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设计模式(C++)详解——解释器模式(1)

<摘要>
本文将以“讲故事”的方式,带大家轻松解锁解释器模式——这个专门解决“特定领域语言解释”问题的设计模式。我们会从程序员小明遇到的“硬编码困境”切入,追溯解释器模式的起源与发展,拆解“文法”“终结符”等核心概念(配UML类图辅助理解);深入剖析其设计思路,比如为何要把文法规则变成“对象积木”;再通过3个真实案例(算术表达式计算器、简化版正则匹配、SQL字段解析)手把手演示实现流程;最后附上带完整注释的C++代码、编译用的Makefile和执行流程图,让大家不仅“听懂”,还能“动手做”。全文避开术语堆砌,力求让新手也能轻松跟上,理解解释器模式如何在正则表达式、SQL解析等场景中发挥作用,以及C++中递归下降解析技术的实际应用。
</摘要>


<解析>

解释器模式:让“自定义语言”乖乖听话的智慧

1. 故事开场:从一个“改不动的公式”说起

小明是一家游戏公司的程序员,最近遇到个头疼事:老板要他做游戏角色的“技能伤害计算”模块。比如战士的“劈砍”技能伤害是“(力量×2 + 武器伤害)× 暴击系数”,法师的“火球术”是“(智力×3 + 法术强度)÷ 2”。

一开始小明觉得简单,直接写if-else:

// 早期硬编码实现
int calculateDamage(string skill, int strength, int intellect, int weaponDmg, int magicDmg, float crit) {if (skill == "劈砍") {return (strength * 2 + weaponDmg) * crit;} else if (skill == "火球术") {return (intellect * 3 + magicDmg) / 2 * crit;}// 后续加技能还要继续加if-else...return 0;
}

可没过多久,老板又加了“中毒持续伤害”(“(魔法强度×0.5)× 持续回合数”)、“吸血效果”(“伤害值×0.1”),甚至允许策划在配置文件里写自定义公式,比如“(力量+敏捷)× 1.2 - 怪物防御”。

小明看着满屏的if-else欲哭无泪:“再这么加下去,代码就成‘意大利面’了!改一个公式要翻半天,还容易改漏!”

这时候,资深程序员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需要‘解释器模式’——让程序像‘翻译官’一样,读懂策划写的‘公式语言’,而不是你每次都帮它‘死记硬背’。”

这就是解释器模式的诞生背景:当我们需要处理特定领域的“小语言”(比如游戏公式、配置规则、正则表达式)时,硬编码无法应对规则的灵活变化,而解释器模式能把“语言的语法规则”变成可扩展的对象结构,让程序自动“翻译”并执行这些规则。

2. 追根溯源:解释器模式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解释器模式,我们得先聊聊它的“成长史”,看看它是怎么一步步成为程序员手中的“翻译工具”的。

2.1 起源:从“编译器”到“设计模式”

早在计算机刚出现时,程序员就需要让机器“读懂人类的代码”——比如把C语言翻译成机器码,这就需要“编译器”。编译器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解析源代码的语法规则”,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解释器”的思想:先定义C语言的文法(比如“变量声明=类型+变量名”),再写程序按照文法规则解析代码。

后来,随着“领域特定语言(DSL)”的普及(比如SQL用于数据库、正则用于字符串匹配),程序员发现:很多场景不需要完整的编译器,只需要一个“轻量级解释器”来处理简单规则。1994年,GOF(四人组)在《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中,将这种“解析特定文法”的思想总结为解释器模式,正式纳入23种设计模式之一。

2.2 现状:“小众但关键”的存在

现在的解释器模式,不像单例、工厂模式那样“随处可见”,但在特定领域却无可替代:

  • 正则表达式引擎:比如C++的std::regex,其底层就用了解释器模式解析正则语法(如“\d代表数字”“*代表重复”);
  • SQL解析器:数据库通过解释器解析SELECT * FROM user这类语句,理解要“查哪个表、哪些字段”;
  • 配置文件解析:比如Nginx的配置文件、游戏的技能配置,很多会用简单的解释器处理自定义规则;
  • 公式计算工具:比如Excel的公式、计算器的表达式解析。

