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物理层设备 (答案见原书 P48)
第2章 物理层 (续)
2.3 物理层设备 (答案见原书 P48)
01. 下列关于物理层设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B )
题目原文
- 下列关于物理层设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中继器仅作用于信号的电气部分
B. 利用中继器来扩大网络传输距离的原理是将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
C. 集线器实质上相当于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
D. 物理层设备连接的几个网段仍是一个局域网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对中继器(Repeater) 工作原理的精确理解。
- 错误选项分析 (B. …原理是将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
- 这个说法是不精确的,因此是错误的。
- 如果只是简单地放大(Amplify) 信号,那么信号中的噪声也会被一同放大,导致信号质量进一步恶化。这是模拟信号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 中继器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它的工作原理是信号再生(Regeneration):
- 接收因衰减而失真的数字信号。
- 通过判决电路,重新识别出原始的
0
和1
比特序列。 - 根据识别出的比特序列,生成一个全新的、干净的、标准的数字信号再发送出去。
- 这个“再生”过程不仅恢复了信号强度,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传输过程中累积的噪声。
- 正确选项分析:
- A: 正确,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只关心电信号。
- C: 正确,集线器就是多端口的中继器。
- D: 正确,物理层设备只是在物理上扩展了网络范围,但连接的所有设备仍然在同一个冲突域和同一个广播域内,属于同一个局域网。
02. 为了使数字信号传输得更远,可采用的设备是 ( A )
题目原文
02. 为了使数字信号传输得更远,可采用的设备是 ( )
A. 中继器 B. 放大器 C. 网桥 D. 路由器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不同网络设备在扩展网络距离上的作用。
- 正确选项分析 (A. 中继器, Repeater):
- 数字信号在传输介质中会因衰减而失真,导致传输距离受限。
- 中继器的唯一功能就是对衰减的数字信号进行再生,从而延长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
- 错误选项分析:
- B. 放大器 (Amplifier): 用于放大模拟信号,会连同噪声一起放大。
- C. 网桥 (Bridge):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于连接不同的网段,可以隔离冲突域,但其主要目的不是信号再生。
- D. 路由器 (Router): 工作在网络层,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功能更复杂。
03. 以太网遵循 IEEE802.3 标准, 用粗缆组网时每段的长度不能大于 500m…段间相连利用的是 ( B )
题目原文
03. 以太网遵循 IEEE802.3 标准, 用粗缆组网时每段的长度不能大于 500m, 超过 500m 时就要分段, 段间相连利用的是 ( )
A. 网络适配器 B. 中继器 C. 调制解调器 D. 网关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早期以太网(10Base5)中扩展网络范围的设备。
- 正确选项分析 (B. 中继器, Repeater):
- 10Base5(粗缆以太网)标准规定,单段同轴电缆的最大长度为500米。
- 为了构建一个更大的局域网,就需要将多个500米的网段(Segment) 连接起来。
- 在物理层,用于连接和扩展这些网段的设备就是中继器。
- 错误选项分析:
- A. 网络适配器 (NIC): 是主机连接到网络的接口。
- C. 调制解调器 (Modem): 用于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
- D. 网关 (Gateway): 通常指工作在传输层或更高层次,用于连接异构网络的设备。
04. 由集线器连接多台设备构成的网络在物理上和逻辑上的结构分别是 ( D )
题目原文
04. 由集线器连接多台设备构成的网络在物理上和逻辑上的结构分别是 ( )
A. 总线形、环形 B. 网状、星形
C. 总线形、星形 D. 星形、总线形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使用集线器(Hub) 组网时的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
- 正确选项分析 (D. 星形、总线形):
- 物理拓扑 (Physical Topology): 指的是设备物理上的连接方式。
- 使用集线器组网时,所有的计算机都通过各自的网线连接到集线器的中央端口上,形成一个星形的物理结构。
- 逻辑拓扑 (Logical Topology): 指的是信号在网络中的流动方式。
-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它会将从任何一个端口收到的信号广播到所有其他端口。
- 这意味着,所有连接到集线器上的设备共享同一个冲突域,信号的流动方式与总线型网络完全一样。
- 物理拓扑 (Physical Topology): 指的是设备物理上的连接方式。
- 错误选项分析:
- A, B, C: 物理和逻辑拓扑的对应关系错误。
05. 用集线器连接的工作站集合 ( A )
题目原文
