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情定位到隐患排查:三光吊舱助力救援模拟全流程
一、火情侦察阶段:快速掌握火场核心信息
热成像主导:穿透烟雾定位关键目标
将三光吊舱搭载在无人机或建筑外部云台,对准火灾楼层及上下相邻楼层,利用热成像相机穿透浓烟雾,识别三大关键信息:
1.被困者位置:捕捉人体热源轮廓,区分 “站立、躺卧” 状态(躺卧可能代表昏迷,需优先救援),尤其关注窗口、阳台等逃生出口附近的热源点;
2.火势蔓延路径:通过热成像伪彩(如 “红热模式”)识别高温区域,判断火灾是横向扩散(如蔓延至相邻房间)还是纵向蔓延(如通过电梯井、管道井向上窜);
3.结构隐患点:检测墙体、梁柱的温度异常(如局部过热可能代表结构受损),标记易坍塌区域。
激光测距辅助:精准锁定位置坐标
对热成像识别出的 “被困者窗口”“火势核心区”“结构隐患点”,用 905nm 激光测距(5M-1KM 量程,±1m 精度)测量:
被困者所在楼层高度(如距离地面 32 米,对应 11 层),辅助消防云梯调整高度;
火势核心区与最近疏散通道的距离(如距离楼梯间 8 米),为救援路径规划提供数据参考。
可见光补充:确认细节信息
对烟雾较稀薄的区域,切换 500 万像素可见光相机,放大 30 倍查看:
被困者是否持有标识物(如毛巾、手机),是否有明显受伤状态;
窗口是否有防盗网、空调外机等障碍物,提前准备破拆工具。
二、救援推进阶段:保障路径安全与人员搜救
热成像实时监测:规避突发风险
救援人员携带便携式三光吊舱(或通过无人机悬停),持续用热成像观察:
救援路径温度变化:如原本安全的楼梯间突然出现高温热源(可能是火焰窜入),立即提醒队伍调整路线;
被困者周边环境:如被困者所在房间隔壁出现高温,预判火势蔓延方向,加快转移速度。
激光测距辅助:精准操作设备
利用激光测距测量:
破拆区域尺寸(如窗户宽度 1.2 米),选择合适尺寸的破拆工具;
救援人员与被困者的距离(如从门口到被困者 3 米),规划最快接近路线,减少暴露在高温环境的时间。
可见光记录:留存救援证据与细节
用可见光相机全程录像:
记录被困者转移过程,便于后续医疗团队了解途中是否有二次受伤;
拍摄火场内部结构(如坍塌的天花板、堵塞的通道),为灾后事故分析提供依据。
三、现场收尾阶段:排查隐患与确认无遗漏
热成像全面扫描:排查隐蔽火源
对火灾楼层、地下室、管道井等区域,用热成像相机(12 种伪彩切换)细致扫描:
识别 “暗火隐患”:如地板下、墙体内部的高温点(可能是未完全熄灭的火星),标记后由消防人员用水枪重点扑灭;
确认无残留热源:确保所有区域无人体热源信号,避免遗漏被困者(如昏迷在角落的人员)。
激光测距 + 可见光:评估现场安全
用激光测距测量结构受损区域的间距(如墙体裂缝宽度、楼板凹陷深度),判断是否需要临时加固;
用可见光相机拍摄现场全貌,对比火灾前建筑结构图纸,确认受损范围,为后续修复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