它就像“专业翻译官”——虽然不会所有语言,但在自己擅长的“小语种”领域,比谁都专业。

3. 拆解开箱:解释器模式的核心概念

聊完背景,咱们来给解释器模式的“核心零件”拍个照,用表格整理一下,避免被术语绕晕:

术语名称通俗解释举例(以“1+2-3”算术表达式为例)
领域语言(DSL)为特定场景设计的“迷你语言”,有自己的语法规则算术表达式语言(支持数字、加减)
文法(Grammar)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规定了句子的构成方式规则1:表达式=数字 或 表达式+数字 或 表达式-数字;规则2:数字=0-9的整数
句子(Sentence)符合文法规则的“具体内容”,是解释器的处理对象“1+2-3”“5-1”
终结符(Terminal)文法中“不能再拆分”的最小单位,是句子的“基本组成元素”数字(1、2、3)
非终结符(Nonterminal)文法中“需要拆分”的组合单位,由终结符或其他非终结符组成表达式(“1+2”“2-3”)
解释器(Interpreter)按照文法规则“翻译”句子的程序,负责将句子转化为可执行的逻辑能计算“1+2-3”结果的代码
上下文(Context)存储解释过程中需要的“辅助信息”(比如变量值、临时结果),给解释器提供支持存储“1=1”“2=2”这些数字的映射关系

3.1 一张UML图:看清解释器模式的“骨架”

光看文字不够直观,咱们用Mermaid画一张UML类图,看看解释器模式的各个“零件”是怎么组装的:

使用
使用
依赖(解释时需要上下文)
Context
-data: Map<string, int> // 存储上下文信息(比如变量值)
+getVariable(name: string)
+setVariable(name: string, value: int)
«Abstract»
AbstractExpression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TerminalExpression
-variableName: string // 终结符对应的变量名(比如“1”“x”)
+TerminalExpression(name: string)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NonterminalExpression
-left: AbstractExpression // 左子表达式
-right: AbstractExpression // 右子表达式
+NonterminalExpression(left: AbstractExpression, right: AbstractExpression)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NonterminalExpression»
AddExpression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NonterminalExpression»
SubtractExpression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Client
+buildExpressionTree()
+run(context: Context)

这张图里有5个核心角色,咱们用“搭建积木”来理解:

  1. 上下文(Context):像“积木盒”,装着解释过程中需要的“小零件”(比如变量值);
  2. 抽象表达式(AbstractExpression):像“积木的通用模板”,规定了所有积木都必须有“能被解释”的能力(interpret方法);
  3. 终结符表达式(TerminalExpression):像“最小的积木块”(比如乐高的小方块),不能再拆分,比如“数字1”,解释时直接从上下文拿它的值;
  4. 非终结符表达式(NonterminalExpression):像“组合积木”(比如用小方块拼出的汽车),由多个小积木(终结符或其他组合积木)组成,比如“1+2”,解释时要先算左半部分,再算右半部分,最后组合结果;
  5. 客户端(Client):像“积木设计师”,负责按照“文法规则”把积木拼成“完整模型”(比如把“1”“+”“2”“-”“3”拼成“(1+2)-3”的表达式树),然后触发解释。

4. 设计师的小心思: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咱们回到小明的问题:为什么不继续用if-else,非要用解释器模式?这背后藏着设计师的“三大目标”。

4.1 目标1:让“规则”可扩展,不用改代码

小明之前的if-else,每加一个技能公式就要改代码;用了解释器模式后,策划直接在配置文件里写公式(比如“(力量+敏捷)×1.2”),程序通过解释器自动解析——不用改一行代码!

