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洞察:华为数字化转型之战略规划
目录
数字化转型是什么?
为什么要必须做数字化转型?
为什么说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新变革?
如何做数字化转型?
一、业务战略:转型的 “指南针”
二、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 “转什么、怎么转”
三、变革项目实施:落地转型的 “主战场”
四、IT 产品持续迭代:转型价值的 “长效保障”
如何评估数字化转型成熟度?
一、战略决心:转型的 “顶层驱动力”
二、业务重构:转型的 “价值承载层”
三、数字能力:转型的 “技术支撑层”
四、转型保障:转型的 “落地护航层”
数字化转型是什么?
华为在2016年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在2017年将公司愿景确定为“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堆技术的堆砌,二是要最终为业务带来价值,支持企业商业成功,提升企业可持续发簪的强大竞争力。
战略引领,就是发挥数字化价值的发展动力。企业在做战略洞察时,需要“站在后天看明天”,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模式创新、效率提升以及客户体验升级,都要对准业务战略,通过转型实现战略,为业务创造价值。
业务重构,是全面推进数字化战略的关键。华为做法:首先通过数字化重构客户体验,围绕客户旅程,瞄准客户触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做深与客户的联接;其次通过数字化重构作业模式,将数字化深入业务场景中,真正从全流程全场景的角度来重新设计业务的流转;最后通过数字化重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通过智能算法在业务流程中进行实时预测、分析、干预和事后的回溯,提升运营和决策的治理与效率。
数字平台,让企业能够快速实施和部署数字化转型。打造一个能够支撑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平台,完善一套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体系,以及打造华为统一的数据底座和治理平台。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内生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变革能否成功,要看企业一把手的战略决心信心和耐心,需要他们在变革上持续关注和投入,还要看企业是否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和体系来推动转型工作的持续开展。
华为在2016年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在2017年将公司愿景确定为“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堆技术的堆砌,而是要最终为业务带来价值,支撑企业商业成功,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战略引领,就是发挥数字化价值的发展动力。企业在做战略洞察时,需要“站在后天看明天”,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模式创新、效率提升以及客户体验升级,都要对准业务战略,通过转型实现战略,为业务创造价值。
业务重构,是全面推进数字化战略的关键。华为做法:首先通过数字化重构客户体验,围绕客户旅程,瞄准客户触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做深与客户的联接;其次通过数字化重构作业模式,将数字化深入业务场景中,真正从全流程全场景的角度来重新设计业务的流转;最后通过数字化重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通过智能算法在业务流程中进行实时预测、分析、干预和事后的回溯,提升运营和决策的治理与效率。
数字平台,让企业能够快速实施和部署数字化转型。打造一个能够支撑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平台,完善一套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体系,以及打造华为统一的数据底座和治理平台。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内生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变革能否成功,要看企业一把手的战略决心信心和耐心,需要他们在变革上持续关注和投入,还要看企业是否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和体系来推动转型工作的持续开展。
为什么要必须做数字化转型?
打破传统的组织效能边界和行业边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新价值,让企业更好的活下来。
解决时代难题:鲍莫尔成本病(不同产业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导致生产率低的产业成本和价格被动上涨,比如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医疗费用涨幅提升)
为To B客户带来To C体验:ROADS(实时,按需,全在线,自助,社交)体验;
构建产业链端到端竞争优势:目前不仅仅是产品竞争,而是产业互联网的生态竞争,只有连接企业上下游伙伴生态,实现产业增值。比如:借助华为GPU服务器和DeepSeek的快速本地化部署对接,助力很多智能体平台的发布和问世。
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实现企业智能升级
为什么说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新变革?
打破企业内的组织层级:以往的金字塔组织,需要中间协调来传达供需匹配,以人工为主造成交易过程不透明。引入数字化平台,直接联接“客户需求”和“产品及服务”。
业务和IT能力的全面融合:业务即IT,IT即业务;
对准体验、效率和模式创新:简化客户作业不走,优化客户交易旅程,提升客户满意度,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5个转变:意识(思维)转变,组织转变,文化转变,方法转变,模式转变
意识(思维)转变:实现商业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企业的必答题;
组织转变:业务和IT是一体化团队,不是两张皮;
文化转变:数据是决策的依据,是大平台支撑下的精兵作战,所有部门的能力都要反哺到大平台。
方法转变: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规则数字化;
模式转变:开发模式转变;
如何做数字化转型?
