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功能
随机可解析私有地址(RPA)机制
- 核心改进:蓝牙 6.1 引入动态变换设备蓝牙地址的机制,使第三方追踪设备行为的难度大幅增加。旧版本(如 5.0)的 RPA 地址变更周期固定,而 6.1 通过控制器自主管理地址更新,降低主机计算负担的同时提升隐私性。
- 应用场景:适用于移动支付、数字钥匙等对隐私敏感的场景,有效防止设备被恶意定位或数据关联。
隐私增强的加密广播功能
- 安全升级:蓝牙 6.1 强制要求广播数据加密(EAD),并优化密钥管理流程。与 5.0 相比,6.1 支持更灵活的加密粒度,例如仅加密广播包中的敏感字段,而非整个数据包。
- 抗干扰优化:结合动态广播编码选择(CSSA)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如商场、工厂)仍能保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信道探测与厘米级测距技术延续
- 技术继承:蓝牙 6.1 保留了 6.0 版本的 **RTT(往返时间)和PBR(相位测距)** 技术,可实现设备间物理距离的厘米级精度测量,误差控制在 ±5 厘米内。
- 应用扩展:相比 5.0 的 AOA/AOD 技术(定位精度 1 米),6.1 的测距能力更适用于 AR 导航、智能仓储货物追踪等对空间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
低功耗音频(LE Audio)深度优化
- 音质提升:延续 6.0 版本的 LC3 编解码器,支持 24bit/192kHz 无损音频传输,同时将延迟降低至 20ms 以下(5.0 的延迟约 200ms)。
- 多设备协同:支持单个音频源向多个接收端同步传输(如家庭影院多音箱协同),并优化了设备间的同步机制,减少音画不同步问题。
能效与连接稳定性增强
- 功耗管理:通过帧间距优化(Frame Spacing Optimization),设备可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连接间隔,在保持通信的同时延长电池续航。例如,智能手表使用 6.1 连接手机时,续航时间相比 5.0 可提升 30% 以上。
- 抗干扰机制:继承蓝牙 5.3 的信道分类技术,实时监测 2.4GHz 频段干扰情况,动态选择最优信道,在 Wi-Fi 密集环境中传输稳定性提升 50%。
移除功能
高速模式(HS)彻底淘汰
- 历史背景:蓝牙 5.0 及更早版本支持 HS 模式(基于 Wi-Fi 协议实现 24Mbps 传输),但由于实际应用中需额外硬件支持且能效低下,该功能在 5.3 版本已被标记为弃用,6.1 则完全移除相关技术规范。
- 影响:旧设备(如部分蓝牙音箱)若依赖 HS 模式传输大文件,升级至 6.1 后需改用 LE Audio 或其他替代方案。
旧版加密协议与密钥管理机制
- 安全升级:蓝牙 6.1 弃用 5.0 的 AES-128 对称加密算法,强制要求使用椭圆曲线加密(ECC)和动态密钥协商。旧版本的固定密钥长度(如 128 位)被替代为可配置的密钥长度(128-256 位),由主机根据安全需求自主设定。
- 兼容性影响:5.0 设备无法直接与 6.1 设备建立加密连接,需通过协议降级或固件升级适配新机制。
传统音频传输协议(A2DP)逐步边缘化
- 技术替代:蓝牙 6.1 将 LE Audio 作为默认音频传输标准,传统 A2DP 协议仅作为兼容选项保留。与 5.0 相比,6.1 的 LE Audio 在带宽利用率和延迟控制上更具优势,未来可能完全取代 A2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