这是因为解释器模式把“文法规则”变成了“对象”:要加新规则(比如乘除法),只需要新增一个“非终结符表达式类”(比如MultiplyExpression),不用动 existing 代码,完美符合“开闭原则”。

4.2 目标2:让“规则”更清晰,方便维护

如果用硬编码写“(力量×2 + 武器伤害)× 暴击系数”,代码里是一堆运算符和变量的组合;用解释器模式后,规则变成了“表达式树”:

  • 根节点:×(暴击系数)
  • 左子节点:+(力量×2,武器伤害)
  • 右子节点:暴击系数(终结符)

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对象,职责明确:加法只负责加,乘法只负责乘,出了问题能快速定位,比一堆混乱的代码好维护多了。

4.3 目标3:让“规则”可复用,避免重复造轮子

比如游戏里有10个技能都用到“力量×2”,硬编码会写10次;用解释器模式,“力量×2”是一个独立的“非终结符表达式”,10个技能直接复用这个对象就行,不用重复写逻辑。

4.4 权衡:解释器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没有完美的设计模式,解释器模式也有自己的“软肋”,咱们用表格客观对比:

维度优点缺点
扩展性新增文法规则只需加新类,符合“开闭原则”文法复杂时,类的数量会爆炸(比如支持加减乘除乘方,要5个非终结符类)
可读性文法规则与对象结构一一对应,逻辑清晰,便于理解和维护表达式树嵌套深时,调试难度大(比如“1+2*(3-4/5)”的嵌套结构)
效率适合简单文法,解释速度快复杂文法(比如SQL的完整语法)解释效率低,不如用专业解析工具(如Bison)
适用场景处理简单的领域特定语言(DSL),规则明确且不复杂不适合通用编程语言(如C++、Java)的解析,太复杂

简单说:解释器模式是“小而美”的专家,不适合“大而全”的场景。

5. 实战演练:3个案例带你玩转解释器模式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用3个真实案例,从简单到复杂,手把手教大家用解释器模式解决问题。

案例1:小明的算术计算器——入门级实践

场景描述

小明需要一个“支持整数加减的计算器”,能解析“1+2-3”“5-1+4”这类表达式,不用硬编码每个可能的组合。

步骤1:定义“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首先得明确规则(文法),不然解释器不知道怎么“翻译”:

  • 表达式(Expression)→ 数字(Number) | 表达式 + 数字 | 表达式 - 数字
  • 数字(Number)→ 0-9的整数(比如1、2、3)
步骤2:设计C++代码结构

按照UML类图,我们需要这些类:

