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肽药物发现新路径:DNA 编码文库技术(DELT)的突破与挑战
在多肽治疗领域,环状肽因兼具高靶点特异性与较好代谢稳定性,已成为口服药物、肽 - 药物偶联物(PDC)、诊断探针等方向的研究热点。然而,高效筛选出具有临床潜力的环状肽候选分子,始终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核心瓶颈。本文将系统梳理环状肽筛选技术的迭代历程,重点解析 DNA 编码文库技术(DELT)在环状肽发现中的独特优势、技术进展及数据解析难题。
一、环状肽筛选技术的 “三代迭代”:从天然提取到基因编码展示
早期环状肽药物研发高度依赖 “天然产物提取”—— 临床获批的多肽药物多源自天然肽或其衍生物。但这种方式受限于天然资源,难以满足制药行业对新靶点、新结构分子的需求,推动研究者转向技术创新,形成两类主流筛选技术:
1. 基因编码展示技术:快速筛选但受限于天然氨基酸
噬菌体展示、mRNA 展示等基因编码技术,凭借 “基因型 - 表型偶联” 特性,可快速构建海量多肽文库(含 10^8-10^12 个序列)并针对靶点筛选。例如:
- 噬菌体展示:通过改造噬菌体表面蛋白,将随机多肽文库展示于噬菌体表面,经多轮亲和筛选富集高亲和力候选肽;
- mRNA 展示:利用体外翻译系统,通过嘌呤霉素将新生肽与编码其的 mRNA 共价连接,实现 “序列 - 功能” 的精准对应。
这类技术已成功推动多款多肽进入临床(如 FDA 获批的肽类药物),但核心局限在于:传统方法仅能利用 20 种天然氨基酸,导致筛选出的多肽易被体内酶降解(代谢不稳定)、难以穿透细胞膜(生物利用度低)。
为突破这一局限,研究者将 “遗传密码扩展技术” 与噬菌体展示结合(引入非天然氨基酸),或在 mRNA 展示中使用 flexizyme 酶(实现非天然氨基酸掺入)。但这些改进技术复杂度极高,操作门槛高,难以在普通实验室推广。
2. DNA 编码文库技术(DELT):兼顾多样性与可及性的新选择
化学合成文库虽可灵活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实现多种环化策略,但传统筛选需逐一验证化合物,效率极低。而DNA 编码文库技术(DELT) 通过 “DNA 条形码与合成分子偶联”,将海量化合物(可达 10^12 个)编码为可快速测序分析的文库,完美解决了 “多样性” 与 “筛选效率” 的矛盾:
- 优势 1:兼容性强 —— 可结合化学合成的灵活性,引入非天然氨基酸、设计刚性环状骨架,显著改善多肽的代谢稳定性与膜通透性;
- 优势 2:应用场景广 —— 早期 DELT 主要用于小分子药物发现(多款候选分子进入临床),后逐步拓展至环状肽筛选,成为基因编码展示技术的重要补充;
- 优势 3:技术门槛低 —— 无需复杂的基因工程操作,普通实验室通过标准化化学合成即可构建文库,更易普及。
二、DELT 在环状肽筛选中的技术突破:从 “模板合成” 到 “双展示平台”
DELT 应用于环状肽筛选的技术路线,经历了多轮优化,形成多种成熟方案:
1. 早期探索:DNA 模板合成(DTS)奠定基础
Liu 课题组开创的DNA 模板合成(DTS) 技术,首次证实 DELT 构建环状肽文库的可行性 —— 以 DNA 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引导反应物有序连接,实现环状肽的精准合成。基于这一技术,Liu 联合创立的 Ensemble Therapeutics 进一步推动了环状肽的产业化研发。
2. 主流方案:DNA 记录合成主导文库构建
随着技术发展,DNA 记录合成逐渐取代 DTS,成为环状肽 DELT 的主流方法:
- 2018 年,GSK 报道首个 DNA 记录环状肽文库 —— 通过 6 轮合成反应,构建出含 2.4×10^12 个独特编码化合物的文库,刷新了环状肽文库的规模纪录;
- Neri/Scheuermann 课题组则开发 “预环化骨架偶联” 策略:先将预环化骨架连接到 DNA 标签上,再通过位点特异性化学修饰完成环化,提升了环状结构的多样性。
3. 技术创新:固相 DELT 与双展示平台
为解决 “水敏感反应兼容性”“功能筛选效率” 等问题,多个团队开发了固相 DELT 技术:
