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个性化认知型人形机器人端到端的架构设计
目录
- 一种个性化认知型人形机器人端到端的架构设计
- 1. 引言
- 2. 家庭场景示例
- 场景1:机器人自主感知宝宝打翻垃圾
- 场景2:主人呼叫机器人清理垃圾
- 3. 系统整体架构(五层设计)
- 3.1.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3.2. 感知与理解层(Perception & Understanding Layer)
- 3.3. 决策与规划层(Decision & Planning Layer)
- 3.3.1. 显性思考与语音反馈
- 3.4. 协作与控制层(Coordination & Control Layer)
- 3.5. 硬件模块层(Hardware Module Layer)
- 4. 架构层级责任矩阵
- 5. 总结
- 5. 1. 核心优势
- 5. 3. 长远方向
一种个性化认知型人形机器人端到端的架构设计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在逐步走出实验室,未来必定进入家庭生活和日常服务场景。然而,家庭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机器人的智能化、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器人不仅需要完成清洁、搬运等基础任务,还需理解用户意图、感知环境变化,并能灵活协调不同硬件模块,实现可靠且安全的自主操作。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 Meta-Transformer 架构(Meta-Encoder + Meta-Decoder) 的端到端认知型人形机器人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五层模块化设计,覆盖从用户任务输入、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到动作执行的完整流程。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信息融合、动作规划及硬件协作,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思考、透明交互和模块化扩展,同时兼顾不同厂商硬件的集成能力。
该设计不仅明确了厂家、模块供应商和用户在系统中的职责边界,也提供了一套可扩展
、可替换
、可定制
的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参考架构,为智能家居和服务机器人发展提供实践指南。
2. 家庭场景示例
场景1:机器人自主感知宝宝打翻垃圾
情境:宝宝在客厅玩耍时不慎打翻垃圾桶,主人未及时注意。
业务流程:
- 发现问题:机器人通过视觉、触觉等传感器检测到宝宝附近有垃圾散落。
- 请求确认:语音告知主人:“主人,宝宝旁边有垃圾,我可以去清理吗?”
- 等待反馈:主人确认或机器人超时自动执行。
- 获取工具:移动至扫帚位置,右手抓取扫帚,左手辅助支撑。
- 规划动作:将动作与环境信息转化为内部向量(embedding),生成动作计划。
- 执行清理:移动到垃圾位置,弯腰操作扫帚,将垃圾收拢放入垃圾桶。
- 反馈完成:语音告知主人:“宝宝附近的垃圾已清理完毕。”
场景2:主人呼叫机器人清理垃圾
情境:主人看到宝宝打翻垃圾后直接呼叫机器人:“小乐阿姨,请打扫一下卫生”。
业务流程:
- 接收指令:机器人确认任务:“您希望我清理宝宝附近的垃圾,对吗?”
- 等待确认:主人确认执行。
- 环境确认:快速扫描宝宝附近环境,确定垃圾位置。
- 获取工具:前往扫帚位置,右手抓取工具,左手辅助支撑。
- 规划动作:将任务与环境信息转化为内部向量,生成动作计划。
- 执行清理:弯腰操作扫帚,收拾垃圾。
- 反馈完成:语音告知主人:“宝宝附近的垃圾已清理完毕。”
3. 系统整体架构(五层设计)
3.1.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对象:用户
- 功能:提供任务入口,通过语音或触控下达任务,并可以配置机器人角色与服务范围,例如“家庭保姆型机器人,负责做饭和打扫”。
- 输入:系统配置、用户任务(文本/语音)
- 输出:系统配置 token、用户任务 token
业务示例:
- 系统配置:角色:家庭保姆,姓名:小乐阿姨,服务范围:打扫卫生、做饭
- 用户任务:语音或触控输入“小乐阿姨,请清理宝宝附近的垃圾”
3.2. 感知与理解层(Perception & Understanding Layer)
- 对象:Meta-Encoder(Meta-Transformer)
- 功能:通过多模态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并生成环境 embedding,可主动发现问题,例如“宝宝旁边有垃圾”。
- 输入:视觉 token、听觉 token、触觉传感器 token等
- 输出:环境 embedding
业务示例:摄像头发现宝宝附近有垃圾
