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矢 行波 和 相速度推导
波矢
对于弦波,我们知道要描述他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常用 角频率 ω=2πT\omega = \frac{2 \pi }{T}ω=T2π 。 那如果要描述空间上的周期性呢? 那就要引入波矢了。
我们定义波矢的数量是:∣k⃗∣=2πλ其中λ是波长|\vec k| = \frac{2 \pi}{ \lambda } 其中 \lambda 是波长∣k∣=λ2π其中λ是波长, 而波矢作为一个矢量,他的方向是波的传播方向。这个在某些学科里,也叫做波数。可见,波长越短,波矢越大,说明单位空间内容纳的波个数越多。这和角频率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波的波矢为|k| ,
- 请问1m中有多少个波周期?
- 请问一维波,在xm 中,有多少个波周期?
- 某点真正重要的是“相位”, 在xm 处,相比0m 处,相位差如何?
对于y=Acos(x),他的距离周期是2pi(m),对于y=Acos(kx),他的距离周期是2pi/k(m)(可以想到,k=2时候,x=pi就完成一个周期)所以,距离频率fx=1/X=k2∗π(1/m)所以,1m中有fx∗1m=k/(2pi)=1/λ个波−−−−−−−−−−−−−−−−−−−−−−−−−−−−−−−−−−−−−−−−那xm,等倍扩大即可有xλ−−−−−−−−−−−−−−−−−−−−−−−−−−−−−−−−−−−−−−−−一个周期对应2π,那xm处相比0m处相位增长了2πxλ也就是kx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k∣波矢的数学意义就是:1m的距离带来的相位变化量。Δϕx=∣k∣x(一维情况)Δϕr⃗=k⃗x⃗(高维情况) 对于y=Acos(x) , 他的距离周期是2pi (m),\\ 对于y=Acos(kx) ,他的距离周期是2pi / k (m)\\ (可以想到,k=2 时候,x=pi就完成一个周期) \\ 所以,距离频率 f_x = 1/X = \frac{k}{2 * \pi} (1/m) \\ 所以,1m 中有 fx * 1m = k/(2pi) = 1/ \lambda 个波 \\ ---------------------------------------- \\ 那xm ,等倍扩大即可 有 \frac{x}{\lambda } \\ ----------------------------------------\\ 一个周期对应2\pi , 那xm 处相比0m 处相位增长了 \frac{2 \pi x}{\lambda } \\ 也就是k x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 |k|波矢的数学意义就是:1m的距离带来的相位变化量。 \\ \boxed {\Delta \phi_x = |k|x } (一维情况)\\ \boxed {\Delta \phi_{\vec r} = \vec k \vec x } (高维情况) \\ 对于y=Acos(x),他的距离周期是2pi(m),对于y=Acos(kx),他的距离周期是2pi/k(m)(可以想到,k=2时候,x=pi就完成一个周期)所以,距离频率fx=1/X=2∗πk(1/m)所以,1m中有fx∗1m=k/(2pi)=1/λ个波−−−−−−−−−−−−−−−−−−−−−−−−−−−−−−−−−−−−−−−−那xm,等倍扩大即可有λx−−−−−−−−−−−−−−−−−−−−−−−−−−−−−−−−−−−−−−−−一个周期对应2π,那xm处相比0m处相位增长了λ2πx也就是kx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k∣波矢的数学意义就是:1m的距离带来的相位变化量。Δϕx=∣k∣x(一维情况)Δϕr=kx(高维情况)
行波方程
下面讲讲一般的一维行波(最常见的传递形式)的数学表达:
Φ(x,t)=Acos(kx−ωt+ϕ)(ϕ是初始相位,定值)
\Phi (x , t) = Acos(kx - \omega t + \phi) \\
(\phi是初始相位,定值)
Φ(x,t)=Acos(kx−ωt+ϕ)(ϕ是初始相位,定值)
下面我们讲讲怎么理解这个式子:
对于行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某点的相位,时间和空间只是通过影响相位来影响某点波的强度的。波矢和角速度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某一个度量对于相位影响的比例系数
对于行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某点的相位,时间和空间只是通过影响相位来影响某点波的强度的。\\
波矢和角速度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某一个度量对于相位影响的比例系数 \\
对于行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某点的相位,时间和空间只是通过影响相位来影响某点波的强度的。波矢和角速度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某一个度量对于相位影响的比例系数
所以这个式子可以这么写:
记:θ(x,t)=kx−ωt+ϕΦ(x,t)=Acos(θ(x,t))
记:\theta(x , t )= kx - \omega t + \phi \\
\Phi (x , t) = Acos(\theta(x , t ))
记:θ(x,t)=kx−ωt+ϕΦ(x,t)=Acos(θ(x,t))
这个转化非常重要,这样就把一个复杂的弦函数转化成了一个熟悉的比例函数,我们只需要研究这个相位函数的值就行了。
在这里,你也许还不明白X 和T 是如何影响相位的,进而影响振幅的高低。
嗯,沉溺于数学推导只会让人变得繁杂琐碎。让我们先丢掉那些该死的符号,先想想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你是如何察觉到行波的运动的?