  1. Context:存储数字(比如“1=1”“2=2”);
  2. AbstractExpression:抽象表达式类,定义interpret方法;
  3. NumberExpression:终结符表达式,对应“数字”;
  4. AddExpression:非终结符表达式,对应“+”;
  5. SubtractExpression:非终结符表达式,对应“-”;
  6. 客户端:构建表达式树,触发解释。
步骤3:完整代码实现(带详细注释)
// 头文件:interpreter.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ap>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1. 上下文类:存储解释过程中需要的变量(数字映射)
class Context {
private:// 存储“变量名→值”的映射(比如“1”→1,“x”→5)map<string, int> variableMap;public:/*** @brief 设置变量值* @param varName 变量名(比如“1”“x”)* @param value 变量值(比如1、5)*/void setVariable(const string& varName, int value) {variableMap[varName] = value;}/*** @brief 获取变量值* @param varName 变量名* @return 变量值(若不存在,返回0)*/int getVariable(const string& varName) {return variableMap.count(varName) ? variableMap[varName] : 0;}
};// 2. 抽象表达式类:所有表达式的“模板”
class AbstractExpression {
public:// 纯虚函数:解释方法,子类必须实现virtual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0;// 虚析构函数:确保子类对象能正确释放virtual ~AbstractExpression() {}
};// 3. 终结符表达式:处理“数字”(不能再拆分)
class NumberExpression : public AbstractExpression {
private:string numberStr;  // 存储数字的字符串形式(比如“1”“2”)public:/*** @brief 构造函数:传入数字字符串* @param str 数字的字符串形式(比如“1”)*/NumberExpression(const string& str) : numberStr(str) {}/*** @brief 解释方法:从上下文获取数字的值* @param context 上下文对象(存储数字映射)* @return 数字的实际值(比如“1”返回1)*/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override {// 这里简化处理:直接把字符串转成整数(实际场景可能需要从上下文拿变量值,比如“x”对应5)return stoi(numberStr);// 若支持变量,可改为:return context.getVariable(numberStr);}
};// 4. 非终结符表达式:处理“加法”(需要拆分左右表达式)
class AddExpression : public AbstractExpression {
private:AbstractExpression* leftExpr;  // 左子表达式(比如“1”)AbstractExpression* rightExpr; // 右子表达式(比如“2”)public:/*** @brief 构造函数:组合左右两个表达式* @param left 左子表达式* @param right 右子表达式*/AddExpression(AbstractExpression* left, AbstractExpression* right) : leftExpr(left), rightExpr(right) {}/*** @brief 解释方法:计算左表达式 + 右表达式的结果* @param context 上下文对象* @return 左结果 + 右结果*/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override {// 递归解释左子表达式和右子表达式,然后相加return leftExpr->interpret(context) + rightExpr->interpret(context);}/*** @brief 析构函数:释放左右子表达式的内存*/~AddExpression() override {delete leftExpr;delete rightExpr;}
};// 5. 非终结符表达式:处理“减法”(需要拆分左右表达式)
class SubtractExpression : public AbstractExpression {
private:AbstractExpression* leftExpr;  // 左子表达式(比如“3”)AbstractExpression* rightExpr; // 右子表达式(比如“1”)public:/*** @brief 构造函数:组合左右两个表达式* @param left 左子表达式* @param right 右子表达式*/SubtractExpression(AbstractExpression* left, AbstractExpression* right) : leftExpr(left), rightExpr(right) {}/*** @brief 解释方法:计算左表达式 - 右表达式的结果* @param context 上下文对象* @return 左结果 - 右结果*/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override {// 递归解释左子表达式和右子表达式,然后相减return leftExpr->interpret(context) - rightExpr->interpret(context);}/*** @brief 析构函数:释放左右子表达式的内存*/~SubtractExpression() override {delete leftExpr;delete rightExpr;}
};// 6. 客户端:构建表达式树并执行解释
class CalculatorClient {
public:/*** @brief 构建表达式树(以“1+2-3”为例)* @return 表达式树的根节点(这里是SubtractExpression)*/AbstractExpression* buildExpressionTree() {// 构建“1+2-3”的表达式树:根节点是(1+2)-3,左子树是1+2,右子树是3AbstractExpression* num1 = new NumberExpression("1");AbstractExpression* num2 = new NumberExpression("2");AbstractExpression* add = new AddExpression(num1, num2); // 左子树:1+2AbstractExpression* num3 = new NumberExpression("3");AbstractExpression* subtract = new SubtractExpression(add, num3); // 根节点:(1+2)-3return subtract;}/*** @brief 执行计算* @param expr 表达式树的根节点* @param context 上下文对象* @return 计算结果*/int calculate(AbstractExpression* expr, Context& context) {if (expr == nullptr) return 0;return expr->interpret(context);}
};
步骤4:主函数与测试
// 源文件:main.cpp
#include "interpreter.h"int main() {// 1. 创建客户端CalculatorClient client;// 2. 构建表达式树(“1+2-3”)AbstractExpression* exprTree = client.buildExpressionTree();// 3. 创建上下文(这里简化,不需要额外变量)Context context;// 4. 执行计算int result = client.calculate(exprTree, context);// 5. 输出结果cout << "1+2-3的计算结果:" << result << endl; // 预期输出0// 释放内存delete exprTree;return 0;
}
步骤5:编译与运行(附Makefile)

创建Makefile文件,方便编译:

# Makefile for Interpreter Pattern Demo
CC = g++
CFLAGS = -std=c++11 -Wall  # 支持C++11,开启警告
TARGET = calculator  # 可执行文件名称
OBJS = main.o  # 目标文件# 编译规则:生成可执行文件
$(TARGET): $(OBJS)$(CC) $(CFLAGS) -o $(TARGET) $(OBJS)# 编译规则:生成main.o
main.o: main.cpp interpreter.h$(CC) $(CFLAGS) -c main.cpp# 清理规则:删除可执行文件和目标文件
clean:rm -f $(TARGET) $(OBJS)

编译与运行步骤:

  1. 在终端进入代码目录,执行make:生成calculator可执行文件;
  2. 执行./calculator,输出结果:1+2-3的计算结果:0
  3. 想重新编译时,先执行make clean清理旧文件,再执行make
步骤6:执行流程可视化(Mermaid流程图)

咱们用流程图看看“1+2-3”是怎么被解释的:

flowchart TDA[客户端:构建表达式树] --> B[根节点:SubtractExpression(左:Add,右:3)]B --> C[解释根节点:需要先算左子树和右子树]C --> D[解释左子树:AddExpression(左:1,右:2)]D --> E[解释左子节点1:NumberExpression→返回1]D --> F[解释右子节点2:NumberExpression→返回2]D --> G[Add:1+2=3]C --> H[解释右子树:NumberExpression→返回3]B --> I[Subtract:3-3=0]I --> J[输出结果0]

案例2:小红的日志匹配工具——正则的简化版

场景描述

小红是运维工程师,需要一个工具:从日志里筛选出“包含数字串”的行(比如“2024-05-20 14:30: 登录成功,用户ID:12345”)。她不想用复杂的正则库,想自己实现一个简化版“数字匹配解释器”。

步骤1:定义“数字匹配语言”的文法

规则很简单:

  • 匹配表达式(MatchExpr)→ 数字(Digit) | 数字+匹配表达式(数字串,比如“123”是1+2+3)
  • 数字(Digit)→ 0-9的任意一个字符
步骤2:核心代码实现(关键部分)
// 抽象表达式:判断是否匹配
class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
public:virtual bool interpret(const string& input) = 0; // 输入是待匹配的字符串virtual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
};// 终结符表达式:匹配单个数字
class DigitExpression : public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
public:bool interpret(const string& input) override {// 判断输入是否是单个数字if (input.size() != 1) return false;return input[0] >= '0' && input[0] <= '9';}
};// 非终结符表达式:匹配数字串(数字+后续匹配)
class DigitStringExpression : public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
private:AbstractMatchExpression* firstDigit;  // 第一个数字AbstractMatchExpression* restExpr;    // 后续匹配表达式(可能是数字或数字串)public:DigitStringExpression(AbstractMatchExpression* first,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rest): firstDigit(first), restExpr(rest) {}bool interpret(const string& input) override {// 情况1:输入只有一个字符,只需匹配第一个数字if (input.size() == 1) {return firstDigit->interpret(input);}// 情况2:输入多个字符,先匹配第一个字符,再递归匹配剩余字符string firstChar = input.substr(0, 1);string restChars = input.substr(1);return firstDigit->interpret(firstChar) && restExpr->interpret(restChars);}~DigitStringExpression() {delete firstDigit;delete restExpr;}
};// 客户端:构建“匹配3位数字串”的表达式(比如“123”)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build3DigitMatcher() {// 第一位数字:DigitAbstractMatchExpression* d1 = new DigitExpression();// 第二位数字:DigitAbstractMatchExpression* d2 = new DigitExpression();// 第三位数字:DigitAbstractMatchExpression* d3 = new DigitExpression();// 构建:d1 + (d2 + d3) → 3位数字串AbstractMatchExpression* d2d3 = new DigitStringExpression(d2, d3);AbstractMatchExpression* d1d2d3 = new DigitStringExpression(d1, d2d3);return d1d2d3;
}// 测试:匹配“123”和“abc”
int main() {AbstractMatchExpression* matcher = build3DigitMatcher();cout << "匹配123:" << (matcher->interpret("123") ? "成功" : "失败") << endl; // 成功cout << "匹配abc:" << (matcher->interpret("abc") ? "成功" : "失败") << endl; // 失败delete matcher;return 0;
}
场景延伸

如果小红想匹配“数字串+字母”(比如“123abc”),只需要新增一个LetterExpression(终结符)和DigitLetterExpression(非终结符),不用改 existing 代码——这就是解释器模式的扩展性!

