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题——1
A选项中的首字节加载时间(TTFB, Time To First Byte)反映了从浏览器发起请求到接收到第一个字节的时间,是衡量网络请求性能的重要指标。
B选项中的DomReady时间指DOM树构建完成的时间点,表示页面可以进行DOM操作的最早时机,是前端性能优化的重要参考。(DOM(Document Object Model)是浏览器将 HTML 文档解析成的树形结构,每个 HTML 元素(如 <div>
、<p>
)都是一个节点(Node),JavaScript 可以通过 DOM API 访问和操作这些节点。)
C选项中的页面完全加载时间(Page Load Time)指从开始请求到页面所有资源都加载完成的总时间,全面反映了用户等待页面加载的体验。
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前端性能监控的基础框架,能够帮助开发者发现和解决性能瓶颈。而QPS属于服务端性能指标,主要用于评估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
return UserData[2] 直接访问数组的第3个元素(索引为2),但没有检查 UserData 数组的长度是否大于等于3。如果split分割后的数组长度小于3,就会发生数组越界异常。
在缺陷管理中,严重性(Severity)通常表示缺陷对用户或业务的影响程度。选项A描述的是优先级(Priority),它与严重性相关但不同;选项C描述缺陷发现的频率,属于再现性范畴;选项D描述修复的技术复杂度,与修复难度相关。
在分布式系统压力测试中定位内存泄漏根源时,内存剖析器监测对象分配是最适合的技术,因为它能实时追踪内存分配、对象存活和垃圾回收情况,直接识别未释放对象和泄漏点。静态分析工具扫描(A)适用于代码缺陷预防而非运行时诊断,基于日志的异常模式分析(B)依赖日志记录,可能无法精确定位内存问题,故障注入模拟节点崩溃(D)则用于测试系统容错性,与内存泄漏定位无关。
自顶向下增量式集成测试(Top-Down Incremental Integration Testing)是一种软件测试策略,用于逐步将模块集成到系统中并进行测试。
工作原理
从顶层开始:先测试主控模块(如 Main
或 App
)。
逐步集成下层:按调用关系逐层集成子模块(如 A
→ B
→ C
)。
使用桩模块(Stub):对未集成的下层模块用临时替代品模拟功能。
自顶向下集成测试的特点如下:
- 需要开发桩模块(A):用于模拟未集成的下层模块,确保上层模块可测试。
- 首先集成主控模块(C):从顶层模块开始,逐步向下集成下层模块。
- 能及时发现设计错误(D):通过早期验证高层接口和结构,易于暴露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