05. 用集线器连接的工作站集合 ( )
A. 同属一个冲突域,也同属一个广播域 B. 不同属一个冲突域,但同属一个广播域
C. 不同属一个冲突域,也不同属一个广播域 D. 同属一个冲突域,但不同属一个广播域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对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 和广播域(Broadcast Domain) 的理解,以及集线器在这方面的作用。
- 正确选项分析 (A. 同属一个冲突域,也同属一个广播域):
- 冲突域: 指的是网络中一个区域,如果该区域内的两台或多台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碰撞)。
- 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它只是简单地广播信号。连接在同一个集线器上的所有设备共享同一个物理介质(逻辑总线),因此它们同属于一个冲突域。
- 广播域: 指的是网络中一个区域,如果该区域内任何一台设备发送一个广播帧,该区域内的所有其他设备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帧。
- 集线器本身就是广播设备,它会将所有收到的帧(无论是单播、多播还是广播)都转发给所有端口。能够隔离广播域的设备是路由器(网络层)。
- 因此,连接在同一个集线器上的所有设备也同属于一个广播域。
- 冲突域: 指的是网络中一个区域,如果该区域内的两台或多台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碰撞)。
- 错误选项分析:
- B, C, D: 描述错误。
06. 中继器可以用来连接 ( C )
题目原文
06. 中继器可以用来连接 ( )
A. 不同类型的局域网 B. 不同速率的局域网
C. 不同介质的局域网 D. 不同协议的局域网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中继器的连接能力和限制。
- 正确选项分析 (C. 不同介质的局域网):
- 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它只关心比特流和电信号。
- 因此,中继器可以被设计为具有不同物理接口的设备,例如一个端口是同轴电缆接口,另一个端口是双绞线接口。
- 这种中继器就可以用来连接两种不同传输介质的网段,只要它们遵循的上层协议(如以太网的MAC层协议) 和数据速率是相同的。
- 错误选项分析:
- A. 不同类型的局域网(如以太网和令牌环网):它们的MAC层协议完全不同,中继器无法处理。
- B. 不同速率的局域网(如10Mb/s和100Mb/s):中继器没有缓冲和速率转换能力,无法连接不同速率的网段。
- D. 不同协议的局域网:同A,中继器不理解协议。
07. 若有 5 台计算机连接到一台 10Mb/s 的集线器上, 则每台计算机分得的平均带宽为 ( A )
(该题答案应为A)
题目原文
07. 若有 5 台计算机连接到一台 10Mb/s 的集线器上, 则每台计算机分得的平均带宽为 ( )
A. 2Mb/s B. 5Mb/s C. 10Mb/s D. 50Mb/s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集线器(Hub) 环境下的带宽共享模式。
- 正确选项分析 (A. 2Mb/s):
- 集线器连接的所有设备共享同一个冲突域和总带宽。
- 总带宽为 10Mb/s。
- 这 10Mb/s 的带宽是被连接的 5台 计算机共享的。
- 在理想的平均情况下,每台计算机分得的带宽 =
总带宽 / 计算机数量
- 平均带宽 =
10 Mb/s / 5 = 2 Mb/s
。
- 错误选项分析:
- B, C, D: 计算错误。
- 【对比】 如果这5台计算机连接到一台交换机(Switch) 上,那么每台计算机到交换机的端口都独享 10Mb/s 的带宽。
08. 当集线器的一个端口收到数据后, 将其 ( B )
题目原文
08. 当集线器的一个端口收到数据后, 将其 ( )
A. 从所有端口广播出去
B. 从除输入端口外的所有端口广播出去
C. 根据目的地址从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
D. 随机选择一个端口转发出去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集线器转发帧的精确行为。
- 正确选项分析 (B. 从除输入端口外的所有端口广播出去):
- 集线器是一个广播设备。
- 当它从一个端口(例如端口1)收到数据帧的电信号后,它会对信号进行再生,然后将这个信号转发到所有其他的端口(端口2, 3, 4…)。
- 它不会将信号再转发回信号来源的那个端口(端口1),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
- 错误选项分析:
- A: 不包括输入端口。
- C: 根据目的地址转发是交换机的工作。
- D: 不是随机的,是广播。
09. 下列关于中继器和集线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 )
题目原文
09. 下列关于中继器和集线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二者都工作在 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
B. 二者都可以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
C. 通过中继器或集线器互连的网段数量不受限制
D. 中继器通常只有 2 个端口,而集线器通常有 4 个或更多端口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使用物理层设备扩展网络时的限制。
- 错误选项分析 (C. …网段数量不受限制):
- 这是错误的。以太网标准(特别是早期的共享式以太网)对使用中继器/集线器扩展网络有严格的规定,最著名的就是 5-4-3规则:
- 在一个冲突域内,最多只能有 5 个网段。
- 这5个网段之间最多只能用 4 个中继器/集线器连接。
- 这5个网段中,最多只有 3 个网段可以连接计算机。
