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巡护青海湖,AI如何守护西部生态与能源安全?
在青海湖畔,无人机正与民警共同守护着这片高原净土。随着"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模式"在青海的推广,无人机巡护、AI识别、数字孪生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西部生态保护与能源安全领域。

01 无人机巡湖:科技赋能高原生态保护
青海湖的生态保护面临面积大、人手不足的挑战。共和县公安局搭建的"空地一体安保体系",在旅游旺季成功应对日均5万人次客流、19万余辆过往车辆的管控压力。
无人机巡护的优势明显。当暴雨突袭时,无人机能在30分钟内精准锁定5处积水隐患路段;铁骑突击队随后通过"警车地面引导+无人机空中巡查"联动模式,快速疏通交通拥堵。
在生态监测方面,无人机也展现出强大能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采用"无人机空中巡+地面步巡"的立体巡查方式,实现对青海湖周边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核心区的无死角管控。
02 AI识别: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AI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生态保护模式。海晏县生态警务系统通过AI算法,能够有效识别非法捕捞裸鲤、乱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仅2025年,海晏县就摸排涉生态线索60余起,受理刑事案件7起,实现了涉生态刑事案件侦办"零突破"。

在海东市,警方建立的"1+7+N无人机战队联盟",在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台无人机方舱每日按照27条航线自动巡航,在市、区两级情报指挥中心设置24小时警用无人机指挥调度岗。这一系统今年已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名、找回走失人员15人、救助落水群众5人。
03 数字孪生:构建生态能源"虚拟镜像"
数字孪生技术为生态保护和能源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凡拓数创的FTE数字孪生引擎已通过国产化芯片、服务器及操作系统的信创适配认证,能够为能源设施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

在巴塘水电站,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电站的智能化管理。站内设有近7万个实时数据点,24个智能诊断模型,水情调度模块整合全流域数据后,能显著提高水位和流量预测精度。

这套系统还具备设备"体检"功能,通过分析巡检数据,能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实现从"机器坏了才修"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变。
04 能源安全:清洁电站的"智慧大脑"
在能源安全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同样大显身手。总装机75万千瓦的巴塘水电站,每年可输送33.75亿千瓦时绿电,其智能化运营离不开数字孪生技术的支持。
水电站的创新设计也体现了生态保护与能源生产的平衡。为保护巴楚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电站主动把坝轴线上移了160米,虽增加投资超2亿元,但保住了河心洲这片关键鱼类天然产卵场。
凡拓数创的数字孪生平台在能源设施管理中也发挥作用,其平台支持供排水全过程感知,实现管控一体化、业务管理精细化,为能源安全生产提供支持。

05 未来展望:科技守护西部生态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无人机和AI在生态保护与能源安全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西宁市正在建设的低空智航飞行应用平台,未来将服务交警、公安、自然资源等15大类行业,覆盖约300项低空场景。

凡拓数创等科技企业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例如其前瞻性布局的FTRobo具身智能云平台,基于FTE数字孪生引擎构建,能够复现高保真物理环境并进行仿真训练与推演。
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正为西部生态与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当无人机巡航在青海湖上空,AI算法实时分析着生态数据,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着能源设施的虚拟镜像,一幅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新画卷正在青藏高原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