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概念性名词浅谈(第五十一讲)
大家好,今天接着介绍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性名词系列。
(1)氮化
氮化是通过将氮原子渗入金属材料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主要分为硬氮化(渗氮)和软氮化(氮碳共渗)两大类。硬氮化在480-540℃的氨气环境下处理15-70小时,形成0.2-0.8mm的高硬度氮化层,适用于高载荷工件;软氮化采用560-570℃的氮碳共渗工艺,2-3小时即可形成0.01-0.02mm的薄层,适用于轻载零件。该工艺可使工件获得HV950-1200的表面硬度,提升耐磨性、耐疲劳性及抗腐蚀能力,广泛应用于模具、齿轮、曲轴等机械部件。
硬氮化(渗氮)在含氨气的炉气中,通过480-540℃的热处理持续15-70小时,使氮元素深度渗入工件表面形成均匀扩散层,硬化层厚度可达0.2-0.8mm。该工艺特别适用于38CrMoAlA等高合金钢制造的重型机械部件。
- 2.
软氮化(氮碳共渗)采用560-570℃的氮碳混合气体环境,处理时间缩短至2-3小时,可在铸铁及低合金钢表面形成0.01-0.02mm的化合物层,兼具耐磨性与抗咬合性能 。
- 3.
离子氮化通过辉光放电在350℃以上进行渗氮,可在不锈钢等难处理材料表面获得均匀氮化层,处理时间比气体渗氮缩短50%。
预处理阶段:工件需经喷砂或磷酸皮膜处理确保表面洁净度
升温控制:采用两段式加热,300℃以下每小时升温不超过80℃,避免工件变形
渗氮参数:
氨分解率控制在18-35%范围(硬氮化)或50-70%范围(软氮化)
气体流量按炉膛容积每立方米6-10升/分钟调节
(2)激光复合焊接系统
激光复合焊接系统是以光纤激光器为核心,融合电弧焊(如MIG)与激光焊技术优势的工业级焊接装备。其核心组件包含模块化龙门机器人、复合焊激光头及离线编程控制系统,可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工艺,对15mm厚度钢板无坡口焊接时速度可达1m/min。该系统通过蓝光预热与红外激光复合技术(如波长450nm与1000nm组合),显著提升铜、铝等高反材料焊接效率,实验数据显示总能量利用率提升165.22%。截至2021年,典型设备工作行程已达800*500mm,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
激光复合焊接系统通过同步输出激光束与电弧热源,克服单一热源技术局限。采用蓝光(450nm)预热可使铜材料表面温度升至800℃,将其对红外激光(1000nm)吸收率从5%提升至60%,实现深熔焊与热导焊协同效应。
连续光纤激光器提供8-16kW功率输出,通过气帘防护装置保持光学器件洁净。焊接过程中激光焦点与电弧间距控制在3-5mm,形成稳定熔池。
2016年工业测试显示,该系统在焊接15mm厚钢板时实现以下突破:
焊缝间隙容忍度0-1mm,较传统激光焊提升400%
热影响区宽度减少67%,无需背面清根处理
焊丝填充量降低45%,结构减重效果显著
2023年铜材焊接实验证明,蓝光-红外复合方案使总能量效率提升165.22%,红外激光能量波动标准差从0.215%降至0.014%。
针对铜材料焊接难题,2023年技术方案实现以下创新:
- 1.
采用2000W蓝光激光预热铜材表面至800℃
- 2.
同轴输出3000W红外激光进行深熔焊接
- 3.
数值模拟显示熔池对流稳定性提升82% 典型应用案例包括2.5×3.0×50mm铜线焊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45倍。
本篇文章要介绍的就是这么多,我们下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