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的中职物联网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教学解决方案
一、引言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载体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新要求;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需“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着重提出要“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的瓶颈,通过岗位需求、竞赛标准、证书认证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
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内涵与特点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一种系统化教育模式,其本质在于通过四要素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相较于宏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模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施精准性。
1.1 “岗课赛证”的核心要素
“岗”指工作岗位,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和逻辑起点。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需充分调研职业岗位(群)的内在需求、能力标准和培养规范,确保将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课”指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和主要载体。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本导向,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将技能大赛的赛项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实践、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赛”指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和有效助推器。职业学校应将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技术标准、流程规范和评价体系全面融入日常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实现“赛教一体化”。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使教学更加贴近行业前沿,更加专业化、标准化,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外部验证和权威评价。学校需精准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行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找准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结合点,将证书考试所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考核与评价体系中,使考证与教学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助力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1.2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机制特点
本文构建的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核心特点:
1.精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
并非简单 “融入岗位要求”,而是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将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与职业素养拆解为具体教学模块,实现 “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 的点对点精准匹配,避免课程与岗位脱节。
2.以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
依托技能大赛项目的 “前瞻性与引领性”(如大赛常涵盖行业新技术、新趋势),通过分析竞赛内容研判行业发展方向,及时捕捉岗位所需的新技能、新规范,再据此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确保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同频。
3.深度融合职业技能考证
并非 “为考证而设课”,而是先筛选与专业高度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证书标准的结合点,将考证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环节,实现 “教学过程即备考过程、学习成果即考证基础” 的深度融合。
三、中职物联网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布线是中职物联网专业衔接 “网络部署”“设备安装” 岗位的核心课程,但其教学实施与 “岗课赛证” 育人要求、行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具体问题如下:
3.1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岗位任务脱节
综合布线虽为成熟课程,但传统教学长期依赖教材线性编排,形成 “以教材为中心” 的固化模式。现有教材多按 “设计→实施→验收” 的理论流程平铺直叙,未结合物联网行业 “项目化施工” 的岗位实际(如校园物联网布线、智能家居布线项目);且授课内容多聚焦单一环节操作(如模块端接、线缆测试),缺乏对 “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现场施工→故障排查→验收交付” 全流程的系统整合。这导致学生仅掌握零散技能,难以形成岗位所需的 “综合布线项目总体解决方案” 思维,毕业后无法快速适配物联网工程技术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
3.2 教学目标不完善,缺失思政与职业素养渗透