- 这个规则是为了保证冲突检测机制能够正常工作,确保信号在网络中的传播延迟不会过大。
- 这是错误的。以太网标准(特别是早期的共享式以太网)对使用中继器/集线器扩展网络有严格的规定,最著名的就是 5-4-3规则:
- 正确选项分析:
- A: 正确。
- B: 正确,“放大和整形”是对信号再生的通俗描述。
- D: 正确,描述了两者在端口数量上的典型区别。
2.3 物理层设备 知识体系与考法总结
这一小节内容非常具体,主要围绕物理层的两个核心设备——中继器(Repeater) 和 集线器(Hub)展开。重点在于理解它们简单但关键的工作原理、它们对网络拓扑和性能(特别是冲突域和带宽)的影响,以及使用它们扩展网络时的限制。
知识体系梳理
本部分的知识体系可以围绕“一个核心功能”和“两大核心设备”来构建。
一、 一个核心功能:信号再生
- 问题背景: 任何信号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时,都会因衰减、失真和噪声而变弱、变形。这限制了单段网线的最大长度。
- 解决方案:信号再生 (Regeneration)
- 区别于放大 (Amplification): 放大器会连同噪声一起放大,适用于模拟信号;而再生是针对数字信号的。
- 再生过程: 接收失真的数字信号 -> 判决电路重新识别出原始的
0
和1
比特 -> 生成一个全新的、标准的、干净的信号波形再发送出去。 - 核心作用: 消除噪声、恢复信号强度,从而扩展网络的物理距离。
二、 两大核心设备
-
中继器 (Repeater):
- 工作层次: 物理层 (L1)。
- 核心功能: 信号再生。
- 端口数量: 通常只有2个端口,用于连接两个网段。
- 连接能力:
- 可以连接物理介质不同(如粗缆 vs. 双绞线),但协议和速率必须相同的网段。
- 不能连接不同协议(如以太网 vs. 令牌环)或不同速率(10M vs. 100M)的网段。
- 对网络的影响:
- 它连接的多个网段在逻辑上仍然是一个更大的局域网。
- 不隔离冲突域,不隔离广播域。所有连接的网段共同构成一个冲突域和一个广播域。
- 使用限制: 受“5-4-3规则”等协议限制,不能无限串联。
-
集线器 (Hub):
- 本质: 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
- 工作层次: 物理层 (L1)。
- 核心功能: 信号再生并广播。
- 工作方式 (高频考点): 当从一个端口收到信号后,会将其再生并转发到除输入端口外的所有其他端口。
- 拓扑结构 (高频考点):
- 物理拓扑:星型(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中心的Hub)。
- 逻辑拓扑:总线型(因为信号是广播的,所有设备共享同一通信信道)。
- 对网络的影响 (高频考点):
- 带宽: 连接到Hub的所有设备共享Hub的总带宽。例如,一个10Mb/s的Hub连接5台设备,每台平均带宽为
10/5 = 2Mb/s
。 - 冲突域与广播域: 与中继器一样,不隔离冲突域,不隔离广播域。所有连接到Hub的设备都属于同一个冲突域和同一个广播域。
- 带宽: 连接到Hub的所有设备共享Hub的总带宽。例如,一个10Mb/s的Hub连接5台设备,每台平均带宽为
常见考法与例题梳理
-
设备工作原理与层次(高频基础题)
- 考法: 直接考察中继器/集线器的工作层次、核心功能(信号再生 vs. 放大)、工作方式(广播)。
- 例题01: 精确辨析了中继器是“信号再生”而非“放大”。
- 例题02: 明确了扩展数字信号距离的设备是中继器。
- 例题08: 考察了集线器转发的精确行为——“从除输入端口外的所有端口广播”。
-
集线器网络的特性(高频核心)
- 考法: 考察使用集线器组网时的物理/逻辑拓扑、带宽共享模式、冲突域和广播域的范围。
- 例题04: “物理星型,逻辑总线型”是必记的结论。
- 例题05: “同属一个冲突域,也同属一个广播域”是必记的结论。
- 例题07: 考察了集线器环境下带宽共享的计算。
-
设备连接能力的辨析
- 考法: 判断中继器/集线器能连接什么、不能连接什么。
- 例题06: 明确了物理层设备可以连接不同介质,但不能连接不同协议、不同速率的网段。
-
设备使用限制
- 考法: 考察扩展网络时,中继器/集线器的使用数量是否有限制。
- 例题09: “网段数量不受限制”是错误说法,引出了“5-4-3规则”等限制的存在。
刻意练习建议
-
制作“网络设备”层次对比表:
- 这是贯穿网络课程前几章的核心工具。创建一个表格,行是各种网络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
- 列包括:工作层次、PDU名称、使用的地址、核心功能、是否隔离冲突域、是否隔离广播域。
- 本节先完成“中继器/集线器”这一行,后续学习中不断填充。这张表能让你清晰地对比各种设备的异同。
-
画拓扑图分析:
- 画一个由集线器连接多个工作站的拓扑图。
- 练习提问自己:
- “这在物理上是什么形状?” (星型)
- “如果PC1向PC2发数据,PC3和PC4会收到吗?” (会,因为是广播,逻辑总线)
- “如果PC1和PC3同时发送数据,会发生什么?” (冲突,因为在同一冲突域)
- “如果总带宽是100M,PC1和PC2在通信,那么PC3和PC4还能通信吗?它们的可用带宽是多少?” (不能,带宽被共享,总共就100M)
- 然后,想象把集线器换成交换机,再回答一遍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
做“找不同”练习:
- 专门对比易混淆的概念:
- 信号再生 (数字) vs. 信号放大 (模拟)。
- 物理拓扑 (看得见的连线) vs. 逻辑拓扑 (看不见的数据流)。
- 冲突域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概念) vs. 广播域 (网络层概念)。
- 共享带宽 (Hub) vs. 独享带宽 (Switch)。
- 专门对比易混淆的概念:
通过以上系统性的梳理和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您将能够牢固掌握物理层设备的核心知识,并能清晰地辨析它们与更高层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根本区别,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