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LiDAR+Camera(双目)+IMU(战术级)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WayFinder
GNSS+LiDAR+Camera(双目)+IMU(战术级)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WayFinder

主要特色
WayFinder 是一款整合 GNSS、IMU、LiDAR 與攝影機(camera)感測器的「即裝即用」定位模組,特別針對 GNSS 信號弱或完全喪失的環境。
它內建的 LiDAR Boost 演算法能在無 GNSS 或 GNSS 信號不佳場域中,利用 LiDAR 資料進行實時輔助定位。
採用雙天線 (dual-antenna) 四星座 (quad-constellation) GNSS 接收器 + 最新內建 IMU10 感測器。
支援從室外開闊天空到隧道、地下、室內等「環境切換」場景
核心規格
水平位置精度 (with GNSS): 0.01 m(即 1 cm)
真航向 (True Heading) 精度 (with GNSS): 0.05°
傾斜/翻滾 (Pitch/Roll) 精度: 0.02°
速度精度: 0.05 km/h
在 GNSS-denied 環境下(使用 LiDAR 幫助)位置精度可達 0.03 m(3 cm)
WayFinder 在不同環境下的數據如下:
環境條件 | 水平位置 (RMS) | 海拔 (RMS) | 速度 (RMS) | Roll/Pitch (1σ) | 真航向 (1σ) |
|---|---|---|---|---|---|
無 GNSS (純 INS) | 0.42 m | 0.30 m | 0.13 km/h | 0.03° | 0.08° |
無 GNSS (post-process) | 0.22 m | 0.13 m | 0.06 km/h | 0.02° | 0.05° |
LiDAR map aided (準 GNSS環境) | 0.03 m | 0.03 m | 0.05 km/h | 0.02° | 0.05° |
有 GNSS | 0.01 m | 0.01 m | 0.05 km/h | 0.02° | 0.05° |
從這表可以看出:
在標準開放天空 + GNSS 良好情況下可達 1 cm 精度。
在完全無 GNSS 情況精度會下降,但透過 LiDAR 輔助可回到幾公分級(約 3 cm)水平。
傾斜/翻滾與航向精度在各種環境下皆維持在小於 0.1° 的水準。
優點:
室內/隧道/堆櫃區(GNSS 被遮擋)等「GNSS 弱/無信號」環境為其強項。
一體化方案:GNSS + IMU + LiDAR + Camera 已經整合,安裝週期短。
提供高精度位置、姿態(roll/pitch/heading)輸出,對於你做 3D 空間感知與定位/導航是加分。
需要確認/注意的點:
LiDAR 與攝影機的具體型號、視場(FOV)、量測範圍、點雲密度,在隧道、地下或光照極差情況(夜間或光線缺乏)是否有額外要求。
系統尺寸、重量、功耗:特別是你若將安裝於多種平台(車輛、室外平台、無人機)時需確認 SWaP(Size, Weight, Power)是否適配。
室內/地下沒有 GNSS 時,LiDAR 輔助定位雖可達幾公分,但是否達到你系統要求(例如 厘米級甚至亞厘米級)?若是亞厘米級(< 1 cm)可能還需要額外輔助或融合。
若平台移動快速或動態變化大(例如採礦車輛、高速移動、傾斜變化頻繁),需確認 IMU10 與整體系統對動態環境的承受能力。
IMU(惯性测量单元)部分
WayFinder 内部使用的是 OxTS 最新的 IMU10 惯导传感器技术。 以下为其主要规格:
参数 | 数值 |
|---|---|
加速度计(Accelerometers)满量程 | ± 8 g |
加速度计 Bias(静态偏置) | 0.02 m/s² |
加速度计 In-run bias stability | 5 µg (即 0.005 mg) |
加速度计 VRW (velocity random walk) | 0.012 m/s/√hr |
加速度计 Scale factor (1σ) | 0.02% |
轴向对齐误差 (Axis alignment) | < 0.01° |
陀螺仪(Gyros)满量程 | ± 490°/s |
陀螺仪 Bias | 0.03°/s |
陀螺仪 In-run bias stability | 0.8°/h |
陀螺仪 ARW (angle random walk) | 0.12°/√hr |
