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应用层-思考题
0应用层协议,哪些是TCP,哪些是UDP
TCP | UDP | |
应用层协议 |
21端口:FTP传输控制信息端口,用于连接; 20端口:FTP传输数据端口,是否会用到20端口与FTP传输模式有关,主动模式使用20端口传输,被动模式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协商决定端口。
| DNS 域名系统(53) TFTP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 RIP路由信息协议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161) NFS 网络文件协议 IP电话 流式多媒体通信 IGMP 多播,网际组管理协议 QQ(4000) |
OSPF IP不是TCP也不是UDP,端口89 常考的
1了解DNS的基本工作原理
DNS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主机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解析过程。以下是关于DNS工作原理的详细解释:
首先,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域名时,浏览器会向本地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询问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这个查询请求是通过应用层协议进行的,通常使用UDP传输。
本地DNS服务器在接收到查询请求后,会首先检查自己的缓存中是否有该域名的解析结果。如果缓存中有命中,即找到了对应的IP地址,那么服务器会直接返回这个结果给用户,用户根据TTL(生存时间)值缓存到本地系统缓存中,解析过程结束。
如果本地DNS服务器的缓存中没有命中,即没有找到对应的IP地址,那么它会开始执行查询过程。这个查询过程包括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两种方式。递归查询是客户端向本地DNS服务器发起请求后,如果该服务器没有缓存相应信息,则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起递归查询请求,并依次询问各级别权威名称服务器直到找到目标主机并返回结果。而迭代查询则是本地DNS服务器从根域名服务器开始,逐级查询各级域名服务器,直到找到目标主机并返回结果。
在查询过程中,每一级的域名服务器都会返回它下一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直到找到最终的目标主机IP地址。当本地DNS服务器找到对应的IP地址后,它会将这个地址缓存起来,并返回给用户。用户同样会根据TTL值缓存到本地系统缓存中,以备后续使用。
此外,DNS还具有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将用户请求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综上所述,DNS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本地DNS服务器的缓存查询、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等方式,找到域名对应的IP地址,并将其返回给用户,以实现网络访问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DNS域名系统
域名解析考题-递归查询-迭代查询
递归查询 客户端只发一次请求 | 递归:客户端只发一次请求,要求对方给出最终结果。 | 所谓递归查询就是:如果主机所询问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不知道被查询的域名的IP地址,那么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DNS客户的身份, 向其它根域名服务器继续发出查询请求报文(即替主机继续查询),而不是让主机自己进行下一步查询。 因此,递归查询返回的查询结果或者是所要查询的IP地址,或者是报错,表示无法查询到所需的IP地址。 |
迭代查询 客户端多次查询 | 迭代:客户端发出一次请求,对方如果没有授权回答,它就会返回一个能解答这个查询的其它名称服务器列表, 客户端会再向返回的列表中发出请求,直到找到最终负责所查域名的名称服务器,从它得到最终结果。 | 迭代查询的特点:当根域名服务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的迭代查询请求报文时,要么给出所要查询的IP地址,要么告诉本地服务器:“你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 然后让本地服务器进行后续的查询。根域名服务器通常是把自己知道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让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向顶级域名服务器查询。 顶级域名服务器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请求后,要么给出所要查询的IP地址,要么告诉本地服务器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权限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 最后,知道了所要解析的IP地址或报错,然后把这个结果返回给发起查询的主机 |
2:了解WWW浏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WWW浏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用户与网站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即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并按下回车时,浏览器会开始执行一系列操作来展示用户请求的网络资源。
首先,浏览器会进行DNS查找。这个过程是将用户输入的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浏览器会向本地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询问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如果本地DNS服务器缓存中有该域名的解析结果,则直接返回IP地址;否则,会进行递归或迭代查询,直到找到对应的IP地址。
一旦获取到IP地址,浏览器就会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这个连接过程基于TCP/IP协议,通过TCP握手机制建立可靠的连接。如果网站使用HTTPS协议,还会进行TLS握手,建立加密的通信隧道,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建立连接后,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起HTTP请求,请求获取用户指定的网络资源。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返回相应的响应,通常包括HTML、CSS、JavaScript等文件。
