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剪枝系列——非结构化剪枝、结构化剪枝、动态结构化剪枝
宏观地讲一下“大模型剪枝”核心技术领域中的三大主流范式:非结构化剪枝、结构化剪枝、以及动态结构化剪枝。
这三者代表了模型“瘦身”艺术从“粗放雕琢”到“精细手术”再到“自适应变形”的演进路径。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掌握大模型部署与优化精髓的关键。
1. 定义
首先,明确这三种剪枝方法的核心概念。
1.1 非结构化剪枝 (Unstructured Pruning)
- 定义: 在模型的权重矩阵中,移除单个的、零散的权重参数,而不管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
- 结果: 原始的稠密权重矩阵(Dense Matrix)会变成一个稀疏矩阵 (Sparse Matrix),其中大部分元素为零,但非零元素的位置不规则。
- 类比: 想象一本书,把里面所有不重要的单个字词涂黑。书的页数和结构没变,但内容变得稀疏了。
1.2 结构化剪枝 (Structured Pruning)
- 定义: 移除整个的、规则的结构单元,而不是单个权重。
- 被移除的“结构”包括:
- 通道 (Channel): 在卷积层中移除整个卷积核。
- 神经元 (Neuron): 在全连接层中移除一整行/列。
- 注意力头 (Attention Head): 在Transformer中移除一个完整的注意力头。
- 层 (Layer): 移除整个Transformer层。
- 结果: 模型变得更“窄”或更“浅”,但其内部的权重矩阵仍然是稠密的。
- 类比: 还是那本书,这次我们是把不重要的整个段落、甚至整个章节撕掉。书变薄了,但剩下的每一页内容依然是完整的。
1.3 动态结构化剪枝 (Dynamic Structured Pruning)
- 定义: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范式,它在模型运行时(推理阶段),根据当前的输入动态地、有条件地“跳过”某些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并未被永久移除,只是在某些计算中被“旁路”掉。
- 核心: 条件计算 (Conditional Computation)。模型学会了判断“对于这个特定的输入,我需要动用哪些计算资源?”
- 结果: 模型本身还是那个完整的大模型,但每次推理的实际计算量(FLOPs)是动态变化的,从而实现平均计算成本的降低。
- 类比: 这次我们拥有一本完整的百科全书。当被问到一个关于“物理”的问题时,我们会动态地跳过所有关于“历史”和“艺术”的章节,只阅读物理相关的部分。书的全部内容都在,但我们只在需要时才查阅特定部分。
2. 区别与联系
这张表格能帮您清晰地把握它们的核心差异:
| 维度 | 非结构化剪枝 | 结构化剪枝 | 动态结构化剪枝 |
||-||-|
| 剪枝对象 | 单个权重 | 整个结构 (通道/头/层) | 推理路径上的结构 |
| 模型状态 | 静态稀疏 (权重矩阵含大量零) | 静态精简 (模型变小、变窄) | 动态激活 (完整模型,计算路径可变) |
| 推理时计算 | 理论FLOPs减少,但需专用硬件/库才能加速 | 直接加速,适配通用CPU/GPU | 平均计算量减少,单次延迟取决于输入 |
| 压缩效果 | 可达极高稀疏度 (90%+) | 压缩率通常适中 (30%-70%) | 不减少存储,只降低运行时计算成本 |
| 实现复杂度 | 相对简单 (基于幅值) | 较复杂 (需评估结构重要性) | 非常复杂 (需训练路由/门控网络) |
| 联系 | | 结构化剪枝是动态剪枝的基础,动态剪枝是一种特殊的、运行时的结构化剪枝。非结构化剪枝可以与后两者结合使用。 | |
3. 各自的技术要素、路径与挑战
3.1 非结构化剪枝
- 技术要素:
- 重要性度量: 如何判断哪个权重不重要?最经典的是权重幅值 (Magnitude),认为绝对值越小的权重越不重要。
- 稀疏度调度: 如何达到目标稀疏度?一次性剪掉还是逐步进行?