陀螺仪 Scale factor (1σ) | 0.08% |
陀螺仪轴向对齐误差 | < 0.05° |
此外,系统整体在惯导加融合状态下(即 IMU + GNSS + LiDAR/camera 辅助)可实现 roll/pitch 精度 ~0.02°,航向 (True Heading) ~0.05°(1σ)在最佳环境中。
注意点:
±8g/±490°/s 的量程意味着该 IMU 能够应对较高速、较大角速度的机械平台(例如矿用车、无人车、地下隧道等)使用。
关键是“惯导漂移”控制能力:Bias 、VRW、ARW 这些数值越低,对无 GNSS 或弱 GNSS环境下的定位支撑越强。
虽然 IMU 本身性能较高,但当 GNSS完全丧失且没有足够外部辅助(如 LiDAR、视觉、UWB)时,误差仍会随着时间积累。因此你后续融合方案(LiDAR + UWB +视觉)设计里,IMU只是一个基础环节,仍要考虑融合策略。
在动态环境(振动大、冲击大、温度变化大)下,IMU 的性能可能会降级,需留意安装减振、热环境、校准状态。
LiDAR(激光雷达)部分
WayFinder 所集成的 LiDAR,官方手册中指出为 Hesai XT32M1X 型号(或类似 32 通道型号)预装版本。
以下为其关键规格(手册中摘录):
参数 | 数值 |
|---|---|
通道数 (Number of channels) | 32 通道 |
水平视场 (Horizontal field of view) | 360° |
垂直视场 (Vertical field of view) | 31°(从 -16° 到 +15°) |
测距范围 (Range) | 0.05 m 到 120 m |
典型(厂商)指标(Hesai 官方) | 精度 ±1 cm (80 m @10% 反射率)/精度 0.5 cm 1σ 等(针对 XT32 系列) |
注意点:
360° 的水平扫描能力意味着系统可在车辆或平台周围建立几何环境感知,这对隧道、地下作业车、矿区等封闭/半封闭环境非常有利。
垂直视场 ±16° 设计适合地面车载平台,但如果你的平台比如无人机搭载(5 m×5 m降落平台、夜间无光环境等),你可能需要考虑更大垂直 FOV 或搭配专门向下看的 LiDAR。
测距最小 0.05 m 表示近距离测量能力很强。对于你提的“在平台上布置反射球、无人机与固态激光雷达”场景,这一点有价值。
虽然规格看起来很强,但实际在隧道/矿区那种光照差、尘土多、镜面反射/水雾环境下,LiDAR 的反射率可能很低,还是要确认实际点云密度、信噪比、遮挡情况。
LiDAR 的定位辅助能力(通过 LiDAR Odometry 或 Map Matching)是 WayFinder 区别于普通 INS + GNSS 的关键:手册中强调“LiDAR Map Aided”模式可达水平位置约 0.03 m。
若应用有高速移动、剧烈振动、反射球/多反射环境(例如矿区钢轨、金属隧道结构),则还需考虑 LiDAR 的抗振、抗灰尘/雾能力、镜头遮挡保护。
双目相机
WayFinder 集成了两个内置校准 Stereo 相机(“two built-in calibrated 8 MP cameras”)这一点在手册中提到。 以下为规格摘录:
参数 | 数值 |
|---|---|
分辨率 (Sensor resolution) | 3 280 × 2 464 像素 |
快门类型 (Shutter type) | Rolling shutter(滚动快门) |
水平视场 (Horizontal field of view) | 62.2° |
垂直视场 (Vertical field of view) | 48.8° |
景深 (Depth of field) | 约 10 cm 到 ∞(近景可达约 10 cm) |
注意点:
两个相机形成的双目(Stereo)配置,有利于视觉里程计/视觉惯导辅助定位。在“无人机运动捕捉”“平台降落”“UWB 融合定位”等场景中,视觉可以提供额外的姿态和目标检测能力。
Rolling shutter 虽然在大多数地面平台/低速平台中是可接受的,但在高速动态或剧烈振动情况下可能会引入畸变。若你的平台如矿车、吊臂、无人机等运动剧烈,可能需要额外校正或考虑全局快门相机。
62°×48° 的视场对一般车载前视或环境感知足够,但如果你的需求是大范围环视、或者飞机/无人机在高处俯视地面,可能视场稍狭。你可能还要补充额外相机或视觉单元。
在夜间无光/低光环境下,视觉系统的可用性大大下降。虽然 WayFinder 强调 LiDAR 在无 GNSS环境中的角色,但视觉在暗光条件下可能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