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超级个体】AI-Native 能力思考(二):从“方案提供者”到“成果交付者”
文前申明,文中提到的能力我相信未来会被 AI 内化,所有员工都是 AI 的情况下,文中提到的问题也基本上会得到解决。一样,专注于当下。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生成式 AI 对就业市场影响的预印本研究报告(Hosseini & Lichtinger, 2025)。报告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AI 正在引发一场“偏向资深者的技术变革”,其结果是初阶岗位的招聘放缓,而资深岗位的人才需求却在持续增长。
论文来自哈佛大学,由两位经济学博士生 Seyed M. Hosseini 和 Guy Lichtinger 撰写。
他们的导师是劳动经济学的重量级大咖拉里·卡茨(Larry Katz)。
上一篇文章中探讨的核心议题:在答案唾手可得的时代,“定义与拆解问题” 的能力变得无比珍贵。这似乎解释了初阶岗位为何会受到冲击——因为大量“执行任务”的工作,本质上是在解决被定义好的问题。
但论文中“资深岗位仍在增长”的发现,促使我思考一个更深的问题:在定义了问题,并利用 AI 高效生成了初步方案之后,那些不可或缺的资深者到底在做什么?从一个绝佳的“方案”到一个落地的“成果”之间,那段最崎岖、最泥泞的“最后一公里”,究竟是什么?
我想,就是**“把事儿办成”的能力,也就是成果交付力**。
1. AI 能写出代码,但“工程”还得靠你
想象一下,现在的 AI Coding,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会帮你补全几行代码的“小助手”了。你完全可以像对真人下指令一样,把一个需求文档或者一个 Jira 上的任务卡丢给它,比如:“为我们的电商 App 开发一个‘猜你喜欢’的新功能模块”。
AI Agent 接到指令,立刻开始工作:它自动分析现有代码库,创建新的分支,编写核心的推荐算法,生成前端的展示组件,甚至还非常规范地写好了单元测试,最后自动提交了一个 Pull Request(代码合并请求),附上了清晰明了的改动说明。
从表面看,它交付了一套完整、可运行的代码。这,就是“方案”。
但接下来,作为资深工程师的你,在审查(Code Review)这个 AI 提交的请求时,发现了问题。
AI 为了快速实现功能,直接调用了用户数据库里的“历史订单”表。代码本身没问题,在测试环境里跑得飞快。但你的经验告诉你,这个表的数据量高达数十亿条,直接在用户每次打开 App 时都去查询,一旦用户量上来,数据库会在瞬间被拖垮,导致整个网站瘫痪。这是过去无数次“半夜救火”换来的血泪教训。
而正确的做法,是调用另一个专门为推荐系统建立的、经过优化的“用户画像标签”服务,那才是为高并发场景设计的。这个“潜规则”,并没有写在任何文档里,而是团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架构共识。
这时候,你的工作开始了:
- 你否决了这个合并请求。 否决的理由不是“代码有 bug”,而是“架构选择错误”,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判断。
- 你给出修改指令。 你需要在评论里清晰地告诉 AI(或者接手的同事):“不能直连主数据库,必须通过
UserProfileCacheService
来获取用户标签数据,这是我们的性能约定。” - 你可能还需要协调。 你发现这个“猜你喜欢”功能需要一种新的用户标签,而
UserProfileCacheService
目前并不提供。于是,你需要去跟负责那个服务的团队开会,沟通需求,商定接口修改的排期。这是 AI 无法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你看,这就是“工程”的过程。AI 交付了一个在隔离环境中能运行的**“功能”(a working feature),但你交付的是一个能在百万用户规模下,依然稳定可靠的“产品”(a scalable product)**。你的价值,体现在那些 AI 无法从文档里读懂的架构原则、性能瓶颈和团队间的隐性知识里。
2. AI 活在“理想国”,你活在“人间”
AI 给出的方案,通常都是在理想条件下最优的。它就像一个生活在真空里的学霸,假设一切都会按计划进行。
但我们都知道,真实的工作环境,堪称“意外”的代名词。
你刚准备执行一个绝妙的方案,客户突然改了需求;代码写到一半,发现依赖的一个外部服务挂了;眼看要上线了,老板说预算要砍掉一半……这些真实的人间烟火,AI 处理不了。
这时候,你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你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风浪,冷静地判断,快速地调整航向,甚至在必要时,果断地放弃一些东西,以保证船能最终到港。
AI 的 方案需要“落地验证”,说白了,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个“遛”的过程,以及“遛”完之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你的核心价值。
3. AI 可以“背锅”,但不能“负责”
你可以把一件事没做好的原因归咎于“AI 给的建议不行”。你看,AI 甚至可以帮你“背锅”。
但它永远不能替你“负责”。
“负责”是什么意思?就是在项目启动时,你的名字就和这件事绑定在了一起。成了,功劳有你一份;败了,你得站出来承担后果。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你的团队,他们最终信任的,不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型,而是你这个活生生的人。
这种基于一次次“说到做到”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个人品牌,是 AI 永远给不了你的。这才是你在职场上最硬的通货。
总结
将“问题定义”和“成果交付”这两项能力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 AI 时代超级个体的核心价值闭环。
工具会迭代,岗位会更替。但定义价值方向,并对最终成果负责的能力,将永远稀缺。前者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提问者”,而后者,则让我们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成事者”。
下次开完会,当大家还在讨论某个想法多棒的时候,试着成为那个主动问一句“好,那下一步我们怎么把它落地?”的人。
资深岗位人才的优秀能力还有很多,成果交付力只是其中一环,后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 AI Native 的能力思考。
怎么把它落地?”的人。
资深岗位人才的优秀能力还有很多,成果交付力只是其中一环,后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 AI Native 的能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