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离婚分割案:巨额数字资产归谁所有?
高鹏律师 首席数据官 | 数字经济团队创作 AI辅助
当婚姻的契约走向终点,存折上的数字、房产证上的名字尚能在纸面上对账分明,可那些流转于区块链节点间、藏在冷钱包私钥里的数字货币,却成了新时代离婚纠纷中最“隐秘的战场”——它可能是交易平台跳动的比特币,也可能是躺在NFT钱包里的数字藏品,价值千万却“看不见摸不着”,一不留神就会在代码的掩盖下“消失”,这些是正在我们身边真实上演的数字时代的财产保卫战。当传统婚姻财产分割遭遇区块链技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一条进一步明确,“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包括各类新型财产形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货币作为新型财产形态,已然成为婚姻财产分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比特币、以太坊等私人数字货币悄然潜入婚姻财产领域,传统取证手段顿时显得苍白无力。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匿名性与跨境流动性,为隐匿资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涉数字货币离婚案件同比增长178%,其中超过60%的案件存在一方隐匿数字资产的情况。
取证难,数字货币交易记录虽永久存储于区块链,却因技术门槛高、司法鉴定复杂,普通当事人往往束手无策。更令人忧心的是,私人数字货币已进入3.0时代——价值互联网阶段,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从点对点交易到可编程金融,再到元宇宙资产,隐匿手段愈发高明。
估值之困,如履薄冰。数字货币价格波动剧烈,今日价值千万,明日可能腰斩。如何确定分割时点的准确价值?是按照起诉日、判决日还是发现日计算?《民法典》虽规定了公平原则,但在数字资产估值这一前沿领域,缺乏具体操作指引。
跨境转移,防不胜防。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对私人数字货币的监管实践各不相同,为资产跨境转移提供了温床。一旦数字资产通过境外交易所转移,追回难度极大,甚至可能面临“数字资产冻结”的困境——数字货币被冻结,通常是因为涉及违法交易、监管调查或账户安全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当事人试图通过“数字货币充值到私人银行卡”等方式洗白资产,殊不知这已涉嫌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反洗钱规定,可能将民事纠纷升级为刑事犯罪。
2024年,某知名企业家离婚案中,一方通过元宇宙平台将数字资产伪装成游戏道具转移,险些成功隐匿价值2000万的财产。幸而法律专业力量及时介入,通过区块链追踪技术锁定证据,最终为当事人挽回损失。此案警示我们,私人数字货币4.0时代——元宇宙的到来,正为婚姻财产分割带来全新挑战。
当代码与法条在婚姻战场上交锋,当区块链成为隐匿资产的新工具,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如何守护每个人的财产权益?这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幸福,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明确规定:“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然而,法律条文再完善,若缺乏专业力量的支撑,也难以落地生根。在数字资产取证、估值、追索这一专业领域,需要既懂法律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代码与法条的交错地带,织就一张严密的法治之网。
这不是一场关于金钱的争夺,而是一场关于公平与正义的守护。当数字技术重塑我们的生活,法治精神更应如影随形,守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让婚姻的誓言不被代码所淹没,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数字角落。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财产的形式在变,但公平正义的追求永不变。当区块链上的婚戒遭遇离婚的考验,更需要法律专业力量的支持,让婚姻中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让每一颗真心都不被数字迷雾所蒙蔽。
(本文核心观点基于公开数据与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专业解读分析而成,部分文字由人工智能辅助生成,不具有普遍指导建议,具体案件需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