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与选择排序以及单链表与双链表
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1. 原理
冒泡排序是一种 简单的排序算法,通过 两两比较相邻元素,把较大的元素逐渐 “冒泡” 到数组末尾。
-
思路:
-
从数组头开始,比较相邻两个元素。
-
如果前一个比后一个大,则交换它们。
-
一次完整遍历后,最大值会移动到数组末尾。
-
对剩下未排序的部分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全部排序完成。
-
-
举例:
数组:[5, 3, 8, 4]
-
第一次遍历:
-
5 vs 3 → 交换 →
[3,5,8,4]
-
5 vs 8 → 不交换 →
[3,5,8,4]
-
8 vs 4 → 交换 →
[3,5,4,8]
-
最大值 8 已经到最后
-
-
第二次遍历:
-
3 vs 5 → 不交换 →
[3,5,4,8]
-
5 vs 4 → 交换 →
[3,4,5,8]
-
第二大值 5 到位
-
-
第三次遍历:
-
3 vs 4 → 不交换 →
[3,4,5,8]
-
排序完成
-
2. C语言实现
#include <stdio.h>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 argv[]) {int arr[] = {5, 3, 8, 4};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bubbleSort(arr, n);printf("排序结果:");for (int i = 0; i < n; i++) {printf("%d ", arr[i]);}printf("\n");return 0;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int i, j, temp;for (i = 0; i < n - 1; i++) // 外层控制遍历次数{ for (j = 0; j < n - i - 1; j++) // 内层比较相邻元素{ if (arr[j] > arr[j + 1]) // 前大于后则交换{ temp = arr[j];arr[j] = arr[j + 1];arr[j + 1] = temp;}}}
}
3. 特点
-
稳定性:稳定排序(相同元素的顺序不变)
-
空间复杂度:O(1),原地排序
-
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已排序):O(n) 可以优化,设置标志位
-
最坏/平均情况:O(n²)
-
4. 优化小技巧
-
可以加一个 标志位 flag,如果某次遍历没有交换元素,则提前退出(数组已经有序):
for (i = 0; i < n - 1; i++)
{int swapped = 0;for (j = 0; j < n - i - 1; j++) {if (arr[j] > arr[j + 1]) {temp = arr[j];arr[j] = arr[j + 1];arr[j + 1] = temp;swapped = 1;}}if (!swapped) // 提前结束{break;}
}
✅ 总结:冒泡排序思路直观,适合小规模数据,但对大数据效率低(O(n²))。
2.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1. 原理
选择排序是一种 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每一次从 未排序部分选择最小(或最大)元素 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或开头)。
-
思路:
-
将整个数组分为 已排序区 和 未排序区。
-
每次在未排序区找到最小元素。
-
将最小元素与未排序区第一个元素交换。
-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数组全部排序。
-
-
举例:
数组:[5, 3, 8, 4]
-
第一次选择:
-
未排序区
[5,3,8,4]
→ 最小值 3 -
交换 3 和第一个元素 5 →
[3,5,8,4]
-
-
第二次选择:
-
未排序区
[5,8,4]
→ 最小值 4 -
交换 4 和第一个未排序元素 5 →
[3,4,8,5]
-
-
第三次选择:
-
未排序区
[8,5]
→ 最小值 5 -
交换 5 和第一个未排序元素 8 →
[3,4,5,8]
-
-
排序完成
2. C语言实现
#include <stdio.h>
void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n);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 argv[]) {int arr[] = {5, 3, 8, 4};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selectionSort(arr, n);printf("排序结果:");for (int i = 0; i < n; i++) {printf("%d ", arr[i]);}printf("\n");return 0;
}void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n)
{int i, j, minIndex, temp;for (i = 0; i < n - 1; i++) // 外层控制已排序区{ minIndex = i; // 假设未排序区第一个是最小值 for (j = i + 1; j < n; j++) // 遍历未排序区{ if (arr[j] < arr[minIndex]) {minIndex = j; // 更新最小元素索引 }} // 交换最小值到已排序区末尾if (minIndex != i) {temp = arr[i];arr[i] = arr[minIndex];arr[minIndex] = temp;}}
}
3. 特点
-
稳定性:不稳定(相同元素的顺序可能被交换)
-
空间复杂度:O(1),原地排序
-
时间复杂度:
-
最好/最坏/平均:O(n²)
-
每次都必须扫描未排序区,无法提前退出
-
-
交换次数少
-
每轮只交换一次(选最小值),相比冒泡排序可能减少交换次数
-
4. 冒泡排序 vs 选择排序对比
特性 | 冒泡排序 | 选择排序 |
---|---|---|
思路 | 相邻元素两两比较、交换 | 每次找到最小值放到已排序区 |
稳定性 | 稳定 | 不稳定 |
