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智能眼镜:变电站巡检误操作的“电子安全员”
变电站内,一名运维人员头戴AR智能眼镜,视线所及之处,设备编号、运行状态、操作指引一一浮现,仿佛有一位无形的专家在身旁指导。
在220千伏大坪变电站10千伏开关室内,一名头戴AR眼镜、手戴智能定位手环的“耀红灵岩”服务队值班员,正对开关柜进行巡视检查。
同时,5公里外的集控站数字化大屏上,通过AR眼镜将该巡检人员第一视角的画面、实时位置、周边环境及设备状态清晰地呈现。

这一幕发生在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近日开展的特巡维护工作中,这种“人机合一”的巡检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电力运维的安全规范。
变电站误操作:安全巡检的隐形炸弹
在高压电流穿梭的变电站,一次微小的误操作可能导致电网瘫痪、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
传统巡检依赖纸质单据、人工记忆与经验判断,在复杂设备环境中极易出现疏忽。
各个变电站曾经“各自为政”,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缺乏统一高效的监控体系。
人工巡检过程中,操作人员需面对数以百计的设备编号与状态参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经验不足都可能成为误操作的导火索。
更棘手的是,遇到超出经验范围的故障时,检修人员需反复查阅纸质手册,或等待技术专家到场支援,这不仅耗时耗力,更延长了设备异常状态的时间窗口。
AR防误操作:三重防护机制构筑安全网
面对传统巡检的痛点,AR智能眼镜( www.teamhelper.cn )以防误操作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第一重防护:视觉识别与实时引导
南宁局2025年“基于AI智能眼镜的变电站视觉防误工具研究与应用”职创项目,旨在研制一套能够让运行操作人员简易佩戴后,即可实现对待操作设备编号、状态识别的AI智能眼镜。
该工具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设备上,形成直观的操作指引。
在操作前,系统自动识别设备编号与当前状态,如发现操作对象错误或设备状态不允许操作,立即向操作人员发出警示。
第二重防护:远程协同与穿透式管理
当现场人员遇到复杂情况时,可通过AR眼镜的第一视角音视频实时连接远程专家,获得精准指导。

准东电厂的AR智能头盔整合了设备知识库,包含设备台账、工艺流程图、音视频教程等资源,佩戴者即可随时查阅,无需携带厚重资料。
在重庆大坪变电站的应用中,运维人员在集控站内便如同在实际作业现场,可通过语音与现场巡检人员交流,核实保电回路的现场数据,实现对现场作业的“穿透式”管理。
第三重防护:电子安全员与实时预警
AR巡检系统内置了电子安全员功能,当人员靠近非工作区域带电间隔时,设备立即发出警示。

在重庆大坪变电站,当作业人员靠近危险区域时,手环会震动并发出语音警示;若有人违规脱卸安全帽或工作服,云台摄像机会自动抓拍并触发实时告警。
就像有位‘电子安全员’在全程盯守,让违章行为无处遁形。
技术支撑:多模态融合与智能决策
AR防误操作系统背后是多模态技术融合的复杂体系。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研发的安全智能监护系统采用“AI初判+人工终审”机制。
该系统通过语音识别同步核验“唱票”指令,视觉感知捕捉操作动作,设备数据实时反馈,三重交叉验证杜绝误判。
每一次操作又通过人工终审持续训练AI模型,不断提高AI精准度、判断力和决策力,使其越用越“懂行”。
在交互方式上,微软等公司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改善了AR体验。其提出的通过手势+眼睛注视确定用户交互意图的专利技术。
通过对控制对象采用多因素意图确定,显著提高了用户意图识别的准确性。
应用成效:从“事后整改”到“风险预警”
AR防误操作系统的应用,使变电站安全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
重庆市区供电公司通过数字化集控站建设,设备异常的响应速度提升55%,站均巡视效率提升近2倍。
而准东电厂采用AR智能头盔后,以一次锅炉阀门故障检修为例,故障处理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近40%,大幅减少因设备停机造成的生产损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系统正逐步向“全场景覆盖+预测性防控”升级。
通过积累海量操作数据,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隐患。
例如,基于设备温度变化趋势与历史操作数据,预判断路器机械磨损风险,推动电力安全从“事后整改”向“风险预警”转型。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的智慧运维新模式
未来AR防误操作技术将更加注重人机协同的智能化发展。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团队正在完善“经验学习”功能。
通过采集不同“经验师”的操作风格、处置经验,优化AI模型的适应性,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辅助。
系统将拓展至特高压变电站、配电台区等多场景,研发适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操作的专项模块。
人权高于AI决策权始终是核心原则。就像汽车倒车雷达,它只会‘滴滴滴’提醒,但方向盘始终在司机手里。
在电力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永远是辅助角色,其价值在于用技术放大人类经验,而非替代人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