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构建:从动物免疫到文库质控的关键技术解析
在单域抗体(sdAb,如 VHH)研发中,免疫文库是获取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候选分子的核心工具 —— 其通过动物免疫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定向富集针对目标抗原的重链抗体基因,为后续筛选奠定基础。骆驼(或羊驼)因天然缺失轻链,其重链抗体的可变区(VHH)具有分子量小、稳定性高、组织穿透性强的独特优势,成为免疫文库构建的优选物种。本文将系统拆解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构建的全流程,聚焦动物免疫、基因扩增、载体构建与文库质控四大关键环节,解析各步骤的技术要点与优化策略。
一、核心前提:动物免疫 —— 定向激活特异性重链抗体应答
动物免疫是免疫文库构建的 “源头”,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周期性抗原刺激,促使骆驼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目标抗原的特异性 B 淋巴细胞,为后续获取 VHH 基因提供充足的免疫细胞来源。这一步的质量直接决定文库中特异性克隆的比例,是后续筛选效率的关键。
1. 免疫方案设计:兼顾免疫原性与动物耐受性
骆驼免疫需根据抗原特性(如可溶性蛋白、小分子、膜蛋白)设计个性化方案,核心参数包括抗原剂量、免疫周期、佐剂选择,需平衡 “激发强免疫应答” 与 “避免动物应激”:
- 抗原预处理:若为可溶性蛋白抗原(如重组 HER2 胞外域),可直接与佐剂混合;若为弱免疫原性抗原(如小分子化合物、短肽),需先与载体蛋白(如 BSA、KLH)偶联,提升免疫原性;若为膜蛋白(如 GPCR),需保留其天然构象(如使用去垢剂稳定),避免构象破坏导致的免疫应答偏差。
- 佐剂选择:常用弗氏完全佐剂(CFA)进行首次免疫(含灭活结核杆菌,可强效激活 innate 免疫),后续加强免疫使用弗氏不完全佐剂(IFA)——CFA 仅用 1 次,避免多次使用引发动物肉芽肿;也可选用更安全的商用佐剂(如 Montanide ISA 50V),减少动物应激反应。
- 免疫周期与剂量:采用 “初次免疫 + 3-4 次加强免疫” 的周期,每次免疫间隔 2-3 周:
- 初次免疫:抗原剂量 50-100μg / 只,与 CFA 等体积混合乳化,通过皮下多点注射(如背部、腿部皮下,6-8 个注射点);
- 加强免疫:抗原剂量减半(25-50μg / 只),与 IFA 或商用佐剂混合,同样皮下多点注射;
- 免疫监测:末次加强免疫后 7-10 天,采集少量外周血(2-5mL),通过 ELISA 检测血清中抗抗原抗体效价,效价≥1:10⁴(即血清稀释 1 万倍后仍能检测到特异性结合)视为免疫成功,可进行后续淋巴细胞分离。
2. 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V、D、J 基因重排与亲和力成熟
免疫过程中,骆驼 B 淋巴细胞的重链抗体基因会经历 “组合性重排” 与 “体细胞突变”,最终形成特异性 VHH 基因:
- V、D、J 重排:骨髓中的 B 细胞前体通过 V(可变区)、D(多样性)、J(连接区)基因片段的随机组合,产生初始重链抗体基因库,其中 CDR3 区(互补决定区 3)因 D、J 片段的灵活连接,成为抗原结合的核心区域;
- 亲和力成熟:抗原反复刺激后,脾脏、淋巴结中的 B 细胞会通过体细胞高频突变(主要发生在 CDR 区)优化 VHH 基因,使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亲和力逐步提升(从 μM 级提升至 nM 级);同时,通过 B 细胞克隆选择,高亲和力的 B 细胞被富集,这些细胞正是后续提取 VHH 基因的关键来源。
二、关键步骤一:淋巴细胞分离与 VHH 基因获取 —— 从免疫细胞到目标基因
免疫成功后,需从骆驼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通过 RNA 提取、反转录与巢式 PCR,定向扩增 VHH 基因片段,这一步是将 “免疫应答” 转化为 “可克隆基因” 的核心桥梁。
1. 淋巴细胞分离:富集 B 细胞,确保基因来源纯度
- 外周血采集:通过颈静脉采血(单次采血量不超过骆驼体重的 1%,避免影响健康),使用含 EDTA 的抗凝管收集血液,4℃保存并尽快处理(24 小时内);
- 淋巴细胞分离: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如 Ficoll-Paque Plus 分离液),1500×g 离心 20 分钟,收集中间的淋巴细胞层(呈乳白色云雾状);用 PBS 洗涤 2-3 次,去除红细胞与血小板,获得纯度≥90% 的淋巴细胞;