- Paegel、Kodadek、Lim 等课题组通过优化固相载体与反应条件,使 DELT 可兼容水敏感化学反应,同时支持原位功能筛选;
- 近期,Scheuermann 团队进一步提出 “双展示 DNA 编码环状肽平台”—— 结合自组装技术与两步环化策略,同时开发 “双连接子固相合成法”,显著提升了文库质量与筛选准确性。
三、DELT 筛选环状肽的核心挑战:数据解析的 “独特难题”
2020 年后,环状肽治疗领域的热度推动 DELT 相关技术快速发展 —— 大量兼容 DELT 的环化方法、高活性环状肽候选分子被报道(如针对 MDM2、GIT1 的抑制剂)。但与技术进展形成反差的是,环状肽 DELT 的数据解析研究严重滞后:
1. 传统数据解析方法的局限性
小分子 DELT 的筛选分析通常基于 “特征富集频率统计”:通过计数富集序列的频率,绘制三维散点图,解析 “结构 - 富集关系”(如单个构建模块的贡献),再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潜在候选分子,最终脱 DNA 合成验证。此外,小分子 DELT 还发展出多种数据校正方法(如标准化 Z 分数、泊松分布归一化、“活性分数” 计算)及专用工具(如 DELdenoiser)。
但环状肽的特性使这些方法难以直接套用:
- 构象灵活性高:环状肽的构象易受环境影响,相同序列可能因构象差异表现出不同结合活性,单纯依赖 “序列频率” 易误判候选分子;
- 疏水性较强:环状肽的疏水区域可能与 DNA 标签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导致 “假阳性富集”,干扰真实结合信号的识别。
2. 案例实践:MDM2 与 GIT1 筛选的 “两种典型场景”
研究通过两个案例(针对 MDM2、GIT1 的环状肽筛选),揭示环状肽 DELT 数据解析的关键原则:
- MDM2 筛选:MDM2 是 p53 的负调控因子,通过促进 p53 泛素化降解抑制其抑癌功能,是抗癌药物的经典靶点。由于其结构与生化数据丰富,常被用作筛选技术的验证模型。在 DELT 筛选中,多个子文库均出现相同的构建模块(BB)组合富集,这类 “跨文库重复富集” 可显著提升候选分子的可信度;
- GIT1 筛选:GIT1 与 β-PIX 的相互作用与肿瘤进展、转移密切相关,但二者结合界面极浅,难以通过小分子调控,而环状肽是该靶点的理想调控工具。在筛选中,部分富集信号仅出现在单个子文库中,这类 “孤立富集” 需通过更严格的验证(如脱 DNA 合成后 SPR 结合实验、细胞活性检测)排除假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使用的 DNA 编码环状肽文库(DECPLs)包含 8 个子文库 —— 各子文库使用相同构建模块,但采用不同环化策略(如氧化二硫键形成、巯基 - 亲电试剂交联),这种 “同模块、不同环化” 的设计,可有效区分 “环化方式” 与 “序列” 对结合活性的贡献,为后续分子优化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四、总结与展望
DNA 编码文库技术(DELT)凭借 “高多样性、低门槛、强兼容性” 的优势,已成为环状肽药物发现的核心技术之一 —— 从早期的 DNA 模板合成到如今的双展示平台,DELT 的技术迭代持续拓展环状肽的结构空间;而针对 MDM2、GIT1 等靶点的筛选案例,也为解决数据解析难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未来,随着 “环化方法标准化”“数据解析算法优化”(如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环状肽构象)“筛选通量提升”,DELT 有望在更多难成药靶点(如浅结合界面 PPIs)的环状肽发现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环状肽治疗从 “潜力领域” 走向 “临床应用爆发期”。
#环状肽药物 #DNA 编码文库技术 #DELT #药物筛选 #难成药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