时间复杂度 | O(n²),可优化最好情况 O(n) | O(n²),最好最坏情况相同 |
交换次数 | 多,可能每次比较都交换 | 少,每轮只交换一次 |
适合数据量 | 小规模、部分有序 | 小规模、无序或大数据交换少需求 |
✅ 总结:
-
冒泡排序:直观、稳定,但交换次数多
-
选择排序:交换次数少,但不稳定,比较次数不变
3.单链表(Singly Linked List)
1. 概念
单链表是一种 链式存储结构,由一系列 节点(Node) 组成,每个节点包含:
-
数据域(data):存放节点数据
-
指针域(next):指向下一个节点
特点:
-
节点在内存中 不必连续分配,通过指针链接
-
第一个节点称为 头节点(head)
-
最后一个节点的
next
指针为NULL
示意图:
head → [data|next] → [data|next] → [data|next] → NULL
2. C语言节点定义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定义单链表节点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data; // 数据域struct Node* next; // 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 Node;//错误写法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data; // 数据域struct Node* next; // 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 *Node; //有歧义不明白定义的是一个结构体指针还是结构体
3. 创建单链表(头插法)
头插法:新节点插入到链表头部
Node* createListHead(int arr[], int n)
{Node* head = NULL;for (int i = 0; i < n; i++) {Node* newNode = (Node*)malloc(sizeof(Node));newNode->data = arr[i];newNode->next = head; // 插入到头部head = newNode;}return head;
}
4. 链表遍历
void printList(Node* head)
{Node* p = head;while (p != NULL) {printf("%d -> ", p->data);p = p->next;}printf("NULL\n");
}
5. 链表插入(指定位置)
在第 pos
个位置插入新节点(1表示头节点之后):
void insertNode(Node** head, int pos, int value)
{Node* newNode = (Node*)malloc(sizeof(Node));newNode->data = value;if (pos == 1) // 头插{ newNode->next = *head;*head = newNode;return;}Node* p = *head;for (int i = 1; i < pos - 1 && p != NULL; i++) {p = p->next;}if (p == NULL)// 位置非法{ return; }newNode->next = p->next;p->next = newNode;
}
6. 链表删除(指定位置)
删除第 pos
个节点:
void deleteNode(Node** head, int pos)
{if (*head == NULL) return;Node* temp;if (pos == 1) // 删除头节点{ temp = *head;*head = (*head)->next;free(temp);return;}Node* p = *head;for (int i = 1; i < pos - 1 && p->next != NULL; i++) {p = p->next;}if (p->next == NULL) // 位置非法{return; {temp = p->next;p->next = temp->next;free(temp);
}
7. 链表销毁
void freeList(Node* head)
{Node* temp;while (head != NULL) {temp = head;head = head->next;free(temp);}
}
8. 示例程序
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argv[])
{int arr[] = {1, 2, 3};Node* head = createListHead(arr, 3);printf("初始链表: ");printList(head);insertNode(&head, 2, 9); // 在第二个位置插入9printf("插入9后: ");printList(head);deleteNode(&head, 1); // 删除第一个节点printf("删除第一个节点后: ");printList(head);freeList(head); // 释放链表return 0;
}
9. 特点
-
动态存储:不需要连续内存
-
插入/删除方便:时间复杂度 O(1)(若已有指针)
-
访问慢:查找元素需从头开始,时间复杂度 O(n)
-
节省空间:不需预分配大数组
4.双链表原理
-
结构
-
每个节点包含三个部分:
-
数据域(data):存储节点数据
-
前驱指针(prev):指向前一个节点
-
后继指针(next):指向下一个节点
-
示意:
NULL <- [prev|data|next] <-> [prev|data|next] <-> [prev|data|next] -> NULL
-
-
特点
-
可以 双向遍历(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
-
插入和删除节点比单链表更方便(可以直接找到前驱节点)
-
节点多一个指针域,占用更多内存
-
-
操作
-
插入:更新前驱和后继指针即可
-
删除:同时修改前驱和后继节点指针
-
查找:仍需从头或尾遍历
-
-
适用场景
-
需要 双向遍历
-
经常在 中间插入/删除
-
例如浏览器历史记录、LRU缓存
-
简单总结:
-
单链表只用
next
,只能单向遍历 -
双链表用
prev
+next
,支持双向遍历和方便删除
具体示例请看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 课程设计报告(C语言有头双向链表)-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