- B 细胞富集(可选):若需进一步提升 VHH 基因比例,可通过免疫磁珠分选(如使用抗骆驼 B 细胞表面标志物 CD19 的磁珠)富集 B 细胞,使 VHH 基因的扩增效率提升 2-3 倍。
2. RNA 提取与 cDNA 合成:确保模板质量,避免基因丢失
- 总 RNA 提取:采用 TRIzol 法或商业化 RNA 提取试剂盒(如 Qiagen RNeasy Mini Kit)提取淋巴细胞总 RNA,操作中需加入 RNA 酶抑制剂(RNasin),避免 RNA 降解;
- RNA 质量检测:通过 Nanodrop 检测纯度(A260/A280=1.8-2.1,A260/A230>2.0),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完整性(清晰可见 28S、18S rRNA 条带,28S 亮度约为 18S 的 2 倍),确保 RNA 无降解、无蛋白 / 多糖污染;
- cDNA 合成:以总 RNA 为模板,使用 oligo (dT) 引物(结合 mRNA 的 polyA 尾)或针对重链抗体恒定区的特异性引物(如骆驼 IgG2/3 恒定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 cDNA—— 特异性引物可定向富集重链抗体相关 cDNA,减少非目标序列干扰。
3. 巢式 PCR 扩增 VHH 基因:定向克隆,引入酶切位点
VHH 基因位于重链抗体可变区,长度约 350-400bp,需通过巢式 PCR(2-3 轮)特异性扩增,并引入酶切位点以适配后续载体克隆:
- 引物设计:参考骆驼 VHH 基因的保守框架区(FR1、FR4)设计引物:
- 第一轮 PCR(外侧引物):上游引物结合 FR1 区保守序列(如 5'-ATGGCTGTCCTGGCTGCTCTTCTAC-3'),下游引物结合 CH2 区(重链恒定区 2)序列(如 5'-GGTACGTGCTGTTGAACTGTTCC-3'),扩增包含 VHH 与部分恒定区的片段(约 600bp);
- 第二轮 PCR(内侧引物):上游引物引入第一个酶切位点(如 PstI,序列含 CTGCAG),下游引物引入第二个酶切位点(如 NotI,序列含 GCGGCCGC),仅扩增 VHH 基因片段(350-400bp);
- PCR 体系优化:使用高保真 DNA 聚合酶(如 Pfu 酶),减少扩增突变;采用梯度 PCR 筛选最优退火温度(55-65℃),避免非特异性扩增;每轮 PCR 循环数控制在 25-30 个,防止过度扩增导致的序列偏好性;
- 产物验证:通过 1.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PCR 产物,仅保留单一明亮的 350-400bp 条带,切胶回收纯化(使用胶回收试剂盒),获得高纯度的 VHH 基因片段,用于后续载体克隆。
三、关键步骤二:载体构建与文库扩增 —— 从基因片段到可筛选噬菌体文库
将纯化的 VHH 基因克隆至噬菌粒载体,通过大肠杆菌转化与噬菌体包装,构建可用于抗原筛选的免疫文库,核心是 “确保克隆效率” 与 “保留基因多样性”。
1. 噬菌粒载体选择与预处理:适配 VHH 展示与筛选
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常用的噬菌粒载体为 pHEN4、pMECS 等,这类载体需具备 “融合表达”“复制扩增”“筛选标记” 三大核心元件:
- 融合表达元件:载体含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如 pIII 蛋白基因),VHH 基因插入其 N 端,使 VHH 与 pIII 蛋白融合表达,最终展示在噬菌体表面,实现 “基因型 - 表型关联”;
- 信号肽序列:含 pelB 信号肽(原核分泌信号),引导 VHH-pIII 融合蛋白分泌至大肠杆菌周质空间,确保 VHH 正确折叠(形成二硫键);
- 筛选标记: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用于筛选含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部分载体含 lacZα 基因,可通过蓝白斑筛选初步判断插入片段是否成功;
- 载体预处理:使用与 PCR 引物匹配的限制性内切酶(如 PstI/NotI)对载体进行双酶切(37℃反应 4 小时以上),确保载体完全线性化;用碱性磷酸酶(CIAP)处理线性化载体,去除 5' 磷酸基团,防止载体自连,降低空载体比例。
2. VHH 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提高重组效率,减少空载体
- 连接体系优化:VHH 基因与线性化载体的摩尔比控制在 3:1-5:1(插入片段过量),加入 T4 DNA 连接酶(1-2U/μL),16℃连接过夜(12-16 小时),确保连接充分;
