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明略×秒针:用AIGD把经验决策变科学决策
内容“无限量产”之后,决策成了新战场
当一条短视频可以在一分钟内被AI生成,当一篇小红书笔记能在几秒钟内完成,营销内容的边际成本正逼近零。快手AI2.1在1080p模式下生成5秒视频耗时不到1分钟,全球用户已用这套工具在十个月内产出1.68亿条视频、3.44亿张图片。内容爆炸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小红书2025年上半年就处置了320万篇虚假笔记,AI谣言诊断模型半年拦截60万篇疑似虚假内容。当“无限量产”遇上“真假难辨”,企业的差异化与有效增长变得更难,决策环节正在成为竞争分水岭。
AI如何改变企业的传统决策模式?复旦管院、明略科技与秒针营销科学院的最新研究给出了一个温和却有力的答案:AIGD(AI生成决策)不是替代人,而是把经验式拍板,转为系统化、可验证的决策支持,帮助企业在不确定中更稳地前行。
从“经验拍板”到“系统化推演”:AIGD嵌入战略—定位—运营三层级
传统决策往往依赖“经验”或“一把手”的直觉,但直觉在信息过载时代容易失灵。AIGD的做法是把决策拆成三层:战略层定航向、定位层定坐标、运营层定执行。每一层都让AI承担“证据组织+推理校核”的协助角色,而非简单拍板。
以秒针营销科学院2025年提出的框架为例:战略层关注全局资源配置,AI通过整合市场、竞品、政策等多维数据,给出“如果加大华东投放,ROI可能提升12%”的量化推演;定位层聚焦需求匹配与价值主张,AI用合成数据模拟不同人群对品牌口号的反应,帮助团队选出最可能打动Z世代的表达;运营层则把执行动作拆解成可实验的“小步快跑”,比如先用AI生成10版短视频脚本,在小流量池测试后再放大。三层级环环相扣,把“看见—理解—选择—验证”变成一条可复现的链路,降低主观偏差。
四步闭环:让“拍脑袋”变成“可验证的迭代”
在复旦管院、明略科技与秒针营销科学院2025年9月联合发布的《生成式营销产业研究报告》,把AIGD的落地总结为四步闭环:问题结构化、工具模块化、验证科学化、反馈归档。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先小样试错,后规模推广”,避免一次性大赌注。
比如,营销团队可以先把“如何提升新品首月渗透率”拆解成可测指标:目标人群触达率、创意点击率、试用转化率。接着用AI工具模块化生成多套创意,再通过小样本AB测试或准自然实验验证假设。每一步都留下数据痕迹,方便复盘。
数据与工具栈升级:从“看得见”到“可推演”
AIGD的底气来自数据与工具的升级。合成数据与仿真环境让营销团队能在“沙盒”里预演复杂决策。
比如当品牌需要评估一场危机公关的潜在影响时,传统做法是等舆情发酵后再应对,耗时且被动。如今,团队先用AI生成数千条模拟评论,结合历史案例训练出的情感模型,推演不同回应话术可能带来的声量变化,再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上线。整个过程从过去的“事后救火”变成“事前演练”,决策窗口被大幅前置。
治理与落地:把AI变成“可控的代理决策者”
AI再强大,也需要“护栏”。复旦管院、秒针营销科学院与明略科技在2025年9月17日联合举办的线上发布会,把“可控落地”作为核心议题。会上发布的《从AIGC到AIGD》报告指出,企业需要在权限、合规、风险与人机分工上先设规则,再谈规模化应用。
一个可落地的做法是:在数据治理层面,建立“入口规则”——哪些数据可以喂给AI、哪些必须人工复核;在流程层面,设置“证据留痕”——AI的建议必须附带数据来源与推理路径,方便人类审计;在组织层面,把AI建议纳入例会与复盘机制,让技术真正融入决策文化。“AI不是魔法棒,而是一套需要被管理的流程。先让它当好参谋,再考虑是否放权。”
温和而持续的变革:把内容洪流转化为可被验证的选择
AIGD更像是一套“稳健决策工程”:在战略—定位—运营三层级建立四步闭环,把内容洪流转化为可被验证的选择,从而温和而持续地改变企业的传统决策模式。它不会一夜之间让管理者“下岗”,却能让每一次拍板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对于想试水AIGD的企业,可执行的第一步是:先选1–2个高不确定、可快速试验的业务场景,比如新品上市或区域促销,按“四步闭环”跑通AIGD试点;第二步,在数据治理与人机分工上设置“入口规则”和“证据留痕”,把AI建议纳入例会与复盘机制,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决策。正如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所言:“AI不会替你做决定,但它能让你在决定之前,看得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