上面的是示意图,左侧是时刻1 在经过t 后, 变成了右侧。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察觉:行波在向右运动。那具体来说,我们其实是找准了一个点,找到他后一个时刻高度相同的点(本质是相位相同)。(但是不得不指出,这其实只是我们的“感觉”,因为点只在垂直于传播方向做上下运动)
那我们怎么把这种察觉,转变为公式呢?很简单,你的位置 x和时间 t都在变化,但你“感受”到的相位 θ却始终是 0,没有变化。那相位不随时间空间变化,那就是全导数是0啊!(骗你的,不可能不用高等数学理解这些东西ヾ(•ω•`)o)
dθ=0根据全微分公式:dθ=∂θ∂xdx+∂θ∂tdt=0容易求导:dθ=∂θ∂xdx+∂θ∂tdt=kdx−ωdt=0整理:dxdt=ωk这个就是相速度公式:vp=ωk(注意符号,但是这个公式非常容易推导,所以不建议死记公式)(还有一点,这个相速度是dx/dt,相当于XT导数,所以正方向是X正)
d \theta = 0 \\
根据全微分公式: d \theta = \frac{\partial \theta}{\partial x} dx + \frac{\partial \theta}{\partial t} dt =0 \\
容易求导:d \theta = \frac{\partial \theta}{\partial x} dx + \frac{\partial \theta}{\partial t} dt = kdx - \omega dt =0 \\
整理: \frac{dx}{dt} = \frac{\omega}{k} \\
这个就是相速度公式:\boxed{ v_p = \frac{\omega}{k}} \\
(注意符号,但是这个公式非常容易推导,所以不建议死记公式)\\
(还有一点,这个相速度是dx/dt ,相当于XT导数,所以正方向是X正)
dθ=0根据全微分公式:dθ=∂x∂θdx+∂t∂θdt=0容易求导:dθ=∂x∂θdx+∂t∂θdt=kdx−ωdt=0整理:dtdx=kω这个就是相速度公式:vp=kω(注意符号,但是这个公式非常容易推导,所以不建议死记公式)(还有一点,这个相速度是dx/dt,相当于XT导数,所以正方向是X正)
如果从立体几何角度来看呢?θ 其实和X T 构成了一个平面,而相位不变,就是一个垂直于θ的平面。这个平面的位置可以随意变化,但是截面上,必然有一条XT交线,这个交线的斜率不随平面位置变化而变化。这个斜率就是相速度。matlab 验证一下,代码就不写了。截个图得了。
那我们来从这个图看看,这个波是怎么传播的?向左还是向右?
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时间下,相位随着距离变大,同一个位置上,随着时间变小。那K和Ω都是大于零的,所以相速度大于零,而相速度是X关于T的导数,所以波朝着X正方向前进。
嗯,这里是在复习模拟集成电路,复习到器件,然后复习到半导体物理,最后发现量子物理有大坑的基本操作啊。我发现有些基础内容没搞懂,不过大四非常闲暇,所以直接刨根究底了。这次是在研究行波这个基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