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的九种设计模式
要理解 Agent(智能体,可简单理解为 “能自主做事的智能程序 / 角色”)的九种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用 “生活场景类比”+“具体实例” 拆解 —— 每种模式本质是 Agent 在不同任务场景下,“如何自主决策、与环境 / 其他 Agent 互动” 的固定套路,核心是解决 “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协作” 的问题。
1. 反应式 Agent(Reactive Agent):“条件反射,只看眼前”
通俗理解:像只 “没记性的小狗”—— 看到食物就吃,看到危险就跑,不记过去发生的事,只根据 “当前看到的情况” 做反应,没有长期目标。核心逻辑:无内部记忆,仅通过 “感知→规则匹配→行动” 的即时循环工作,输入是 “当前环境状态”,输出是 “对应行动”。
实例:
- 家用烟雾报警器:只检测 “当前是否有烟雾(环境状态)”,一旦检测到(规则匹配:烟雾浓度>阈值),就立即响铃(行动),不记录 “昨天是否响过”“烟雾持续了多久”。
- 游戏里的基础小怪:只看 “当前是否有玩家进入攻击范围(环境状态)”,一旦进入(规则匹配:距离<5 米),就挥刀攻击(行动),不记得 “之前被玩家打了几次”。
2. 基于模型的 Agent(Model-Based Agent):“记笔记,懂复盘”
通俗理解:像 “会记路线的快递员”—— 不仅看眼前的路(当前环境),还会记 “之前走过的错路”“小区楼栋分布”(环境模型),遇到岔路时,会结合记忆判断 “哪条路更近”,而不是瞎闯。核心逻辑:比反应式多了 “内部模型”(记录环境的历史状态和变化规律),会通过 “感知→更新模型→预测环境→匹配规则→行动” 的流程,避免重复犯错。
实例:
- 扫地机器人:第一次清扫时,会记录 “家里哪里有家具(障碍物模型)”“哪个房间大(空间模型)”;下次清扫时,不会重复撞家具,也不会漏扫已记录的区域 —— 因为它用 “内部模型” 记住了环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