),DRP角色切换依赖策略引擎(Policy Engine)的动态决策:

初始连接:设备通过CC线电阻值确定初始角色(如充电器为Source,手机为Sink)。
能力通告:Source发送Source_Capabilities消息,列出支持的电压/电流组合(如5V/3A、9V/3A、20V/5A)。
请求协商:Sink分析PDO列表后发送Request消息,选择最优档位(如手机选择9V/2A)。
角色切换:若设备支持DRP,可通过PR_Swap消息请求切换角色(如笔记本电脑从Sink变为Source为手机充电)。
- 典型应用场景:笔记本电脑的“全能模式”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DRP功能可实现:
充电场景:连接充电器时作为Sink接收20V/5A电力。
供电场景:连接手机时作为Source输出9V/2A电力。
数据传输:同时通过USB 3.x或Thunderbolt传输4K视频,功率与数据互不干扰。
三、DRP芯片:技术落地的关键载体
- 主流DRP芯片方案
市场主流DRP芯片(如LDR6500,LDR6020,LDR6023)具备以下特性:
多协议兼容:支持PD3.1、PPS、QC、FCP、SCP等协议,覆盖手机、笔记本、IoT设备。
低功耗设计:LDR6500工作电流仅5μA,适用于手机电脑转接器,显示器等场景。
集成化方案:LDR6020集成MCU,32路GPIO,支持在线升级与仿真调试。
安全保护:提供过压/欠压、过流、短路保护,确保角色切换时的设备安全。
- 典型应用案例:手机边充电边投屏
以乐得瑞LDR6028芯片为例,其通过DRP技术实现手机边充电边传输数据:
初始状态:手机作为Sink接收电力,同时作为DFP(Host)控制U盘数据传输。
角色切换:插入充电器后,芯片通过PR_Swap将手机供电角色切换为Sink,数据角色保持DFP不变。
无缝体验:投屏过程中电力持续供应,避免因角色切换导致的数据中断。
四、DRP技术的未来展望:从240W到全场景覆盖
随着PD3.1标准将功率上限提升至240W,DRP技术正拓展至更多高功耗场景:
电动汽车充电:未来车辆可通过DRP接口实现车对车(V2V)应急供电。
工业设备互联: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可通过DRP接口动态分配电力与数据资源。
智能家居生态:电视、音箱等设备可同时作为电力中枢与数据枢纽,构建去中心化网络。
结语
DRP技术通过重新定义设备角色,将USB PD协议从“单向充电工具”升级为“智能电力与数据枢纽”。其背后是物理层电阻编码、协议层分层协商、芯片级集成设计的深度融合。随着240W功率时代的到来,DRP技术将持续推动设备互联革命,让“一根线缆走天下”的愿景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