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大反转——往内走如实觉察
做事思维——要有目标,要努力,要适时比较,要有计划性
很长时间以来的思维都是如此:
做事情没有目标,那怎么知道往那跑,没有目的性,又为了什么在做事?
做事不努力,那又凭什么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呢?自然是要努力的!
做的事情总要时不时的比较下,不管是跟过去的自己比还是跟别人比,不比较哪知道差距在哪?
做事得有计划,才能一步一步达到要去的地方或做成某件事。
从出生以来,每一天的成长都是在训练上面那些思维,每一条接触的信息,听到的每一个观点,大多都是在帮自己强化这些“做事思维”,进而让这些思维与自己完全融合了。
但万事皆有其时吧,某一天,生命也会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始认识一种“往内走”的存在。
其实,它一直都存在我们身边,可能只是以前听不懂,看不穿吧,比如庄子、王阳明、赫尔曼·黑塞,克里希·那穆堤,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着“往内走——如实觉察”的事。
觉察,看清心识的运作
觉察,可能在不同的体系里拥有不同的名字吧,它或许叫觉知、自性、良知、阿特曼、妙明真心,虽然名字不同,但大家都指出了一个方向,解“心”良方。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想打造一个世界,最快速的方法,便是用“心识”。这“心识”可打造快乐的世界,悲伤的世界,恐惧的世界,愤怒的世界。这些世界时而让人想追随,时而让人想逃避,时而让人很沮丧,时而让人很兴奋。觉察正是可看破“心识”幻相,看清背后运作的存在。
但觉察不是做某件事,也不是要你去「改变」什么,更不是要你「变得更好」或「更平静」。相反,它发生在你停止试图控制、改善、解释,你不再想要成为任何样子的时候。发生在只是单纯地——看见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实,包括你的念头、情绪、反应、抗拒与渴望,
那一刻,觉察就出现了。它不是教你如何更平静、更理性或更强大,而是让你——回到此刻,看见自己心念背后的运作。
思维大反转——觉察的“看心思维”
1️⃣ 觉察不能带有目的性
一旦观察中带着“我要明白”“我要找到答案”“我要变得更好”,那已经不是觉察,而是头脑在继续运作。真正的觉察没有目的,它不是为了达成理解、获得启示或解决问题。它只是单纯地看见——当“想要得到结果”的心出现时,也把这份“想要”一并看见。
比如:
当你焦虑时,若带着“我想知道我为什么焦虑”,你其实已经站在思考的一端,想去“分析焦虑”。觉察不是去解释焦虑,而是直接看见:此刻身体的紧、心的慌、呼吸的急,这一切的事实。那一刻没有结论,但已经是觉察。
2️⃣ 觉察不能“努力”
觉察不是靠“练习得多”就能做得更好。它不是技巧,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当下的明白。每一次觉察都是全新的,与过去的经验无关。你昨天觉察的再清晰,也无法保证今天仍能觉察。一旦出现“我要努力去觉察”的念头,觉察的本质已经被“我”取代。
比如:
有时人会想:“我已经练了好几个月内观,应该能更快觉察到念头的运作了吧。”可觉察不是训练反应速度——当你这样想时,已在“用力想觉察”,而非“觉察正在用力”。真正的觉察,是在那一刻明白:“我又在努力想觉察了”,仅此,看见便足够。
3️⃣ 觉察不能比较
觉察没有“进步”或“退步”的衡量。“这次觉察的比上次浅”,“昨天的状态更好”——这些都属于头脑的评价。觉察不是一条成长曲线,而是一种不当下的对心识的清明感。只要在比较,就仍在头脑思维的延续里;而觉察,是对这种延续的静静照见。
比如:
有人说:“我前几天能很快静下来,今天却完全乱了。”觉察不会评价哪天好。它只是看见——“今天的心很乱”,而这个“乱”的看见,本身就比“我今天不如昨天”更真实。
4️⃣ 觉察没有时间表
觉察不属于时间的范畴。它不会因为练得久、修得多就“更深”。“几个月后我应该能觉察到更多”,“再练几年我就能更自在”——这些都还是头脑的计划与期望。觉察与时间无关,只与当下相关。当思维停止追逐时间、停止计算进度时,觉察自然发生。
比如:
人们常说“我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计划,好循序渐进地觉察”,但觉察不是项目管理。它不在时间线中展开,而在此刻显现。当你看着“我需要计划”这个念头本身——你已经在觉察中了。
做事或看心,思维要切换
当然,那些“做事”的思维——要有目标、要努力、要适时比较,要有计划性——在我们做事时依然是必要的。它们让人能够设定方向、承担责任、完成具体的事,这是生活的秩序部分。
但当你转向“往内看”,想要看见自己的心、情绪与念头的运作时,这些做事思维反而成了障碍,因此需要切换下。因为一旦带着“目的”“比较”“改进”“进步”的心去看,你看到的仍旧是那个在活动的“我”,而不是事实本身。
觉察不是“达成”什么,而是“止息”那种想达成的心。当头脑停止追逐“要成为”,那一刻的看见,便是觉察本身。
而觉察又带着我们看见更清心识背后的运作,在没有“我”的参与里,看到生命的实相,进而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