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 李飞飞自传
看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后,我在寻找我的下一本书籍,无意中打开了豆瓣读书,在浏览2024阅读榜单的时候看到了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的名字瞬间在我的大脑里边检索了一下,“AI教母”、“AI领域的科学家” 等等一些列头衔,作为一个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者,特别是这几年AI、大模型指数增长的阶段,几乎你很难没听过 李飞飞 、吴恩达 的名字。就像“马斯克”、“乔布斯”自传一样吸引着我。
于是立马在京东上下了单,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到,这个速度可让人太舒服了。
维基百科上这样介绍李飞飞 > 李飞飞(1976年7月3日,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美国文理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职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斯坦福视觉实验室。现为ImageNet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研究员、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联合创始人及主席。她的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等。
1. 新的生活
在移民到美国后,经历了种种坎坷,终于开设了属于自己家的洗衣房。
现在,她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变成了职业,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最早的一批顾客基本上是把自己的衣服交给了一个完全业余的人但他们毫无觉察。她很快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改衣技能。她头脑冷静、有条不紊地纠正最开始犯的错误,在一年内就赢得了回头客和持久的忠诚。
父亲也想办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干洗店里机器很多,对他来说简直就像个游乐场,他慢慢养成了定期维修锅炉、熨烫机、衣物输送机和干洗机的习惯。久而久之,他对修理的热情给店里节省了数千美元的维修费用。他甚至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在整个店里安装了一个由电线和钩子组成的网,然后在上面种了常春藤和其他各类攀缘植物。干洗店里意外地变得郁郁葱葱,这既满足了父亲对自然的热爱也让顾客感到赏心悦目。
有些时刻,我不得不退到一旁,静静地观察父母。他们俩就是在中国陪伴我长大的人:精神坚毅、足智多谋、令人过目难忘。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真实的他们了。能见证他们的回归我倍感自豪。
2. 无处不在的专注
“斜管面吗?”我问。
“说对了!”西尔维奥把一碗热气腾腾的意大利面放在我的面前,高兴地回答道。
“等等,我们上周吃的那种叫什么?也是管状的,但更大,
而且边缘不是斜切的。”“那是粗通心面。”
“没错!粗通心面。那个我也喜欢。”
“你这么问,是因为你真的对我们国家的食物感兴趣,还是因为你在想ImageNet 里的意大利面的类型够不够多?”我赶紧吃了一口面,对他的问题避而不答。而他则坐下来,双臂交叉,显然对自己的侦探技巧颇感自豪。
“不能两者兼有吗?”我最终回答道。
这应该就是专注的力量吧,从工作到生活,从办公室到家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件事。
3. 跨步走
我手里拿着钱包、手机,还端着半杯星巴克咖啡,侧身用肩膀推开了实验室的门。这是个典型的上午,我的目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有些心神恍惚,正匆匆忙忙地从一个会议赶往下一个会议,边赶路边熟悉议程。当我经过安德烈的办公室时,他向我招了招手。
“看看这个。”他说着,朝自己的工作站点了点头。这次他
脸上的表情明显自信多了。
我匆匆走了进去,兴奋地想看看最新的消息,几乎忘了自己要去哪里。屏幕上是一张少年和滑板的照片,两者都在半空中,背景是蓝天和远处的灌木丛。在图像下方的一个小命令行窗口中,显示着一句话:
一个滑板上的人。
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笑了出来。
当然总会有不完美的时候,比如:
4. 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两年多前,母亲只问了一句“人工智能还能做哪些事来帮助别人”,便让我的职业生涯走上了全新的道路。通过她的眼睛来看待我的领域,我的动力一下就增加了。这么多年来,推动我前进的一直是强烈的好奇心,而现在,我第一次将人工智能视为行善的工具,可以纾解像我这样的家庭每天所面临的困难。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人工智能伦理”是全新的议题,也会很快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在熟悉的领域中度过职业生涯的一部分之后,我发现自己又进入了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此陌生,如果没有合作伙伴,我将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与阿尼的合作给了我两个重要的启示:人工智能最伟大的胜利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是人文上的;伟大的胜利,没有他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指数型迭代和发展,消费级的模型也开始走进更多的用户生活,多模型(语音、视频、图像)等也开始成熟起来,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就显的格外的重要。从这一点上,我还是很佩服李飞飞教授,可以在很多年前就重视到这个问题。
5. 我看到了什么
5.1 视角一:突然懂了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思维障碍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我突然感受到物理学的新维度,我只能将其描述为一种我从未意识到的浪漫。仿佛白昼如洪流般涌入,我看到了物理学的本质,就像父亲看到自然世界的本质一样:纯粹的奇迹之源。此时,我不仅理解了物理概念的含义,还能体会到其中的美感。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关于我的故事:大一刚开始对高等数学这门学科有点头疼,脑子总是转不过来,上课也是糊里糊涂的。那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做,后来就是泡图书馆,有近2个月吧,基本上就是早上8点开门我准时到,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我成为最后一批走的同学,就是死磕,当然看高数多一点,中间并没有发现有所提升。直到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台上的老师怎么在讲这么简单的东西啊,脑子突然就想多了很多知识一样,对高等数学充满了乐趣,至于后边每次考试,我的卷子都会被学委当成标准答案参考,每次学期末考试我也是最忙的,会有一些同学来让我辅导高数。hhh,感觉可以小骄傲一下😎。
5.2 视角二:努力和机遇
一个人的成功,努力和机遇哪个更加重要,这个问题似乎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从书中看到,李飞飞老师的努力,然后有机会也抓住了,不确定一定是因果关系,但至少努力还是没有错的。不然机会来了也容易抓不住。
还等什么呢,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5.3 视角三:好的教育观和支持
其实读完全文除了被李飞飞教授的能力和成果所折服,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的教育观和家庭对一个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文中提到好几次李教授都准备要放弃了,教授的目前灵魂一问,多次让迷茫的教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包括丈夫西尔维奥的默默支持,虽然异地多年,但两人独有的默契依然让李教授在需要的时候感受到支持的温暖。
以及第一位导师鲍勃,既是导师,也是益友。成功把李飞飞教授带入到这个未曾开垦过的AI领域,让她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灵魂人物之一。
还有后续遇到的一些列老师、朋友、学生的支持,这些支持就是李飞飞教授的后盾,是寻早“北极星”必不可少的能量。
李诞在直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被向下兼容的时候,其实是意识不到自己被向下兼容的。
所以要多和优秀的在一起,让自己进步😁。
6. 总结
这本书让我对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时间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包括技术的演变:从机器视觉 ->DNN(深度神经网络)-> RNN(递归神经网络)-> CNN(卷积神经网络);从 WordNet
到 ImageNet
及后边的 eICU
项目等,将整个人工智能的时间先给串了起来,可以让读者很清晰的了解到这个过程及中间攻克的一些难点。非常推荐给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员看。
参考资料
- TED
- 维基百科
- 豆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