当前综合布线课程目标仅聚焦 “章节知识点掌握”(如布线标准、工具使用)与 “单一技能操作”(如机柜安装、跳线制作),未融入 “岗课赛证” 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课程思政目标。一方面,忽视物联网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培养,如工程规范意识(如布线安全标准)、责任意识(如项目质量把控)、协作意识(如跨岗位配合);另一方面,虽专任教师认可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 “思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反馈” 的完整体系,难以将 “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如拒绝偷工减料)、“行业榜样案例” 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环节,导致教学目标与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要求脱节。
3.3 教学模式陈旧,抑制学生主动性与协作能力
传统教学仍以 “教师讲授 + 示范操作” 为主,形成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跟随” 的固化模式:课堂上学生多依赖教师指令(如 “按步骤做模块端接”),遇到问题(如线缆通断故障)优先向教师求助,而非主动通过 “查阅规范手册”“小组讨论排查” 解决;且教学未结合技能大赛 “团队协作完成项目” 的特点(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物联网技术应用” 赛项中的布线模块),缺乏对 “独立思考→协作攻坚” 能力的训练。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岗位中 “多人协同完成布线项目” 的工作场景,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
3.4 教学评价主观片面,缺乏精准反馈与改进依据
现有评价虽提及 “过程 + 结果” 结合,但实际存在两大弊端:一是评价维度单一,过程评价主要依赖教师对 “课堂出勤率”“操作配合度” 的主观评分,未纳入 “岗课赛证” 相关的评价指标(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调试” 的考核标准、项目成果规范性),且未覆盖 “方案设计合理性”“故障排查效率” 等关键能力维度;二是反馈滞后不精准,整班教学中教师难以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短板(如部分学生对 “屏蔽布线抗干扰” 知识点理解不足),无法及时获取个性化学习数据,导致课后无法精准分析教学问题(如 “某知识点讲授深度不足”),也难以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影响教学质量迭代改进。
四、基于 “岗课赛证” 的中职物联网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探索
围绕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核心,结合中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目标设定两方面开展实践,实现 “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融入赛证”。
4.1 基于 “岗课赛证” 重构教学内容:以产教融合项目为载体
例如某个 “智慧乡村” 产教融合项目,该项目聚焦智慧乡村小区布线系统搭建,涵盖 “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施工调试→验收交付” 全流程,与综合布线课程的核心能力要求高度契合。通过项目调研发现,当前物联网布线领域人才需求已从 “单一安装型” 升级为 “设计 + 安装 + 调试全能型”,需精准对接 “网络规划岗”“网络施工岗” 的核心能力要求。
4.1.1 项目驱动的课程重构逻辑
以 “智慧乡村” 项目推进流程为主线,结合中职学生 “从具象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将综合布线课程重构为四个递进式项目模块,分别对应 “工作区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实现 “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 的精准对接:
每个子系统项目均涵盖 “设计(对标网络规划岗)→施工(对标网络施工岗)→测试(对标岗位验收标准)” 全环节,学生通过循环递进学习,逐步掌握岗位所需的全流程技能;
教学内容同步融入技能大赛要求(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物联网技术应用” 赛项中 “布线系统规范性”“故障排查效率” 等标准)与1+X 智慧社区集成与运维(初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点(如管槽敷设规范、跳线制作标准、线路测试方法),确保 “学完即能对标岗、赛、证”。
4.1.2 典型项目设计:以工作区子系统为例
作为综合布线的基础模块,工作区子系统项目按 “方案设计→项目施工→项目验收” 设计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
方案设计阶段:引导学生结合智慧乡村小区户型(甲方需求),制定符合行业标准的布线方案,同步训练 “网络规划岗” 的需求分析能力;
项目施工阶段:实操敷设管槽、制作跳线、模块端接等核心操作,严格遵循技能大赛的 “操作规范性” 要求,强化 “网络施工岗” 的实操技能;
项目验收阶段:采用 1+X 证书考核中的 “线路测试流程”(如使用测试仪检测通断)与 “物理验收标准”,完成项目质量评估。
课程后期,学生进入企业参与 “智慧乡村” 项目实战实习,进一步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4.2 基于任务引领确定教学目标:聚焦 “岗赛证” 三维融合
以 “工作区子系统 - 项目施工” 任务为核心载体,依据课程标准,融合 “岗位能力要求、技能大赛标准、1+X 证书考点”,确定 “知识、技能、素养” 三维教学目标,并明确教学重难点,实现 “目标与岗赛证需求同频”。
4.2.1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4.2.2 教学重难点与素养渗透
教学重点:模块端接规范(对接 1+X 证书实操考点)、线路测试方法(匹配技能大赛检测标准)、方案设计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贴合网络规划岗能力);
教学难点:复杂户型管槽敷设路径优化(解决岗位实际施工痛点)、跳线制作中的细节误差控制(满足大赛 “零失误” 要求)。
教学全过程贯穿操作 5S 标准(岗位现场管理要求)、生产安全意识(如用电安全、工具规范使用)、绿色环保意识(如材料节约、废料处理) ,通过案例警示(如违规操作导致的施工事故)、实操监督,培养学生对 “规范、安全、环保” 的敬畏之心与自觉意识。
4.3 基于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对标岗赛证设计课型与流程
结合综合布线 “设计 - 施工 - 验收” 的岗位全流程需求,将课程划分为两种特色课型,并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搭建 “课前 - 课中 - 课后” 闭环教学链,实现 “线上资源赋能、线下实操落地”,同步对接 “网络规划岗”“网络施工岗” 能力要求、技能大赛流程与 1+X 证书考点。
