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与期货战法理论发展路径
总览:理论发展路径图
早期经验总结 → 技术分析的奠基 → 基本面分析的体系化 → 心理与行为金融学革命 → 现代量化与系统化交易
第一部分:早期经验总结与技术分析的萌芽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这个阶段,市场数据开始被记录,交易者开始从历史价格中寻找规律。
1. 道氏理论 (Dow Theory)
- 时间: 19世纪末,由查尔斯·道提出,后经威廉·汉密尔顿等人发展。
- 核心思想:
- 市场指数反映一切信息。
- 市场趋势分为主要趋势、次要趋势和短期趋势。
- 趋势需要通过价格和成交量的相互确认。
- 趋势会一直持续直到发生反转信号。
- 优势:
- 技术分析的鼻祖: 奠定了现代技术分析的基础框架,是所有趋势跟踪理论的源头。
- 把握主要趋势: 帮助交易者抓住市场的主要运动,避免被短期波动迷惑。
- 劣势:
- 滞后性严重: 信号通常在趋势已经运行一段距离后才出现,“鱼头鱼尾”都可能错过。
- 主观性强: 对趋势的划分和确认存在主观判断,不同分析者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 假信号多: 在震荡市中,会频繁发出错误的买卖信号。
2. 日本蜡烛图 (Japanese Candlestick Charting)
- 时间: 18世纪日本米市发明,20世纪90年代由史蒂夫·尼森引入西方。
- 核心思想: 通过“蜡烛”的形态、颜色、影线长度,来反映特定时间段内多空力量的博弈情况。例如锤子线、乌云盖顶、红三兵等。
- 优势:
- 直观生动: 比线图和棒线图包含更多信息,能清晰展示开盘、收盘、最高、最低价之间的关系。
- 捕捉短期反转信号: 对短期市场情绪转折非常敏感,是短线交易者的有力工具。
- 劣势:
- 需结合确认: 单一蜡烛图形态的可靠性不高,需要后续价格走势或成交量来确认。
- 噪音多: 在短线交易中,会涌现大量形态,容易产生误导。
第二部分:经典技术分析的大发展 (20世纪早期 - 中期)
图表技术被广泛接受,各种基于价格、成交量、时间的分析工具被创造出来。
3. 艾略特波浪理论 (Elliott Wave Principle)
- 时间: 1938年由拉尔夫·艾略特正式提出。
- 核心思想: 市场走势遵循自然的韵律,在上升趋势中呈“5浪推动,3浪调整”的模式循环往复。浪中有浪,结构复杂。
- 优势:
- 提供宏观框架: 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宏大且周期性的视角,有助于理解市场所处的阶段。
- 预测潜力大: 如果数浪正确,可以对未来的价格目标和运行路径做出精确预测。
- 劣势:
- 极度主观: “千人千浪”是最大问题,没有客观统一的数浪标准,事后解释完美,事前操作困难。
- 复杂性高: 浪型的划分和延伸浪的存在使得学习与应用门槛很高。
- 违背“随机漫步”: 其严格的模式与市场随机性特征相悖。
4. 江恩理论 (Gann Theory)
- 时间: 20世纪早期,由威廉·江恩创立。
- 核心思想: 将数学、几何学、星象学与市场结合。认为价格和时间存在和谐关系,通过角度线、时间周期、价格百分比等工具来预测市场的转折点。
- 优势:
- 引入了时间维度: 强调了时间因素在预测中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理论所忽视的。
- 提供了精确的预测点: 理论本身追求在特定的时间和价格位置发生转折。
- 劣势:
- 神秘主义和复杂性: 融合了星象等非科学元素,理论体系晦涩难懂,缺乏严谨的逻辑基础。
- 可验证性差: 江恩本人的交易传奇存在争议,其方法的实际可复制性和盈利能力备受质疑。
第三部分:基本面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的崛起 (20世纪中期 - 后期)
人们开始关注股票背后的公司价值,并尝试用科学模型来理解市场。
5. 基本面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 时间: 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是其奠基之作。
- 核心思想: 股票有其“内在价值”,价格长期会向价值回归。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商业模式、行业前景、宏观经济等因素来评估其内在价值,寻找价格低于价值的“便宜货”。
- 优势:
- 关注价值本源: 抓住了投资的本质——成为公司的股东,分享其成长红利。
- 逻辑坚实: 基于经济学和商业逻辑,体系严谨。
- 适合长期投资: 为长期持有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决策依据。
- 劣势:
- 估值主观: 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充满不确定性,不同分析师对同一公司的估值可能天差地别。
- 时效性差: “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长”,价值回归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短期甚至长期可能跑输市场。
- 对期货适用性低: 期货价格更多取决于短期供需和市场预期,而非长期内在价值。
6.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MPT) 与 有效市场假说 (EMH)
- 时间: 1950s-1970s,马科维茨、夏普、法玛等学者提出。
