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1 化学电源的组成
这里写自定义目录标题
- 1.1.1 电极结构
- 1.1.2 电极粘结剂
- 1.1.3 化学电源用隔膜
- 1.1.4 封口剂
- 1.1.5 电池组
-
- 1.1.5.1 串联电池组
- 1.1.5.2 并联电池组
- 1.1.5.3 复联电池组
化学电源组成:电极、电解质、隔膜、外壳。
- 电极由活性物质和导电骨架组成。导电骨架(电子通道 + 支撑框架)电极内部用来支撑活性物质、并提供电子传输通道的结构材料。活性物质是指正、负极中参加放电反应的物质。对活性物质的要求:
- 高电化学活性:活性物质必须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电池才能输出足够的电压和容量。
- 高比容量和体积比容量:电池追求“轻、薄、小”,要求活性物质单位质量、单位体积能够存储更多能量。
- 化学稳定性高:在电解液中如果活性物质容易分解或副反应严重,会导致容量衰减和寿命缩短。
- 电子导电性好:活性物质必须能把电子有效传导到电极骨架,否则会出现电极“有能量但放不出来”的问题。
- 电解质在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担负传递电荷的作用。要求:
- 高离子电导率,低电阻:减少能量损耗(发热、效率下降)。
- 化学稳定性:电解质和电极接触时间很长,如果不稳定,就会和电极发生副反应 → 导致自放电、容量损失。
- 固体电解质需要离子导电性,不导电子:如果能导电子,会变成“短路通道”,电池瞬间失效甚至危险。
- 隔膜的作用是防止正负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防止电池内部短路。要求:
- 对离子阻力小:电池需要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自由迁移,否则内阻太大、性能下降。
- 电绝缘性好:必须阻断电子直通,才能保证电流只通过外电路流动。
- 机械强度高: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会膨胀/收缩,隔膜要能承受压力而不断裂。防止枝晶穿透→ 短路起火。
- 形状有薄膜、板材、棒材等。
- 外壳是电池的容器。要求:
- 强度高、耐冲击:防止外力挤压、电池破裂导致电解液泄漏或电极变形。
- 耐腐蚀:电解液往往有强腐蚀性(酸、碱、有机溶剂),外壳必须长期耐受。
- 耐温差变化: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热/冷却,外壳必须保持稳定,避免因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密封失效。
1.1.1 电极结构
一般电极都由三部分组成:
- 活性物质:是电极中真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决定了电池的基本性能(电压、容量、能量密度)。在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发生可逆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 为改善电极性能而加入的导电剂:导电剂本身不直接储能,但能改善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在活性物质颗粒之间形成“电子通路”;降低电极内阻。
- 少量的添加剂,如缓蚀剂等:添加剂一般用量很少,但对电极性能影响很大。
- 缓蚀剂:抑制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延长寿命;
- 稳定剂:改善电极结构,防止活性物质粉化、脱落;
- 成孔剂:在成型过程中调节孔隙结构,利于电解液渗透和离子迁移。
化学电源常用的电极有片状、粉末多孔状和气体扩散电极几种。
1.1.2 电极粘结剂
电极常用粘结剂一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如 聚乙烯醇 (PVA)、聚四氟乙烯 (PTFE)、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 等。
1.1.3 化学电源用隔膜
隔膜材料: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无机材料等。
种类:有机材料隔膜、编织隔膜、钛坯膜、隔膜纸、陶瓷隔膜等。
隔膜性能测试指标:
-
紧度:衡量膜致密度。
-
抗拉强度:抵抗拉伸能力。
-
孔径:微孔直径,通常 >10 μm。
-
电阻:直流法或交流法测定。
-
吸液率:公式 η = m 2 − m 1 m 1 × 100 % \eta = \frac{m_2 - m_1}{m_1} \times 100\% η=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