- 技术路径 (主流: 迭代剪枝 + 微调):
- 训练一个稠密的模型。
- 剪枝: 移除幅值最低的 X% 的权重。
- 微调: 在稀疏模型上继续训练几个周期,以恢复因剪枝损失的精度。
-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达到目标稀疏度。
- 应用场景:
- 需要极致模型压缩率,且拥有专用稀疏计算硬件(如NVIDIA A100/H100的稀疏张量核心,Google TPU)的场景。
-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研究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分布(如彩票假设研究)。
-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 硬件加速难。通用CPU/GPU处理不规则的稀疏矩阵时,因访存不连续、缓存命中率低等问题,反而可能比计算稠密矩阵更慢。
- 解决:
- 软件层面: 使用专门的稀疏计算库(如torch.sparse)。
- 硬件层面: 部署到支持稀疏计算的NPU/ASIC上。
- 格式创新: 采用块稀疏 (Block Sparsity),如NVIDIA的2:4稀疏格式,即在每4个连续的权重中,强制让2个为零。这种半结构化的稀疏模式可以被硬件高效处理,实现了性能与稀疏度的平衡。
- 最新进展:
- SparseGPT (ICML 2023): 提出一种单次、大规模的剪枝方法,可以在数小时内将GPT-175B这样的大模型剪枝至50%稀疏度,且无需任何微调,性能损失极小。
- Wanda (NeurIPS 2024 趋势): 发现结合权重幅值和输入激活值大小的乘积,是比单独看权重幅值更准确的重要性度量,同样可以实现免微调的剪枝。
3.2 结构化剪枝
- 技术要素:
- 结构重要性评估: 这是核心。如何判断整个注意力头或一个通道的重要性?
- L1正则化: 在训练时对结构的范数(如一个通道所有权重的L1范数)施加正则化,迫使不重要的结构整体趋向于零。
- 敏感度分析: 逐个屏蔽掉某个结构,观察模型在验证集上性能下降的程度。
- LAMP (ICLR 2020): 一种更精确的方法,通过二阶信息(Hessian矩阵)来分析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计算出每层的最优剪枝率。
- 结构重要性评估: 这是核心。如何判断整个注意力头或一个通道的重要性?
- 技术路径:
- 选择重要性评估方法。
- 在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计算每个结构的重要性分数。
- 移除得分最低的结构。
- 对剪枝后的、更小的模型进行充分的微调。
- 应用场景:
- 通用硬件加速: 这是结构化剪枝的最大优势。剪枝后得到的更小、更窄的稠密模型,可以在任何CPU/GPU上直接获得性能提升。
- 模型版本管理: 发布不同尺寸(如Large, Base, Small)的模型系列,这些小模型通常可以通过对大模型进行结构化剪枝+蒸馏得到。
-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 精度损失大且难以恢复。粗暴地移除整个结构,对模型功能的影响是巨大的。
- 解决:
- 层级自适应压缩: 不要对所有层使用相同的剪枝率。使用LAMP等方法为不同敏感度的层分配不同的剪枝率。
- 知识蒸馏协同: 在微调剪枝后的模型时,使用原始的大模型作为“教师”,通过知识蒸馏来指导小模型的恢复,效果远好于仅用原始数据微调。
- 宽度扩展补偿 (Depth-Width Tradeoff): 有研究表明,在剪掉某些层(深度减少)后,适当增加剩余层的宽度(如增加注意力头的数量),可以在保持FLOPs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性能。
- 最新进展:
- LoRA-Pruning (AdaLoRA, ICLR 2023): 在LoRA微调过程中,动态地剪枝LoRA适配器的秩,实现了微调和结构化压缩一步到位。
- Auto-Pruner (CVPR 2024): 利用神经架构搜索(NAS)技术,自动搜索最优的剪枝结构组合,而非依赖人工规则。
3.3 动态结构化剪枝
- 技术要素:
- 路由/门控网络 (Router/Gating Network): 这是一个轻量级的神经网络,负责为每个输入token决策应该“激活”哪些专家或“跳过”哪些层。这是动态剪枝的“大脑”。
- 专家模块 (Experts): 在MoE(Mixture-of-Experts)架构中,路由网络选择激活哪些专家。
- 跳过机制 (Skipping Mechanism): 在动态深度(Dynamic Depth)模型中,路由网络决定是否执行当前层。
- 技术路径:
- 架构设计: 将原始的密集模块(如FFN层)替换为MoE层,或在每个Transformer层前增加一个“跳过”决策模块。
- 联合训练: 同时训练主干模型和所有路由/门控网络。这通常需要设计特殊的辅助损失函数(如负载均衡损失),以避免某些专家被过度使用而另一些被“饿死”。
- 推理: 模型根据输入,实时进行路由决策,执行条件计算。
- 应用场景:
- 超大规模模型推理: 这是MoE架构(一种动态结构化剪枝的极致体现)的核心应用。像GPT-4、Mixtral等模型,通过每次只激活一小部分“专家”,实现了在可控的计算成本下,拥有数万亿的潜在参数容量。
