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tNet:让卷积与注意力在所有数据规模上“联姻”,CNN+Transformer融合
源码、配套笔记&讲解视频,点击文末名片
- CoAtNet 的背景和动机
卷积神经网络(ConvNets)的长期主导地位
自 AlexNet 在 2012 年 ImageNet 竞赛中取得突破以来,卷积神经网络(CNNs)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主流架构。CNN 的核心优势在于:
- 局部感受野与平移等变性:卷积核只关注局部区域,并且对位置平移不敏感,这种归纳偏置让模型在数据量有限时更容易泛化。
- 高效计算:卷积操作结构固定,计算量和参数规模相对较小,适合大规模部署。
Transformer 在视觉中的兴起
另一方面,随着 Transformer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成功,研究者开始将其引入视觉任务。特别是 Vision Transformer (ViT),证明了即便是直接将标准的 Transformer 应用于图像块(patches),也能在大数据预训练的条件下(如 JFT-300M 数据集)媲美最强的 CNN
Transformer 的核心优势在于:
- 全局建模能力:自注意力机制可以捕捉长距离依赖和全局上下文。
- 更强的模型容量:理论上可以更好地利用大规模数据进行训练。
两者的矛盾
然而,这两类模型各自有明显的短板: - CNN 泛化好但容量有限:在小数据集或资源受限的场景下表现出色,但在大规模数据场景下可能无法完全发挥潜力。
- Transformer 容量大但泛化不足:需要依赖极大规模的数据集和算力才能展现出优势,否则容易过拟合,性能甚至落后于 CNN
研究动机
基于以上背景,CoAtNet 的提出源于以下动机:
- 结合 CNN 与 Transformer 的优势:CNN 的归纳偏置保证泛化,Transformer 的全局注意力提升容量。
- 解决模型在不同数据规模下的适应性:希望设计出一种模型,在小数据场景中像 CNN 一样高效,在大数据场景下又能像 Transformer 一样具备强大的扩展性。
- 简洁而有效的融合方式:很多早期尝试只是“在 CNN 上加一点注意力”或“在 Transformer 中补充卷积”,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CoAtNet 的目标是提出一种更自然、统一的融合架构
✅ 总结来说:
CoAtNet 的诞生动机是为了在同一个架构里,既拥有 CNN 的强泛化能力,又具备 Transformer 的大容量和全局建模能力,从而在不同数据规模和算力约束下都能保持领先性能。
- CoAtNet 的核心设计思想和创新点
(1)卷积与注意力的互补性
CoAtNet 的设计从一个核心观察出发:
- 卷积(Convolution) → 静态、局部、与输入无关,具有 平移等变性 和强归纳偏置,在小数据集上泛化效果好,计算高效。
-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 → 动态、全局、与输入相关,可以 建模任意长程依赖,容量大,能更好利用大规模数据
因此,CoAtNet 的思路就是要把 卷积的泛化优势 和 注意力的容量优势 有机结合。
(2)相对注意力机制:卷积与注意力的自然统一
作者发现,深度卷积和自注意力在数学形式上非常相似:
- 卷积是固定权重的局部加权求和;
- 注意力是动态权重的全局加权求和。
于是,CoAtNet 提出了一种 相对注意力(Relative Attention) 机制,把 平移等变性(卷积的优势) 融入到 自注意力(全局建模) 中。
简单来说,就是在注意力权重里,既考虑位置偏移(卷积的先验),又考虑输入特征的相关性(注意力的自适应),从而统一两者的优点
(3)分阶段的垂直堆叠设计
CoAtNet 不是简单把卷积和注意力并列使用,而是通过 分阶段堆叠 来实现更合理的融合:
- 早期层(S0-S1):采用卷积(MBConv),专注于提取低层次的局部特征,如边缘、纹理。这时全局注意力效率低且没必要。
- 中期层(S2):继续使用卷积(MBConv),保留泛化优势。
- 后期层(S3-S4):逐渐引入 Transformer 块(带相对注意力),让模型具备全局上下文建模能力,并在大规模数据下扩展容量。
这种分层方式使得 “局部→全局” 的信息处理路径更符合图像理解的规律
2106.04803v2_translated
。
(4)泛化能力与模型容量的平衡
在论文中,作者通过实验发现:
- 卷积层多 → 泛化好,但容量不足。
- 注意力层多 → 容量大,但泛化差。
- 卷积和注意力合理堆叠 → 同时具备强泛化与高容量。
最终选择的 C-C-T-T 架构(即 S2 用卷积,S3-S4 用 Transformer)在不同规模数据上都表现出最优的性能与迁移能力
(5)创新点总结
- 提出相对注意力机制:在注意力权重中融入卷积式的平移等变性,统一卷积和自注意力的优势。
- 分阶段堆叠策略:早期用卷积、后期用注意力,符合视觉层级特征的处理方式。
- 兼顾泛化与容量:解决了 CNN 与 Transformer 各自的短板,让模型在小数据和大数据场景下都能发挥优势。
- 高效可扩展:在相同或更少的算力下,性能可与甚至超越当时最先进的纯 CNN 和纯 Transformer 模型。
✅ 总结一句话:
CoAtNet 的核心创新在于用“相对注意力”把卷积和 Transformer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分阶段设计实现局部到全局的渐进式特征建模,从而在泛化能力和模型容量之间取得平衡。
- CoAtNet 的网络结构设计
从图中可以看到,CoAtNet 一共有 五个主要阶段(S0~S4),整体是一个“先卷积、再注意力”的层级式结构。我们一步步来看:
S0: Stem 阶段(输入层)
- 输入是一张 224×224 的图片。
- 通过两个 3×3 卷积 层,把图片分辨率降到 112×112。
- 作用:快速压缩图像大小,同时提取最初级的边缘、纹理特征。
👉 可以理解为模型的“眼睛刚开始睁开”,只看见最基础的轮廓。
S1: 卷积块阶段 1
- 这里采用 MBConv(Mobile Inverted Bottleneck Conv) 结构,包含:
- 1×1 卷积(Conv1) → 做通道扩展。
- 3×3 深度可分离卷积(DConv 3×3) → 高效提取局部特征。
- 1×1 卷积 → 压缩通道。
- 输出分辨率变为 56×56,会重复 L1 次。
👉 这一阶段相当于“放大镜”,仔细观察局部细节。
S2: 卷积块阶段 2
- 继续用 MBConv 结构。
- 分辨率降为 28×28,重复 L2 次。
👉 这一阶段还是卷积主导,继续累积“局部知识”,保证泛化能力。
S3: 进入注意力阶段
- 这里开始引入 Transformer 模块,包括:
- 相对注意力(Rel-Attention) → 能捕捉图像中的全局依赖关系。
- 前馈网络(FFN) → 类似于 MLP,进一步处理特征。
- 分辨率降到 14×14,重复 L3 次。
👉 到这里,模型已经不只看局部,而是能“看到整张图的大局”。
S4: 更深的注意力阶段
- 继续堆叠 相对注意力 + FFN。
- 分辨率变成 7×7,重复 L4 次。
👉 这时的特征已经非常抽象,模型能抓住整体的语义信息,比如“这是只猫还是只狗”。
输出层
- Global Pooling:把 7×7 的特征图汇聚成一个全局向量。
- FC(全连接层):映射到分类任务的类别数。
👉 最终输出就是模型的预测结果(比如图像分类中的类别)。
🌟 通俗总结
你可以把 CoAtNet 想象成一座“金字塔”:
- 底层(S0-S2) → 由卷积堆起来,专注于“看清细节”,学习边缘、纹理等局部特征。
- 顶层(S3-S4) → 由注意力堆起来,专注于“看清全局”,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和整体语义。
