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一、引言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简称 “信创”)与国产化战略已成为我国突破技术封锁、提升科技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举措。“第一新声” 发布的《2023 年中国信创产业的研究报告》清晰勾勒出产业蓬勃发展的图景:2023 年信创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 18710.59 亿元,而到 2025 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 33777.02 亿元。如今,信创产业正从 “试点实践期” 大步迈入 “规模化推广期”,未来三到五年更是被视作黄金发展阶段。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与国产化替代的双重驱动下,信创产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国家培育信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人才培养方向亟待与时俱进地调整优化,以契合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信创背景下调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信创产业人才缺口问题愈发严峻,且缺口范围覆盖金融、政务、能源等各行各业。国家对信息化系统国产化替代工作高度重视,2022 年 9 月底,国资委发布的《国资委 79 号文》为国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信创国产化改造指明方向。该文件明确要求,到 2027 年底,所有中央企业必须完成信息化系统的国产化替代。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中国信创产业既需要科研精英开展前沿技术攻坚,也离不开大量应用型人才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值得关注的是,各大高职院校在信创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国家信息安全技术升级与科技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不仅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还肩负着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使命。为适应信创产业高速发展态势,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以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信创产业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围绕信创应用型和运维型人才的能力模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大纲、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全面重构与完善,从而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三、信创产业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3.1 具备国产软硬件的应用能力
信创产业的深入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业者不仅要精通通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更需熟练驾驭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产品。以统信 UOS 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东方通中间件等为代表的国产产品,正逐步在各行业核心场景中广泛应用。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进行系统性革新,大幅提升国产软硬件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占比,通过理论讲解、实操训练、项目实践等多元教学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国产软硬件的安装、配置、维护及优化技能,为未来投身信创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3.2 信息安全意识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多样,信息安全已成为信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关切。在国产化替代进程中,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中职学校需将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贯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网络安全基础、数据加密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等专业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攻防演练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安全风险类型、防范策略及应急处理流程。同时,强化学生在日常工作中主动采取安全措施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网络安全威胁,成为守护信创产业信息安全的可靠力量。
3.3 创新能力
信创产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从产品研发到场景应用,创新思维与能力贯穿始终。中职学校应着力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开展校企联合创新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信创技术的新应用、新模式。引导学生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时,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信创技术应用中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为信创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策略
4.1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厚植家国情怀
在信创背景下,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需超越传统的德育范畴,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紧密结合。中职学校应深入挖掘信创产业中的思政元素,例如通过介绍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的研发历程,强调技术突破背后的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设计中,可结合典型案例(如北斗导航、5G技术)展示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同时,需将网络安全伦理、技术社会责任等内容纳入课程目标,例如在网络安全课程中强调《网络安全法》等法规,培养学生对信创技术应用的规范意识
。实践表明,通过项目式教学(如设计“乡村振兴网络平台”等社会服务类课题),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与技术学习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4.2 更新课程体系,对接信创产业技术栈与岗位需求
课程体系的重构需以信创技术栈为核心,遵循2025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新导向,突出国产化、模块化与动态化特征。具体而言:
操作系统与数据库课程:减少传统Windows、Oracle等内容的占比,增加国产软硬件技术的教学模块。例如,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引入统信UOS与麒麟系统的安装、配置与运维实践;在数据库课程中讲解数据管理技术,并对比其与国外产品的差异。
网络核心课程:将无线网络、SDN(软件定义网络)、自动化运维等原拓展课升级为核心课,并融入IPv6、信创网络设备的配置内容。
实践类课程:开发基于信创环境的实训项目,或与信创企业合作编写活页式教材,将真实项目案例(如政务云平台部署)转化为教学资源。
课程更新需匹配岗位能力模型。如下表所示,中职网络专业需重点强化国产技术应用能力:

信创产业需求与课程内容对接示例
4.3 强化实践教学,产学研用相结合
面对社会对应用型信创人才的迫切需求,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需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与信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部分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与运维工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针对国产操作系统与硬件设备兼容性不足的问题,可校企合作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这些平台能够模拟真实的信创技术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系统安装、调试、优化等操作训练。同时,学校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一方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打造涵盖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的综合实训环境;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更多信创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4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岗课赛证融合
为培养适应信创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中职学校应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合。鼓励学生参加 1 + X 证书考证和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将证书考核标准、竞赛内容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创新思维训练、信创技术前沿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敏感度。
在专业技能竞赛方面,充分利用全国及各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带一路” 暨金砖国家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平台。学生通过备赛和参赛,深入学习信创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可将竞赛中的优秀案例和技术难点融入日常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信创人才储备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持续优化人才的知识层次、数量和结构。在信创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主动变革。通过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更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岗课赛证融合等策略,培养出契合信创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国家信创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与国产化设备厂商的沟通协作,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动态,更新教学设备与系统版本,确保人才培养始终紧跟信创产业技术发展步伐,为信创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