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第15章-关键技术:系统运行与维护(核心总结)
文章目录
-
- 一、概述与基本概念
-
- 1.1 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定义与目标
- 1.2 系统维护的类型(经典分类)
- 1.3 系统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
- 二、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内容
-
- 2.1 系统运行监控
- 2.2 故障管理
- 2.3 性能优化
- 2.3 功能维护
- 三、系统维护的核心技术活动
-
- 3.1 程序修改与代码维护
- 3.2 数据维护
- 3.3 文档维护
- 3.4 逆向工程与再工程
- 四、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关键保障体系
-
- 4.1 系统监控与审计
- 4.2 备份与容灾
- 4.3 性能管理与调优
- 4.4 安全管理
- 五、系统维护的管理与评价
-
- 5.1 维护成本与管理
- 5.2 维护工作的评价指标
- 5.3 面向运营的设计(Design for Operation)
一、概述与基本概念
系统运行与维护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历时最长、成本最高的阶段。它并非简单的“修电脑”或“重启服务器”,而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流程和人员的综合性工程领域。其核心目标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高效、持续地运行,并通过持续的优化与变更,使系统能够不断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最大化其业务价值。
1.1 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定义与目标
- 定义:指信息系统交付使用后,为了纠正错误、提升性能或适应新环境而进行的修改、优化、管理和保障等一系列活动。
- 主要目标:
- 保障性目标:确保系统的可用性(Avail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和安全性(Security)。
- 演进性目标:通过系统变更与优化,延长系统生命周期,提升业务支撑能力和投资回报率(ROI)。
1.2 系统维护的类型(经典分类)
这是维护工作的理论基础,根据目的不同分为四类:
- 改正性维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
- 目的:诊断和修正系统中存在的错误、缺陷和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