案例3:小刚的SQL解析器——企业级场景简化

场景描述

小刚是后端工程师,需要一个“简化版SQL解析器”,能解析SELECT name, age FROM user这类语句,提取出“字段名”(name, age)和“表名”(user)。

步骤1:定义“简化SQL”的文法

规则:

  • SQL语句(SQLStmt)→ SELECT 字段列表 FROM 表名
  • 字段列表(FieldList)→ 字段名 | 字段名, 字段列表
  • 字段名(Field)→ 字母开头的字符串(比如name, age)
  • 表名(Table)→ 字母开头的字符串(比如user)
步骤2:核心思路与实现
  1. 上下文(Context):存储SQL语句的原始字符串、当前解析位置、提取出的字段列表和表名;
  2. 终结符表达式FieldExpression(解析字段名)、TableExpression(解析表名);
  3. 非终结符表达式FieldListExpression(解析字段列表)、SelectSQLExpression(解析完整SELECT语句);
  4. 解析流程:从左到右扫描SQL字符串,先匹配“SELECT”关键字,再解析字段列表,然后匹配“FROM”关键字,最后解析表名。
测试结果

输入SQL:SELECT name, age FROM user,解释器输出:

  • 字段列表:name, age
  • 表名:user

这个简化版虽然不能处理复杂SQL(比如WHERE条件、JOIN),但已经能满足“提取字段和表名”的需求,而且如果要加WHERE条件,只需新增WhereExpression类,扩展性很强。

6. C++中的关键技术:递归下降解析

在前面的案例中,我们多次用到“递归”(比如解析“1+2-3”时,先递归解析“1+2”,再解析“3”)——这背后是解释器模式在C++中最常用的递归下降解析技术

6.1 什么是递归下降解析?

简单说:把“文法规则”拆成“递归函数”,每个规则对应一个函数,通过函数调用实现解析。比如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 表达式→项 + 表达式 | 项 - 表达式 | 项
  • 项→数字 | (表达式)

对应两个递归函数:

  • parseExpression():解析表达式,调用parseTerm()和自身;
  • parseTerm():解析项,调用parseNumber()parseExpression()(处理括号)。

6.2 C++实现示例(简化版)

// 上下文:存储当前解析位置和输入字符串
class ParserContext {
public:string input;int pos; // 当前解析到的位置ParserContext(const string& s) : input(s), pos(0) {}// 获取当前字符char currentChar() { return pos < input.size() ? input[pos] : '\0'; }// 前进到下一个字符void nextChar() { if (pos < input.size()) pos++; }
};// 解析数字(终结符)
int parseNumber(ParserContext& ctx) {int num = 0;// 读取连续的数字字符while (ctx.currentChar() >= '0' && ctx.currentChar() <= '9') {num = num * 10 + (ctx.currentChar() - '0');ctx.nextChar();}return num;
}// 解析项(项=数字 | (表达式))
int parseTerm(ParserContext& ctx);// 解析表达式(表达式=项 + 表达式 | 项 - 表达式 | 项)
int parseExpression(ParserContext& ctx) {// 先解析一个项int result = parseTerm(ctx);// 循环处理“+”或“-”后续的表达式while (ctx.currentChar() == '+' || ctx.currentChar() == '-') {char op = ctx.currentChar();ctx.nextChar(); // 跳过运算符int term = parseTerm(ctx);if (op == '+') {result += term;} else {result -= term;}}return result;
}// 实现parseTerm
int parseTerm(ParserContext& ctx) {if (ctx.currentChar() == '(') {ctx.nextChar(); // 跳过“(”int result = parseExpression(ctx); // 递归解析括号内的表达式if (ctx.currentChar() == ')') {ctx.nextChar(); // 跳过“)”}return result;} else {// 不是括号,解析数字return parseNumber(ctx);}
}// 测试:解析“(1+2)*3”(这里简化,暂不支持乘法,实际需加parseFactor)
int main() {ParserContext ctx("(1+2)-3");int result = parseExpression(ctx);cout << "结果:" << result << endl; // 输出0return 0;
}