一套方法:企业以 “1 套方法” 贯穿数字化转型全过程的逻辑,可从业务战略引领、数字化转型规划、变革项目实施、IT 产品持续迭代四个核心层级分层解析:
一、业务战略:转型的 “指南针”
业务战略是数字化转型的源头与核心指引,所有数字化动作需紧密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目标展开,确保转型不偏离商业本质,为后续各环节明确 “为什么转” 的根本逻辑。
二、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 “转什么、怎么转”
该环节是转型的顶层设计阶段,通过 “5 看” ROADS 体验和 “3 定” 方法,从宏观到具体规划转型路径:
- “5 看” ROADS 体验:是规划的前期分析逻辑,通过 “看趋势、看客户、看竞争、看自己、看机会”(“5 看”),结合ROADS 体验(即时、按需、全在线、个性化、社交化),精准洞察业务场景与客户需求,为转型找准方向。
- “3 定” 动作:在 “5 看” 基础上,完成描绘愿景(明确转型要达成的长远目标)、设计架构蓝图(搭建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技术与业务架构)、规划举措和项目(拆解目标为可落地的具体举措与项目),回答 “转型要做成什么样”“用什么架构支撑”“分哪些步骤落地”。
三、变革项目实施:落地转型的 “主战场”
此环节依托 **“TAM 模型” 变革项目管理框架与“船模型”**,将规划转化为实际成果:
- “TAM 模型” 变革项目管理框架:通过概念→计划→开发→验证→试点→部署→变革管理的全流程管控,确保每个变革项目从创意到落地的科学性与可控性,降低转型风险。
- “船模型”:强调变革过程中 “变革管理” 的重要性,类比 “船” 在航行中需应对风浪、协调船员,转型项目不仅要做技术与流程的改造,更要关注组织、文化、人员的协同,保障项目推行时 “人” 的层面顺畅,避免因组织阻力导致转型停滞。
四、IT 产品持续迭代:转型价值的 “长效保障”
IT 产品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与价值承载者,通过 **“V 模型”指导IT 产品规划→IT 产品建设→IT 产品运营 **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V 模型” 注重需求与验证的双向对齐,从产品规划阶段就锚定业务需求,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多轮验证(如需求验证、设计验证、测试验证等)确保产品符合预期,最终通过持续运营实现 IT 产品的价值迭代,让数字化能力长期服务于业务,避免 “转型一阵风,过后就回潮”。
整体而言,这套方法通过 “业务战略牵引 — 规划定方向 — 项目抓落地 —IT 保长效” 的闭环,实现数字化转型从 “战略” 到 “执行” 再到 “价值持续” 的全链路贯通。
如何评估数字化转型成熟度?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的核心要点,可从战略决心、业务重构、数字能力、转型保障四大核心维度分层解析,每个维度又包含更细分的关键知识点:
一、战略决心:转型的 “顶层驱动力”
战略决心是数字化转型的 “灵魂”,决定转型的方向与深度,包含以下核心要点:
- 战略和愿景: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远目标与整体愿景,回答 “为什么要转型”“转型要达成怎样的未来状态”,是转型的总纲领。
- 架构蓝图:搭建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架构框架,涵盖业务架构、技术架构等,为转型提供 “蓝图级” 的结构指引,确保各环节有序协同。
- 举措和路标:将战略愿景与架构蓝图拆解为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并规划时间节点与实施路径(“路标”),让转型从 “宏观构想” 走向 “分步执行”。
二、业务重构:转型的 “价值承载层”
业务重构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落脚点,通过重塑业务模式创造价值,包含以下细分方向:
- 重构客户体验:以数字化手段优化客户交互、服务与体验,例如通过线上平台、智能客服等,让客户获取服务更便捷、个性化。
- 重构作业模式:变革企业内部生产、运营等作业流程,引入数字化工具(如 RPA、协同平台),提升作业效率与精准度。
- 重构运营模式:从全局视角优化企业运营逻辑,比如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实现运营的高效、智能与敏捷。
- 数字产品与服务:开发或升级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形态,拓展业务边界与价值空间,如从传统硬件销售转向 “硬件 + 数字化服务” 的组合模式。
三、数字能力:转型的 “技术支撑层”
数字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 “技术底座”,为业务重构与战略落地提供技术动能,涵盖以下关键领域:
- 应用现代化:对企业现有 IT 应用进行升级、重构,使其更适配数字化时代的业务需求(如从单体应用转向微服务架构),提升应用的灵活性与效能。
- 数据治理与分析:包含数据的采集、存储、清洗、治理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基于数据的分析挖掘,让数据成为 “生产要素”,支撑业务决策与创新。
- AI 使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赋能业务,实现智能决策、自动化流程、个性化服务等,是数字化向 “智能化” 进阶的核心动力。
- 资源与连接:整合数字化所需的各类资源(算力、存储等),并通过物联网、5G 等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人员的高效连接,保障数据与业务的顺畅流转。
- 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数字化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据、系统、业务的安全性,同时遵守隐私法规,保护客户与企业的隐私权益,消除转型的 “安全隐患”。
四、转型保障:转型的 “落地护航层”
转型保障是数字化转型平稳推进的 “后盾”,解决 “谁来转”“如何保障转” 的问题,包含以下核心要点:
- 变革管理:应对转型过程中组织、文化、流程的变革阻力,通过沟通、培训、机制调整等方式,让企业全员从 “被动接受转型” 到 “主动参与转型”。
- 数字化人才:培养或引进具备数字化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涵盖技术人才(如数据分析师、AI 工程师)、业务 + 数字复合型人才等,为转型提供 “人力支撑”。
- 组织保障:调整企业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使其适配数字化转型需求,例如成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小组、构建敏捷组织等,确保转型在组织层面 “有章可循、有人负责”。
整体而言,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战略决心提供方向与动力,业务重构承载价值创造,数字能力提供技术支撑,转型保障护航落地实施,共同构成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的核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