- 连接产物纯化:通过 PCR 产物纯化试剂盒去除未连接的基因片段与载体片段,避免转化时干扰;纯化后的连接产物浓度需≥50ng/μL,满足后续电转化需求。
3. 大肠杆菌转化与文库扩增:确保库容与多样性
- 感受态细胞选择:使用电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如 TG1、XL1-Blue),转化效率需≥10⁹ cfu/μg DNA,确保连接产物充分转化,获得足够大的库容;
- 电转化操作:将连接产物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加入 0.1cm 电转化杯,设置参数(电压 1.8kV,电阻 200Ω,电容 25μF)进行电转化;转化后立即加入 SOC 培养基,37℃振荡培养 1 小时,复苏细胞并表达抗性基因;
- 文库扩增:将复苏菌液涂布于含氨苄青霉素的 2×YT 固体培养基(直径 15cm 培养皿),37℃培养过夜;次日用无菌刮铲收集所有单菌落,接种至 2×YT 液体培养基(含氨苄青霉素),37℃振荡培养至 OD600=0.5-0.8;加入辅助噬菌体(如 M13K07),30℃培养过夜,诱导噬菌体包装;离心收集上清液,加入 PEG/NaCl 溶液(20% PEG 8000,2.5M NaCl)沉淀噬菌体,获得浓缩的免疫文库;
- 文库保存:将噬菌体文库用含 50% 甘油的 PBS 重悬,分装后 - 8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导致噬菌体活性下降。
四、核心质控:文库库容与多样性评估 —— 判断文库质量的关键指标
免疫文库的质量直接决定后续筛选能否获得高活性 VHH,需从 “库容” 与 “多样性” 两个核心维度进行评估,确保文库满足筛选需求。
1. 文库库容计算:衡量文库覆盖度
库容指文库中包含的独立重组克隆数量,反映文库覆盖免疫应答产生的 B 细胞克隆的能力:
- 计算方法:取少量电转化复苏菌液,进行梯度稀释(10⁻⁶-10⁻⁸),取 100μL 稀释液涂布含氨苄青霉素的 2×YT 固体培养基,37℃培养过夜;计数单菌落数,按公式 “库容 = 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菌液总体积 / 涂布体积” 计算;
- 合格标准: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的库容需≥10⁶,若抗原免疫原性强(如病毒结构蛋白),库容可达到 10⁷-10⁸,确保覆盖大部分特异性 B 细胞克隆。
2. 文库多样性分析:衡量基因丰富度
多样性指文库中 VHH 基因序列的差异程度,避免因 PCR 偏好性或克隆优势导致的序列单一化:
- 随机测序验证:从文库中随机挑取 20-30 个单克隆,提取质粒后进行 Sanger 测序,分析 VHH 基因的 CDR3 区序列(CDR3 是抗原结合的关键区域,序列差异直接反映多样性);若测序结果中 CDR3 区序列的一致性 < 30%,说明文库多样性良好;
- 酶切图谱分析:将随机挑取的单克隆质粒用 PstI/NotI 双酶切,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酶切片段(VHH 基因 350-400bp,载体片段约 3-4kb),若所有克隆均能切出目标片段,且无明显空载体(仅载体片段),说明插入率≥90%,文库质量合格。
总结
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构建是 “免疫激活 - 基因获取 - 载体克隆 - 质量控制” 的系统工程:动物免疫需定向激发特异性 B 细胞应答,PCR 扩增需精准捕获 VHH 基因,载体构建需确保展示效率,文库质控需保障覆盖度与多样性。每个环节的技术细节(如免疫佐剂选择、引物设计、酶切效率)都直接影响文库质量,最终决定后续筛选能否获得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 VHH 候选分子。随着技术的优化(如自动化液体处理系统用于 PCR 与转化),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的构建效率与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为单域抗体在诊断、治疗、工业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泰克生物提供骆驼重链抗体免疫文库构建全流程服务,涵盖个性化免疫方案设计、VHH 基因定向扩增、噬菌粒载体构建及文库质控(库容≥10⁶,插入率≥90%),助力高效获取高活性 VHH 候选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