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场址适应性评估:把“课本里的风机”落到“具体那座山谷和海岸”
目录
- 第7篇|场址适应性评估:把“课本里的风机”落到“具体那座山谷和海岸”
-
- 一、评估总览:两条等价路径
- 二、第一步:判地形是否“复杂”(TSI/TVI),看湍流会不会“走形”
-
- 1)什么是 TSI/TVI?
- 2)为什么要这样判?
- 3)现场湍流结构怎么拿?
- 三、第二步:把“风的脾气”量全——风参、布点和数据处理
-
- 1)风参清单与采样要求
- 2)测量布点与设备
- 3)数据周期与质量
- 4)极端风与特殊气候
- 四、第三步:别忘了“邻居”和“大建筑”——尾流与障碍物
- 五、第四步:把“非风环境”和“电网边界”也一并核对
-
- 1)其它环境(11.5 概念 + 相关条款)
- 2)地震评估(11.6)
- 3)电网条件(11.7)
- 4)土壤条件(11.8)
- 六、第五步:到底“对比”还是“重算”?——两套判据
-
- A. 用风数据“对比法”(11.9)
- B. 用载荷“重算法”(11.10)
- 七、把流程变工具:一张“场址评估口袋卡”(可直接复用)
- 八、三个真实世界的场景与对策
-
- 场景A|“山背风”的湍流黑洞
- 场景B|“低风 + 台风”被低估
- 场景C|“电网更野”的隐形雷
- 九、一句话记忆法
-
- 下一篇预告(第8篇)
第7篇|场址适应性评估:把“课本里的风机”落到“具体那座山谷和海岸”
如果把整机设计比作“给风机定制一副体格”,场址适应性评估就是做一次“体检 + 实地拉练”。IEC 61400-1:2019 把这件事写成了完整的流程(第11章),核心思想是:先判地形和湍流是否“超纲”,再把风况、尾流、非风环境、电网、地震、土壤都核对一遍;最后,用“对比法”或“重算法”证明这台风机在这个场址安全可用。
一、评估总览:两条等价路径
- 路径A:对比法——把场址的各项条件与设计所用条件逐一对比,只要场址不比设计更严,即可判定适配(疲劳/极限分别核对)。
- 路径B:重算法——只要任何一项比设计更严,就必须按场址条件做载荷重算,重新证明结构/电气兼容(见 11.10 的要求)。
注:标准里 7.6 的部分安全系数默认你按第11章把场址评估到位了,这是一条“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