递归下降解析的优点是“直观、易实现”,缺点是“不适合左递归文法”(比如“表达式→表达式+项”会导致无限递归),但在C++中处理简单文法(如解释器模式的场景)非常好用。

7. 总结:解释器模式的“适用舞台”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解释器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咱们用一张表格,总结它的“适用场景”和“避坑指南”,帮大家在实际项目中做决策:

场景类型是否适合用解释器模式原因案例举例
简单领域特定语言(DSL)文法规则少,类数量可控,扩展性需求高游戏技能公式、简单配置规则
正则表达式、简单SQL解析规则明确且固定,不需要复杂语法分析,解释器模式能快速实现日志匹配、字段提取
复杂编程语言解析(如C++)文法极其复杂(支持类、函数、指针等),类数量会爆炸,效率低C++编译器、Java编译器
频繁变化的复杂规则每次变规则都要加新类,维护成本高,不如用规则引擎(如Drools)电商促销规则(满减、折扣、优惠券组合)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解释器模式不是“万能药”,但在它擅长的“小语言”领域,能帮你写出“可扩展、易维护”的代码——就像小明的计算器,从满屏if-else变成了“配置文件改改就行”的灵活系统。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轻松掌握这个“专业翻译官”,在需要的时候让它为你所用!

http://www.dtcms.com/a/405889.html

相关文章:

  • iOS 26 系统流畅度深度剖析,Liquid Glass 视效与界面滑动的实际测评
  • mysql asp网站2001国产卡一卡二新区
  • Docker容器化部署简要指南
  • 一文掌握 Apache SeaTunnel 构建系统与分发基础架构
  • 【数据结构】常用数据结构深度剖析
  • 适合小型网络公司的建站方式可以为网络黄页推广大全4
  • 男女性直接做的视频网站网页首页管理系统
  • 数字孪生 3D 风电场:HT 海上风电智慧化解决方案
  • 示波器使用,查看3d线扫相机的问题
  • 【汽车篇】基于深度学习的2D+3D整车漆面外观缺陷检测
  • (14)ASP.NET Core2.2 中的日志记录
  • Three.js 开发实战教程(五):外部 3D 模型加载与优化实战
  • SpringBoot 整合机器学习框架 Weka 实战操作详解:从 0 到 1 构建可扩展的智能预测微服务
  • 【qml-10】Quick3D实现机器人渲染(mesh)记录
  • 解构IDP未来前景:去中心化金融的“阳谋”与以人为本的生态蓝图(解读)
  • 怎么做淘宝网站百度公司招聘官网最新招聘
  • 【国标36964解读】《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GB/T36964-2018)解读
  • 在 Windows 11 上从零复现 3D Gaussian Splatting (3DGS)
  • 软件设计师软考备战:第五篇 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
  • 接口访问速度突然变慢,怎么排查
  • C++ IO 库全方位解析:从基础到实战
  • 从“手机拆修”看懂POD与非POD的区别
  • vc无法启动
  • SenseVoice微调
  • 【C++】: list介绍以及模拟实现
  • dlib 实战:人脸检测、关键点定位与疲劳检测的全流程实现
  • SpringBoot 整合机器学习框架 Weka 实战操作详解:MLOps 端到端流水线与知识图谱融合实践
  • 华为OD最新机试题A卷双机位-单词接龙-2025年
  • Python 爬虫(豆瓣top250)-享受爬取信息的快乐
  • Kafka选举机制深度解析:分布式系统中的民主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