3.3. 决策与规划层(Decision & Planning Layer)
- 对象:Meta-Decoder(Meta-Transformer)
- 功能:结合用户需求与环境信息生成任务计划,可语音告知主人当前思路与进度。
- 输入:系统配置 token、用户任务 token、环境 embedding、历史
动作计划 embedding
- 输出:
动作计划 embedding
、思考 token、语音 token、空
业务示例(场景1)
时序 | 思考 token | 语音 token | 动作计划 | 输出 embedding |
---|---|---|---|---|
1 | 小主人打翻垃圾桶,我检测到垃圾散落 | 主人,宝宝旁边有垃圾,我可以去清理吗? | 等待主人确认或超时执行 | Embedding 向量 |
2 | 收到确认,准备拿扫帚 | - | 右手抓扫帚,左手辅助支撑 | Embedding 向量 |
3 | 移动到垃圾桶位置 | - | 双腿移动 + 躯干前倾/旋转 | Embedding 向量 |
4 | 清理垃圾 | - | 扫地动作(右手扫动,左手支撑,躯干配合) | Embedding 向量 |
5 | 完成清理,返回待命 | 宝宝附近的垃圾已清理完毕 | 返回待命位置 | Embedding 向量 |
3.3.1. 显性思考与语音反馈
- 功能:将机器人内部思考和任务进度以文字或语音反馈用户,提高交互透明度。
- 输入:Meta-Decoder 输出的思考 token / 语音 token
- 输出:屏幕显示文本、语音播报
业务示例:
- 屏幕显示:“宝宝附近的垃圾已清理完毕”
- 语音播报:“宝宝附近的垃圾已经打扫完毕。”
3.4. 协作与控制层(Coordination & Control Layer)
- 对象:模块协调器 + 驱动适配器
- 功能:将动作计划合理分配给各模块,确保多模块协作完成复杂动作。
- 输入:
动作计划 embedding
+ 各模块当前状态 token(如:左手当前状态 token、右手当前状态 token、 ……) - 输出:各模块执行的实际动作 embedding(动作意图 + 高层参数,如幅度、力度、速度)
业务示例
模块 | 当前状态 | 实际动作 | 高层参数 | 输出 embedding |
---|---|---|---|---|
左手 | 空闲 | 辅助抓扫帚/支撑 | 力度 10N | Embedding 向量 |
右手 | 空闲 | 抓扫帚 | 闭合角度 15°、伸出 10cm | Embedding 向量 |
左脚 | 支撑稳定 | 移动+支撑 | 步幅 0.2m | Embedding 向量 |
右脚 | 支撑稳定 | 移动+支撑 | 步幅 0.2m | Embedding 向量 |
躯干 | 直立 | 弯腰/前倾 | 前倾 15° | Embedding 向量 |
3.5. 硬件模块层(Hardware Module Layer)
- 对象:机器人硬件模块
- 功能:将协作与控制层下达的动作转化为硬件控制信号,驱动电机、关节和传感器执行操作。
- 输入:实际动作 embedding(动作意图 + 高层参数,如幅度、力度、速度)
- 输出:实际动作执行、传感器数据反馈
业务示例:
- 左手臂旋转到指定角度并施加合适力度
- 躯干前倾/旋转
- 双腿步进控制保持平衡
4. 架构层级责任矩阵
层级 / 模块 | 核心厂家 | 模块供应商 | 用户 | 说明 |
---|---|---|---|---|
应用层:用户任务输入 / 系统配置 | 可选 | 可选 | ✔ | 用户配置机器人角色、任务输入 |
感知层:Meta-Encoder | ✔ | 可选 | - | 核心智能由厂家提供,供应商可定制传感器或模型 |
决策层:Meta-Decoder | ✔ | 可选 | - | 厂家提供核心智能,供应商可提供优化策略 |
协作与控制层:模块协调器 | ✔ | 可选 | - | 确保动作分配合理,多模块协作 |
协作与控制层:驱动接口标准 | ✔ | ✔ | - | 供应商可实现接口适配不同硬件 |
硬件模块 | 可选 | ✔ | - | 机器人关节、电机、传感器等 |
驱动实现 | 可选 | ✔ | - | 将动作转换为实际硬件控制信号 |
显性思考/语音反馈 | 可选 | ✔ | ✔ 可定制 | 用户可定制显示/语音风格,供应商提供实现 |
5. 总结
5. 1. 核心优势
- 用户定制化:支持角色设定、任务偏好和交互风格定制,满足家庭个性化需求。
- 透明交互设计:机器人显性思考与语音反馈需兼顾可理解性和自然性。
- 智能全流程:覆盖感知、理解、决策与动作执行,机器人能够自主解析任务、感知环境、规划动作,并透明反馈执行过程。
- 模块化与可扩展:系统各层可独立扩展或替换,支持不同厂商硬件与软件模块,便于升级与定制。
5. 3. 长远方向
- 模块商店化:构建“机器人模块商店”,用户可像安装应用一样添加新功能模块
- 多厂商协同:支持不同供应商硬件和软件同时运行,提高系统灵活性
- 智能核心升级:可升级 Meta-Transformer 核心,实现更高级的任务理解与规划
- 人机交互优化:进一步提升显性思考与语音交互的自然性和透明度
重要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分享、引用或改编,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