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姿态控制技术详解
第一部分:无人机飞行姿态信号详解
飞行姿态信号本质是描述无人机在空中相对于地平线的朝向和角度的信息。它主要由三个核心参数构成:滚转(Roll)、俯仰(Pitch)、偏航(Yaw)。这三个参数合起来被称为“姿态角”。
1. 三个核心姿态角
俯仰(Pitch)
定义:无人机绕其横轴(左右机翼连线)旋转的角度。
形象理解:像飞机“抬头”或“低头”的动作。
控制效果:控制无人机向前或向后飞行。
滚转(Roll)
定义:无人机绕其纵轴(从机头指向机尾)旋转的角度。
形象理解:像飞机“侧身”或“倾斜”的动作。
控制效果:控制无人机向左或向右平移。
偏航(Yaw)
定义:无人机绕其竖轴(垂直于机身平面)旋转的角度。
形象理解:像汽车“左转”或“右转”的动作,机头指向改变。
控制效果:控制无人机的航向。
2. 姿态信号的来源:传感器融合
单个传感器无法精确、可靠地获得姿态信号。现代无人机通过惯性测量单元(IMU) 并结合其他传感器,使用复杂的算法(传感器融合)来计算出实时的姿态。核心传感器包括:
陀螺仪(Gyroscope)
功能:测量机体绕三个轴的角速度(单位:度/秒)。通过积分角速度可以得到角度变化。
优点:响应快,短期精度高。
缺点:存在漂移误差,积分后误差会随时间累积,导致姿态数据越来越不准。
加速度计(Accelerometer)
功能:测量机体在三轴上的线性加速度(包括重力加速度)。
优点:当无人机近似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可以通过测量重力加速度在三个轴上的分量,反算出相对于水平面的俯仰和滚转角。无累积误差。
缺点:对振动和运动加速度非常敏感。当无人机加速飞行时,测量值会严重失真,无法用于直接计算姿态。
磁力计(Magnetometer)
功能:测量地球磁场强度,相当于一个电子罗盘。
优点:可以提供绝对的偏航(Yaw) 角参考。
缺点:极易受环境中铁磁物质(钢筋、电机、电线)的干扰,产生巨大误差。
GPS/GNSS(可选,用于辅助)
功能:提供位置、速度和航向信息。
作用:辅助校正偏航角的长期漂移,并在高速飞行时提供更准确的速度向量,辅助姿态解算。
3. 传感器融合算法:核心是“取长补短”
为了克服单个传感器的缺陷,必须使用算法将它们的数据融合起来。最经典的算法是互补滤波 和 卡尔曼滤波。
通俗原理:
利用陀螺仪的短期稳定性(高频响应好)来提供主体姿态变化。
利用加速度计的长期稳定性(低频响应好)来校正陀螺仪在俯仰和滚转上的漂移。
利用磁力计来校正陀螺仪在偏航角上的漂移。
结果:算法输出一个既响应迅速、又长期稳定、无漂移的最优估计姿态信号。这个信号就是飞控系统进行控制的依据。
第二部分:模块控制技术要点与难点
这里的“模块”主要指飞行控制器(Flight Controller, FC),它是无人机的大脑。
技术要点
1.分层控制结构
外环(位置环):接收来自遥控器或自主导航系统的指令(如“向前飞10米”)。根据GPS/光流传感器等提供的位置信息,计算出需要达到的目标姿态(例如,需要前倾多少度才能产生向前的速度)。
内环(姿态环):核心控制环。接收外环给出的目标姿态,与IMU反馈的当前实际姿态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然后通过PID控制器计算出需要给电机施加的控制量,以消除姿态误差。
2.PID控制算法
P(比例):与当前误差成正比。P值越大,响应越快,但过大会产生振荡。
I(积分):累积历史误差,用于消除静态误差(如在有侧风时保持水平)。I值过大会导致系统响应迟钝和超调。
D(微分):反映误差变化趋势,具有“预见性”,能抑制振荡,增加系统稳定性。D值对噪声敏感。
要点:为无人机的滚转、俯仰、偏航三个通道分别整定一套合适的PID参数,是飞控调试的核心工作。
3.控制分配
要点:飞控计算出需要产生的总力矩后,需要将其合理分配给每个电机。对于常见的“X”型四旋翼:
油门:四个电机转速同时增加/减少,控制高度。
俯仰:前两个电机减速,后两个电机加速。
滚转:左侧两个电机减速,右侧两个电机加速。
偏航:利用对角电机的反扭矩差(顺时针电机加速,逆时针电机减速)。
技术难点
1.系统非线性与强耦合
难点:无人机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系统。改变一个电机的转速会同时影响俯仰、滚转、偏航和高度。各个控制通道之间并非独立。
挑战:简单的PID控制器在大的姿态角度或剧烈机动下性能会下降,需要更先进的控制算法(如串级PID、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来应对。
2.传感器噪声与可靠性
难点:IMU数据始终存在噪声和漂移。振动是IMU数据的主要污染源。
挑战:
硬件:需要机械减震(减震球)来隔离电机和机体的振动。
软件:滤波算法需要在“平滑噪声”和“保持响应速度”之间取得平衡。算法必须能识别并处理传感器的瞬时故障(如磁力计受干扰)。
3.参数整定(PID Tuning)
难点:PID参数严重依赖于无人机本身的物理特性(重量、重心、惯性矩、电机响应速度等)。没有一套“通用”参数。
挑战:参数整定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反复试飞和调整。参数不当会导致无人机抖动、反应迟钝或根本无法稳定飞行。
4.外部扰动抑制
难点:无人机在空中会受到风、气流等不可预测的外部扰动。
挑战:控制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鲁棒性,能够快速抵消这些扰动,保持姿态和位置的稳定。
5.计算资源与实时性
难点:姿态解算和控制算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千赫兹的频率)完成一次计算。
挑战:对飞控主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有较高要求,算法代码必须高效优化。
第三部分:姿态详情 - 从信号到飞行
1.感知:IMU传感器组(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实时采集原始数据。
2.解算:传感器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输出高精度的实时姿态数据(Roll, Pitch, Yaw)。
3.决策:
飞控将目标姿态(来自遥控器或导航系统)与实际姿态进行比较,得到误差。
PID控制器根据误差计算出为消除误差所需的控制力矩。
4.执行:控制分配算法将总控制力矩分解为对每个电机的转速指令。
5.动作:电调驱动电机达到指定转速,产生相应的升力和力矩,使无人机的实际姿态向目标姿态靠近。
6.反馈:新的实际姿态再次被IMU感知,开启下一个控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