浏览器接收到这些文件后,会开始解析和渲染网页。首先,浏览器会使用HTML解析器解析HTML文件,构建DOM树(文档对象模型树)。然后,浏览器会解析CSS文件,并将样式信息应用到DOM树上的节点,形成渲染树。接下来,浏览器会根据渲染树进行布局和绘制操作,将网页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在渲染过程中,如果HTML或CSS文件引用了其他资源(如图片、字体等),浏览器会发送额外的请求来获取这些资源,并将其嵌入到网页中。
此外,浏览器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功能,如缓存、浏览历史记录、书签、插件等,以提升用户体验和浏览效率。
综上所述,WWW浏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DNS查找、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发送HTTP请求、接收和解析服务器响应、渲染网页以及提供其他辅助功能。这些步骤共同协作,使用户能够在浏览器中访问和浏览网络资源。
3了解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 | |
远程登陆 | |
文件传输协议 |
4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5描述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
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是一个用于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的重要框架。它主要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网络管理系统(NMS)、代理进程(Agent)、被管对象(Managed Object)以及管理信息库(MIB)。
NMS作为整个网络的中心,负责设备的管理。NMS通过与运行在被管理设备上的Agent交互,实现对设备的管理和监控。Agent是部署在各类设备(如主机、网桥、路由器、网关等)上的实体,负责收集被管对象的管理信息,并将其存储在MIB中。MIB是一个数据库,包含了有关被管理资源以及元素信息的集合,它使得NMS能够查询和修改设备参数,从而实现对网络设备的有效管理。
在SNMP网络管理模型中,NMS可以向Agent发出请求,查询或修改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参数值。同时,NMS还可以接收Agent主动发送的Trap信息,以获知被管理设备当前的状态。这种交互机制使得SNMP能够实时地监控网络设备的状态,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发出警报。
总的来说,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通过NMS、Agent、被管对象和管理信息库这四个部分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网络设备的全面管理和监控,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SNMP问答题-2006
6P2P应用有哪些主要类型
1 C/S 模式 VS P2P模式
C/S模式(Client/Server模式)和P2P模式(Peer-to-Peer模式)是两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架构。它们在设计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区别,下面是它们的优缺点和区别:
C/S模式(Client/Server模式)
优点:
中心化管理:C/S模式中,服务器负责管理和控制整个系统,可以集中管理和维护资源,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高性能:服务器可以专注于处理数据和请求,分担了客户端的负担,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数据一致性:服务器拥有数据的权威性,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缺点:
单点故障:C/S模式中,服务器是中心节点,如果服务器发生故障或宕机,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
扩展性限制:C/S模式下,服务器承担大部分的计算和存储任务,当用户数量增加或数据规模扩大时,服务器的负载可能会过大,限制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高成本:C/S模式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支持,这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
P2P模式(Peer-to-Peer模式)
优点:
去中心化:P2P模式中,每台计算机都可以充当客户端和服务器,节点之间平等地共享资源和服务,不存在单点故障。
高度可扩展:P2P模式下,系统的性能和存储容量可以随着节点的增加而线性扩展,更适合大规模分布式环境。
灵活性:P2P模式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和交换数据,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缺点:
安全性风险:P2P模式下,节点之间直接通信,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和数据泄露的风险,需要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系统和数据。
网络负载:P2P模式中,每个节点都要承担一部分计算和存储任务,当节点数量庞大时,可能导致网络负载过大,影响系统性能。
数据一致性:P2P模式下,节点之间的数据一致性较难保证,需要采取一致性协议和机制来解决数据同步和冲突问题。
综上所述,C/S模式适用于需要集中管理和控制的系统,强调安全性和数据一致性;而P2P模式适用于去中心化、可扩展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强调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系统规模。
由于能够极大缓解传统架构中服务器端的压力过大、单一失效点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终端的丰富资源,所以P2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应用领域,如分布式科学计算、文件共享、流媒体直播与点播、语音通信及在线游戏支撑平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