4.3.1 课型定位:精准匹配岗位任务
课型 1(设计课):对标 “网络规划岗” 核心能力,以智慧乡村项目 “户型布线方案设计” 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选取 1+X 证书 “方案评审真题” 与技能大赛 “优秀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掌握 “需求分析→图纸绘制→方案优化” 的岗位设计流程;
课型 2(理实一体课):对标 “网络施工岗” 实操要求,围绕 “管槽敷设、模块端接、线路测试” 核心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设计严格遵循技能大赛 “操作规范性”“效率要求” 与 1+X 证书 “实操考核评分标准”(如跳线制作误差≤0.5mm、测试通过率 100%)。
4.3.2 线上线下闭环教学流程
(1)课前:岗赛证导向的知识储备与分组
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获取岗位化工作页(如 “智慧乡村某户型布线设计任务书”,模拟企业项目文档),明确课堂流程;
平台推送 “岗赛证专属资源”:动画演示(如大赛 “模块端接标准动作”)、视频解析(如 1+X 证书 “线路测试步骤”)、行业规范(如 GB 50311 布线标准),助力学生预习核心知识点;
通过平台 “岗赛证测试模块”(含证书考点题库、岗位技能判断题),检测学生对 “设计原则”“操作步骤”“安全规范” 的掌握度;
教师结合测试结果与 “岗位协作需求”,指导学生自主分组(每组模拟企业 “项目小组”,设 “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 角色),提前适应岗位分工。
(2)课中:递进式实操训练,融入岗赛证要求
学生以 “智慧乡村布线任务” 为核心,通过三环节实现能力进阶:
知识充电环节:衔接课前预习,聚焦 “岗赛证核心难点”(如复杂户型管槽路径规划、1+X 证书 “屏蔽布线抗干扰” 原理),结合案例解析 “为什么这么做”,让学生既掌握操作技能,又理解行业标准,强化规范意识;
技巧领悟环节:模拟技能大赛 “团队协作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布线施工”,通过 “组内分工、组间互助”,训练岗位所需的协同能力(如 “施工员” 实操、“质检员” 同步检查),确保操作符合大赛 “流程完整性” 要求;
细节掌控环节:允许学生在 “试错 - 修正” 中成长(如跳线制作失败后分析误差原因),引导关注 “岗位安全规范”(如用电防护)、“大赛细节评分项”(如线缆标识清晰)、“证书实操要点”(如测试数据记录规范),升华 “工匠精神”。
(3)课后:岗位化巩固与能力延伸
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 “岗位工作流程”(如 “设计→施工→验收” 全环节要点),强化岗位思维;
学生通过平台查看 “个人实操数据报告”(如模块端接耗时、测试合格率),结合实操心得复盘不足,对标 1+X 证书 “实操达标线” 优化;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智能家居布线”“校园物联网设备布线”,运用课程知识分析 “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深化岗位应用认知;
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如技能大赛集训营、1+X 证书备考小组),提前对接赛证更高要求。
4.4 基于行业标准完善教学评价:构建岗赛证导向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以 “职业岗位需求” 为核心,融合技能大赛 “评分维度” 与 1+X 证书 “考核标准”,建立 “多主体、多维度、动态化” 评价体系,实现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对标岗赛证”。
4.4.1 评价体系设计:对标岗赛证细化维度
评价主体:采用 “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评价 + 企业导师评价”(企业导师来自 “智慧乡村” 合作企业,对标岗位实际要求);
评价维度:围绕 “知识、技能、素养” 三维目标,结合岗赛证要求细化为 6 大核心维度,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4.4.2 评价实施:动态监测与分层应用
1.数据支撑:依托教学平台实时采集 “学生学习数据”(如课前测试得分、课中实操耗时、测试合格率),动态监测各阶段学习状况,避免评价主观化;
2.分层应用:
1)班级层面:横向评价,对接岗赛需求
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分析班级整体短板(如 “多数学生模块端接误差超标”),结合岗位最新需求(如物联网布线新规范)、技能大赛新变化,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如增加 1+X 证书 “高精度端接” 专项训练),实现 “以评促教”;
2)学生个体层面:纵向评价,精准诊断成长
以 “岗赛证达标线” 为基准,记录学生从 “模仿案例→独立设计方案”“初次实操→符合证书标准”“小组协作→带队完成项目” 的成长轨迹,帮助学生明确 “与岗位要求的差距”“与大赛水平的不足”,实现 “精准提升”。
五、结语
“岗课赛证” 并非抽象的育人理念,而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培养行业适配型技术技能人才的 “实践抓手”—— 前文所述的中职物联网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实践,正是这一模式的具象落地。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内容与 “网络规划岗”“网络施工岗” 的实际需求(如智慧乡村项目布线全流程)、1+X 智慧社区集成与运维(初级)证书考核标准(如模块端接规范、线路测试流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求(如团队协作效率、操作规范性)深度绑定,既遵循中职学生 “从具象实操到系统能力” 的职业成长规律,也精准回应了行业对 “设计 + 施工 + 调试” 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这一模式下,教学不再依赖传统教材的线性编排,而是以校企共建的智慧乡村真实项目为载体,通过 “设计课 + 理实一体课” 的特色课型重构课程体系,用 “课前 - 课中 - 课后” 的线上线下闭环教学链强化实操能力,靠 “多主体、多维度” 的评价体系(含企业导师参与、赛证标准融入)检验学习成效。这种实践不仅解决了综合布线课程过往 “内容零散、评价主观、与岗位脱节” 的问题,更让学生在 “做项目、备赛证、对标岗” 的过程中,逐步具备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素养,真正实现 “学即所用、用即达标”。
未来,“岗课赛证” 模式仍需随行业技术迭代(如物联网布线新规范)、赛证标准更新持续优化,但其 “对接岗位需求、融入赛证要求、聚焦学生成长” 的核心思路,将持续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助力培养更多能扎根行业、服务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