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枚比特币被没收。。。
一条炸裂的新闻,美国司法部干了一件大事:从柬埔寨一个神秘集团手里,没收了约13万枚比特币,按市价算差不多150亿美元。
这可不是小数目。但比数字更让人震惊的,是这背后藏着的跨国“杀猪盘”产业链。
13万枚比特币怎么来的?这得从一个叫陈志的商人说起。他手里攥着英国和柬埔寨双重国籍,表面上是柬埔寨“太子集团”的老板,旗下挂着地产、金融、航空这些光鲜业务。
但实际上,这个集团在柬埔寨搞了至少十个像监狱一样的“园区”,里面关着被忽悠来的打工人。
这些人的任务就一个:用社交媒体假装高富帅、白富美,和全球网友“谈感情”,等对方上钩后,忽悠他们把比特币打进指定账户。
这种套路俗称“杀猪盘”,但人家玩出了科技感,集团里光“手机农场”就有两个窝点,1250部手机操控着7.6万个社交账号,每天批量生产“爱情故事”。
比特币本来是去中心化的,理论上没人能管,但架不住这帮人赚得太多。
美国执法部门用了区块链追踪技术,像拼图一样把分散的比特币交易串起来,最后锁定了陈志控制的几个核心钱包。
没有黑客破解,纯粹靠技术分析,把“匿名”的遮羞布给扯了。
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太子集团”,但它在柬埔寨可是“巨头”。官网介绍得天花乱坠,什么房地产、银行、航空全涉及,还拿过“社会责任典范奖”。
但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书里,它完全是另一个版本:
诈骗流水线:园区像工厂一样运作,工人被没收护照,每天在监视下骗人,完不成任务可能挨打。
技术配套:1250部手机、7.6万个账号,比某些小国家的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还多。
洗钱网络:骗来的比特币通过空壳公司、混币器层层洗白,最后变成豪宅、游艇。
诈骗集团用AI伪造人设、用区块链转移资产,自以为天衣无缝,结果执法部门用更高级的链上分析工具,硬是从公开交易记录里扒出了真相。
比特币交易虽然匿名,但每一笔都永久留在链上,像雪地里的脚印。你拆分成100个小钱包转来转去,反而更容易被算法标记成“异常行为”。
很多人觉得比特币是法外之地,但这次事件证明,再先进的技术也逃不过规则。
科技从来不是犯罪的遮羞布,反而会成为最诚实的“证人”。只要技术足够透明,追踪手段足够聪明,作恶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工具没有善恶,关键是谁在用。当技术越来越聪明,唯一能护住底线的,还是人对规则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