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lm论文中 内部碎片原因
那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内部碎片产生的原因是分配的空间只能是2的倍数,当需要513个空间时,只能分配给1024个,就导致了514-1024之间的变成了内部碎片??
你的理解部分符合论文中提到的特定场景(如Orca (Pow2)的配置),但不完全准确——内部碎片的核心原因是“预分配空间远超请求实际需求”,而非仅“分配空间为2的倍数”。2的倍数分配是导致这种“远超”的一种常见策略(如论文中的Orca (Pow2)),但并非唯一原因,具体需结合论文细节拆解:
1. 论文中内部碎片的核心成因:“预分配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论文明确指出,内部碎片源于现有系统“为请求预分配连续内存时,按‘最大可能序列长度’或‘固定向上取整的长度’分配,而请求实际生成的token长度远小于该预分配长度”(、)。
- 例如,若模型支持的最大序列长度为2048 tokens(如OPT模型),现有系统(如Orca (Max))会为所有请求预分配2048 tokens的连续空间。若一个请求实际仅生成500 tokens,那么501-2048 tokens的空间因“实际需求无需这么多”而成为内部碎片(图3示例)——这种情况与“2的倍数”无关,仅因“预分配按最大长度,实际长度更小”。
- 你提到的“2的倍数分配”(如需要513 tokens时分配1024 tokens),是论文中Orca (Pow2)的配置策略():为减少预分配的过度浪费,Orca (Pow2)将预分配长度向上取整为最接近的2的幂(如513→1024,25→32)。此时514-1024 tokens的空间确实是内部碎片,但这只是“预分配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非内部碎片的唯一成因。
2. 论文中不同系统的内部碎片来源验证
论文通过对比Orca的三种配置(Orca (Max)、Orca (Pow2)、Orca (Oracle)),进一步说明内部碎片的成因差异:
- Orca (Max):按模型最大序列长度(2048 tokens)预分配,无论请求实际需求。此时内部碎片源于“最大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差距”,与2的倍数无关()。
- Orca (Pow2):按2的幂取整预分配(如513→1024),内部碎片源于“2的幂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差距”(即你提到的场景)()。
- Orca (Oracle):假设系统能提前知道请求的实际长度,按实际长度预分配——此时内部碎片几乎为0(、图2)。
这一对比清晰表明:内部碎片的本质是“预分配长度>实际需求长度”,2的倍数分配只是导致这种差距的一种策略,而非核心原因。若预分配策略改为“按3的倍数取整”,当实际需求为514 tokens时分配516 tokens,那么515-516 tokens的空间同样是内部碎片。
3. 总结:你的理解需补充“核心成因”
你提到的“2的倍数分配导致内部碎片”是论文中Orca (Pow2)的具体场景,属于内部碎片的一种情况,但需补充:
内部碎片的核心原因是“预分配的连续内存空间大于请求实际需要的空间”——无论预分配是按“最大长度”“2的倍数”还是其他固定规则,只要预分配规模超过实际需求,超出部分就是内部碎片。
这也正是vLLM通过PagedAttention解决内部碎片的关键逻辑:将KV缓存拆分为固定大小的小块(如16 tokens/块),按请求实际生成的token数量“按需分配块”,单个请求的浪费最多不超过一个块的大小(而非“预分配连续空间与实际需求的巨大差距”),从而大幅减少内部碎片(、)。
那你讲一下在【若模型支持的最大序列长度为 2048 tokens(如 OPT 模型),现有系统(如 Orca (Max))会为所有请求预分配 2048 tokens 的连续空间。若一个请求实际仅生成 500 tokens,那么 501-2048 tokens 的空间因 “实际需求无需这么多” 而成为内部碎片】这种情况下reservation这个在哪里??
在你描述的“Orca (Max)为请求预分配2048 tokens连续空间、请求实际仅生成500 tokens”场景中,reservation(预留内存)是该预分配空间中“501 - 实际最终生成token数”的部分,而“实际最终生成token数 + 1 - 2048”的部分才是internal frag(内部碎片),二者在该场景下的边界可结合论文定义明确划分:
1. 先明确该场景下的核心前提
根据论文对Orca (Max)的定义,其会按模型最大序列长度(2048 tokens)为每个请求预分配连续内存,且请求的“实际生成token数”是动态确定的——在请求开始生成前,系统无法预知其最终会生成500 tokens,只能默认按最大长度预留空间,这为reservation和internal frag的产生提供了背景。
2. 该场景中reservation(预留内存)的具体范围
论文指出,reservation是“为请求未来生成token提前保留的、暂时未使用但后续可能使用的空间”。在你描述的场景中:
- 当请求刚开始生成时,仅生成了少量token(如100 tokens),此时预分配的2048 tokens空间中,“101 - 2048 tokens”的部分均为reservation——因为系统不确定请求最终会生成多少token,需预留这些空间以应对后续可能的token生成(比如请求可能生成1500 tokens,那么101 - 1500 tokens的空间会逐步被使用)。
- 随着请求生成token数量增加,reservation的范围会逐步缩小:当生成到300 tokens时,reservation变为“301 - 2048 tokens”;当生成到500 tokens时(请求结束,不再生成新token),reservation的“使命”终止——此时未被使用的“501 - 2048 tokens”空间中,原本属于reservation的部分(501 - 最终可能生成的token数),因请求已结束而无法再被使用,最终转化为内部碎片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reservation是请求生成过程中“暂时未用但仍有机会被用”的空间:在请求生成500 tokens的整个过程中,只要请求还在继续生成token,501 tokens之后的部分就属于reservation;只有当请求停止生成(确定最终仅生成500 tokens),这部分空间才彻底失去被使用的可能,转化为内部碎片。
3. 该场景中reservation与internal frag的关键区别
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时间节点”和“是否有被使用的可能”:
- reservation存在于“请求生成过程中”:在请求未结束前,501 - 2048 tokens的空间仍有被后续生成的token占用的可能(比如请求若继续生成到800 tokens,501 - 800 tokens的空间就会从reservation变为“已使用空间”),因此它是“动态的、可能被利用的闲置空间”。
- internal frag形成于“请求结束后”:当请求确定仅生成500 tokens时,501 - 2048 tokens的空间彻底无法被使用,成为“静态的、永久的浪费空间”,这才是内部碎片。
论文图3也间接体现了这一逻辑:图中标注“reserved”的是“future used(未来会用)”的slots,这些slots仅在请求生成过程中存在;而标注“internal fragmentation”的是“never used(永远不用)”的slots,这些slots是请求结束后,确定无法被使用的reserved部分转化而来的。
综上,在你描述的场景中,reservation并非与internal frag同时存在于“请求结束后的501 - 2048 tokens”空间,而是在请求生成过程中,501 tokens之后的空间先以reservation的形式存在,待请求结束(确定最终生成500 tokens)后,这部分未被使用的reservation才转化为内部碎片——二者是“动态过渡”的关系,而非“同时并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