- 延迟敏感型应用: 对于交互式对话等场景,可以通过动态跳过某些层来处理“简单”的输入,从而大幅降低平均响应时间。
-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1: 路由开销。 门控网络的计算本身也是有开销的。
- 解决: 门控网络设计得极其轻量;使用预测预热(Prefetching)技术,提前预测可能需要的专家并加载。
- 挑战2: 训练不稳定。 门控和主干的联合训练非常困难,容易出现梯度消失或模式崩溃。
- 解决: 采用分阶段训练(先训练主干,再固定主干训练路由);设计精巧的噪声策略和辅助损失函数。
- 最新进展:
- DeepSeek-V2 (2024):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MoE架构,通过共享专家和MLA(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技术,进一步降低了MoE的推理成本和显存占用。
- DyFormer (ACL 2024): 专为视频理解设计,可以根据每帧画面的内容复杂度,动态决定处理该帧所用的网络深度,在复杂场景用大算力,在静态场景用小算力,平均节省40%计算。
4. 当前实践与案例
4.1 非结构化剪枝实践
- LLaMA-65B极致压缩:使用Optimal Brain Surgeon(OBS)算法,在80%稀疏度下保持93%的MMLU精度
- 工业部署:NVIDIA TensorRT对稀疏模型支持2:4结构化稀疏,A100实测1.5倍加速
4.2 结构化剪枝案例
- Vision Transformer:MobileViT通过通道剪枝实现3×加速,ImageNet精度仅降0.8%
- BERT加速:通过注意力头剪枝,在SQuAD上实现40% FLOPs减少,精度损失<1%
4.3 动态剪枝前沿
- 微软DejaVu:动态跳过Transformer层,使GPT-3推理提速2.3倍
- Google Pathway系统:万亿参数模型动态激活专家,仅调用0.3%参数处理查询
5. 最新研究突破
5.1 非结构化方向
- SparseGPT (ICML2023):单次剪枝无需微调,175B模型30分钟剪枝至50%稀疏
- Wanda (NeurIPS2024):权重与激活联合重要性评估,优于传统幅度剪枝
5.2 结构化创新
- Auto-Pruner (CVPR2024):NAS自动搜索剪枝结构,ResNet-50压缩3×精度超MobileNet-V3
- Block Expansion (ICLR2024):剪枝后重组残差块,在同等FLOPs下精度提升1.2%
5.3 动态剪枝进展
- DyFormer (ACL2024):时序感知动态深度,视频理解任务节省40%计算
- Gating-VQA (CVPR2024):多模态动态路由,VQA任务计算量减少60%
6. 技术预测
6.1 软硬件协同设计
- 专用指令集支持动态稀疏计算(如RISC-V VPU扩展)
- 存内计算(Memristor)处理非结构化稀疏
6.2 生成模型特异化
- Diffusion模型时序动态剪枝(早期步数用大网,后期用小网)
- LLM知识分层(重要知识保留稠密矩阵,边缘知识稀疏存储)
6.3 量子化协同压缩
- 4-bit量化+60%稀疏度实现10×压缩(前沿实验室已达成)
- 稀疏感知量化(SAQ)避免稀疏区域量化误差放大
7. 未来趋势
**7.1 三剪枝融合范式:
未来的模型优化将不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三者的融合。一个典型的尖端流程可能是:
- 训练时: 采用动态结构化剪枝(如MoE)构建具有巨大容量和条件计算能力的基础模型。
- 部署前: 对训练好的MoE模型进行结构化剪枝,移除那些在真实世界任务中极少被激活的“僵尸专家”。
- 最终优化: 对剪枝后的模型权重进行非结构化剪枝(如2:4稀疏格式)和量化,以在专用硬件上获得极致性能。
7.2 软硬件协同设计:
- 未来的AI芯片将内置更灵活的动态计算调度单元,可以直接原生支持动态剪枝的路由和跳过逻辑,最大化硬件效率。
- 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等新硬件范式,可能会彻底改变非结构化稀疏计算的成本模型,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7.3 生成模型特异化:
- 针对Diffusion等生成模型,将出现时序动态剪枝:在生成的早期步骤(构建轮廓)使用大模型,在后期步骤(精调细节)自动切换到剪枝后的小模型。
8. 技术伦理警示
【注意】模型压缩可能加剧偏见问题——重要功能密集化可能放大模型对主流数据的偏向。建议在剪枝目标函数中加入公平性约束项。
猫哥说:
以下是猫哥不负责猜测,如果有不同意见,那么一定是您说得对!
单一剪枝技术已近极限,将三者结合的“组合拳”才是出路。我构思了一个具体的、三步走的融合流程
- 三剪枝融合范式: 未来的SOTA流程很可能是:先用动态结构化剪枝(MoE)训练一个潜力巨大的基础模型,然后用结构化剪枝砍掉不常用的专家,最后用非结构化剪枝(2:4稀疏)和量化做最终的硬件压榨。
- 软硬件协同设计: AI芯片将原生支持动态计算,而新硬件范式(如存内计算)可能让非结构化剪枝“王者归来”。
- 生成模型特异化: 针对Diffusion等模型,会出现根据生成步骤动态调整模型大小的“时序动态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