- 最后 → 把所有信息汇总,得出预测结果。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 前面用卷积 → 泛化能力强,不容易过拟合。
- 后面用注意力 → 模型容量大,能充分利用大规模数据。
- 两者结合 → 既高效又强大。
4、CoAtNet 的几个重大“痛点”
-
全局注意力依旧贵
CoAtNet 在后期阶段(S3、S4)用的是全局自注意力;全局注意力的计算/显存复杂度随空间尺寸按平方增长,这是一条无法绕开的基本权衡(因此论文才强调必须先下采样再用注意力)。
→ 现实影响:高分辨率/密集预测场景(检测、分割)上,后期注意力的代价仍然显著。 -
更高效的注意力形态(线性/局部)在原始实现中不理想
作者自己试过两条路:
- 把 Softmax 注意力换成线性注意力(方案C)→ 效果不佳;
- 做局部注意力(方案B)→ 需要大量复杂的形状变换/内存调度,在 TPU 上很慢;
因此最终选了“先下采样、后全局注意力”(方案A)。
→ 现实影响:CoAtNet 更偏 TPU 友好的实现选择;在某些硬件/移动端,上述形态可能不是最省时的路径。
-
ViT 式“激进下采样干端”会丢低层信息
论文中系统对比了不同“卷积/注意力”堆叠比例,结论之一是ViT-stem(大步幅投影)的变体在泛化上明显逊色,推测与“前期缺少低层局部信息处理”有关;而“C-C-T-T”这类“前卷积、后注意力”的多阶段布局最均衡。
→ 现实影响:在需要精细几何/纹理的任务上,如果过早牺牲局部建模,迁移效果会打折。 -
训练配方敏感:预训练/微调正则的“错位”会掉点
作者特别提醒:某些增强如果预训练阶段没用,微调阶段突然开启反而会伤性能(分布漂移)。因此他们在大数据预训练时刻意启用适度增强与随机深度,为后续微调留空间。
→ 现实影响:配方不当容易把本该拿到的精度“丢在流程里”。 -
论文主要在分类上验证
作者自己也说明:主要围绕 ImageNet 分类做了开发,检测/分割等更广泛应用留待后续。
→ 现实影响:迁移到密集预测任务需要额外工程/结构适配。
5、怎么实现模型创新?
下面是围绕上述痛点的主流改进方向与典型思路(这部分为对领域后续工作的概括,非论文原文):
- 把“全局注意力很贵”→ 变成“局部为主、全局为辅”
- 采用分块/移窗注意力(window attention),把复杂度从平方降到近似线性;
- 叠加多轴/多尺度全局建模(如“窗口+网格/条带”的双路径注意力),在保留局部高效性的同时注入稀疏的全局依赖;
- 在高分辨率阶段只做局部注意力,把全局注意力推迟到更小的特征图上(或周期性插入稀疏全局层)。
→ 目标:保住全局语义,同时把显存和延迟压下去,适配检测/分割/高分辨率输入。
- 让硬件更友好
- 用更少的张量重排与更低的内存带宽的注意力实现;
- 在移动/边缘设备上,用轻量注意力或把更多计算放回 MBConv/Depthwise Conv,保留 CoAtNet 的“前卷积、后注意力”精神,但进一步削减注意力层的占比。
→ 目标:通吃 GPU/TPU/移动端的吞吐与延迟。
- 让“局部→全局”的路线更细化
- 在中后期引入层级式金字塔与跨尺度融合(FPN/跨阶段融合),把分类范式更自然地过渡到密集预测;
- 对相对位置偏置做更鲁棒的参数化/插值策略,以适应分辨率变化与下游任务。
- 训练与正则更稳
- 统一的大规模预训练配方(数据增强、随机深度、权重衰减、优化器/学习率策略)与任务感知微调(如冻结前期卷积、仅细调后期注意力);
- 蒸馏/对比学习结合,减少对超大标注集的依赖,提高小数据泛化。
- 更“卷”的纯卷积与更“像卷积”的 Transformer
- 一条线是把纯卷积做得更像 Transformer 的可扩展骨干(更大感受野、更深更宽、现代化训练策略);
- 另一条线是把 Transformer 注入更多卷积先验(深度可分离、DWConv前馈、门控/动态卷积等),继续缩小两派差距。
→ 目标:拿到 CoAtNet 的平衡点,但用更简单/更统一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