- 核心思想:
- MPT: 关注的不是单个资产,而是资产组合。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追求“单位风险下的最高收益”。
- EMH: 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已知信息,因此不可能持续地战胜市场。
- 优势:
- 科学化与量化: 首次将数学和统计学引入投资领域,奠定了现代金融工程的基础。
- 强调风险控制: MPT使“风险管控”成为与“追求收益”同等重要的投资核心。
- 指数基金的基石: EMH催生了低成本指数基金,成为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之一。
- 劣势:
- 基于理想假设: MPT的假设(如市场有效、投资者理性、正态分布)在现实中常常被打破。
- 无法解释市场异象: EMH无法解释泡沫、崩盘以及像巴菲特这样持续跑赢市场的投资者存在。
第四部分:心理、行为与系统化交易的时代 (20世纪末 - 21世纪)
交易者们认识到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也非完全理性,于是从心理学和系统性规则中寻找答案。
7. 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
- 时间: 1970s至今,由卡尼曼、特沃斯基等心理学家开创,塞勒、希勒等经济学家发展。
- 核心思想: 挑战“理性人”假设,认为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羊群效应等)和情绪会系统地影响其决策,从而导致市场出现可预测的错误定价。
- 优势:
- 更贴近现实: 很好地解释了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和泡沫。
- 提供反向策略: 指导投资者如何利用大众的错误来盈利(“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 劣势:
- 难以量化应用: 虽然能解释现象,但将其转化为稳定盈利的具体交易策略比较困难。
- 知易行难: 即使了解所有心理偏差,在实战中克服自身的情绪影响依然极其困难。
8. 系统化与量化交易 (Systematic & Quantitative Trading)
- 时间: 1980s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兴起。
- 核心思想: 将交易思路转化为严格的、由计算机执行的数学模型和系统规则,完全排除人为情绪干扰。包括统计套利、算法交易、高频交易等。
- 代表:
- 趋势跟踪系统: 如海龟交易法则,是道氏理论的系统化、规则化体现。
- 均值回归系统: 基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假设,在价格偏离时进行反向操作。
- 优势:
- 纪律性极强: 彻底克服人性弱点。
- 可回溯检验: 可以在历史数据上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 处理海量信息: 能够同时监控和处理成千上万个标的与数据。
- 劣势:
- 模型风险: 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可能无法适应未来市场结构性的变化(“黑天鹅”事件)。
- 同质化竞争: 流行的策略可能导致拥挤交易,一旦发生集体平仓会引发闪崩。
- 技术门槛高: 需要强大的金融、数学和编程能力。
总结与对比
| 理论/战法 | 主要维度 | 核心思想 | 优势 | 劣势 |
|---|---|---|---|---|
| 道氏理论 | 趋势 | 市场趋势分为不同级别,需确认 | 技术分析鼻祖,把握主要趋势 | 滞后性强,主观,假信号多 |
| 蜡烛图 | 形态/心理 | 通过单根或组合K线判断多空力量 | 直观,捕捉短期反转 | 需确认,噪音多 |
| 艾略特波浪 | 模式/周期 | 市场呈5-3浪结构循环 | 提供宏观视角,预测潜力大 | 极度主观,复杂,事后诸葛亮 |
| 江恩理论 | 时间/价格 | 价格与时间存在几何与周期关系 | 引入时间维度,追求精确 | 神秘,复杂,可验证性差 |
| 基本面分析 | 价值 | 价格围绕内在价值波动 | 关注本质,逻辑坚实,适合长线 | 估值主观,时效性差,对期货弱 |
| MPT/EMH | 风险/市场 | 分散化投资,市场有效不可战胜 | 科学化,强调风险,指数基金基石 | 假设理想化,无法解释异象 |
| 行为金融学 | 心理 | 投资者非理性导致错误定价 | 解释现实市场异象,指导反向操作 | 难以量化,知易行难 |
| 量化系统交易 | 系统/模型 | 用数学模型规则化交易,排除情绪 | 纪律性强,可回测,处理大数据 | 模型风险,同质化,技术门槛高 |
最终的启示:
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圣杯”。成功的交易者往往是:
- 融会贯通: 理解不同理论的精髓和适用场景。例如,用基本面分析选择方向,用技术分析选择时机,用行为金融学理解市场情绪,用量化思维管理风险。
- 认识自己: 选择与自身性格、知识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和时间精力相匹配的理论与方法。
- 风险第一: 无论使用何种战法,严格的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永远是生存和盈利的第一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