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网络世界漫游指南:MAC地址、MAC层与LLC层的奇幻之旅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数据包,正准备从你的电脑出发,前往互联网的另一端进行一次冒险。你只知道目的地的IP地址(就像你知道朋友住在“北京朝阳区幸福小区”),但你怎么才能走出这栋大楼(局域网),找到正确的路线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今天的三位主角:MAC地址、MAC层和它形影不离的伙伴LLC层。它们是你局域网之旅的“身份证”、“交警”和“万能翻译官”。


 第一章:MAC地址——你的全球唯一“硬件身份证”

在你出发前,先低头看看自己胸口别着的名片,上面印着一串奇怪的号码:`001A2B3C4D5E`。这就是你的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或者硬件地址就像做网络三级题中遇到的一样。

   它从何而来? 这张“身份证”是你的出生证明(网卡出厂时),由设备制造商直接烧录进去的。理论上,全世界每一个网络设备的MAC地址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避免了“我是谁”的身份纠纷。
   它有何用? 在局域网这栋“大楼”里,IP地址那种“逻辑地址”不好使。交换机这位“大楼管理员”可不认“幸福小区”这种地址,它只认MAC地址。你的数据包被装进一个叫“数据帧”的信封里,信封的开头就明确写着:
       收件人MAC地址: `001B2C3D4E5F` (比如,是隔壁办公室的打印机)
       发件人MAC地址: `001A2B3C4D5E` (就是你!)

交换机一看信封,哦,是给打印机的,立刻就能精准地把它投递过去。所以,MAC地址是局域网内部“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送货凭据。

生活小比喻:
如果把IP地址比作你家的邮寄地址(`XX市XX区XX路XX号`,这个地址你可能会搬家改变),那么MAC地址就是你本人的身份证号码(`110101199003077XXX`,这个号码是唯一且伴随你终身的)。

 第二章:MAC层与LLC层——数据链路层的“金牌搭档”

现在你知道自己是谁了,但你要怎么上路呢?局域网就像一条只有一个车道的繁忙马路(共享介质),所有设备(电脑、手机、打印机)的车都要往上开。如果大家同时踩油门,岂不是要撞个稀巴烂?

这时,就需要交通规则了。而制定和执行这些规则的,就是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两位官员:MAC先生和LLC女士。


 MAC层:雷厉风行的“交通警察”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子层,是负责维持底层秩序的“交警”。他的工作简单粗暴但极其重要:

1.  制定交规(介质访问控制): 他规定了所有车辆上路前必须遵守的规则。最著名的两条交规是:
       CSMA/CD(先听再开,边开边听): 这是以太网马路上的规则。司机(设备)想发车(发数据)前,必须先竖起耳朵听(载波侦听),如果马路没车,才能开上去。开车的同时还得继续听,万一听到撞车声(冲突),就必须立刻后退、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再重试。
       CSMA/CA(先听再开,挥手示意): 这是WiFi无线马路上的规则。因为无线环境太嘈杂,很难听到撞车。所以司机不仅要先听,还要先挥手(发送一个很小的RTS请求发送帧)跟路口基站(AP)示意,收到基站挥手回应(CTS清除发送帧)后,才敢放心开上去。

2.  管理地址(封装/解封装帧): 他会检查每辆车的“身份证”(MAC地址)。你的数据包从网络层下来,MAC警官会把它塞进一个“数据帧”信封里,并在信封上写好收件人和发件人的MAC地址。收到帧的时候,他也会先核对地址:“这封信是给我的吗?”,不是就扔掉。

总之,MAC警官负责所有具体、底层的脏活累活:能不能上路、怎么上路、地址对不对。

 LLC层:八面玲珑的“外交翻译官”

LLC(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是位于MAC警官之上的“文官”。她举止优雅,负责更高层次的协调工作:

1.  隐藏差异,统一接口: 网络层(IP协议)的大佬们很忙,不想关心底层是“以太网”马路还是“令牌环”马路。LLC女士的作用就是屏蔽不同MAC技术的差异。她对上层领导(网络层)说:“领导您放心,不管下面什么情况,我保证给您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流。” 她是一个完美的“抽象层”。

2.  流量控制和差错恢复: 如果接收方设备处理不过来,LLC女士会温柔地说:“喂,MAC警官,先让对面的车慢点发,我这边快堵死了。” 她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协议 multiplexing(多路复用): 你的电脑同时运行着很多程序(浏览器、游戏、微信),它们的数据都往下走。LLC女士就像一个公司的前台,她接收到的数据帧,会根据一个叫SAP(服务访问点) 的标签,决定是交给上面的IP协议处理,还是交给IPX等其他协议处理,确保数据能找到正确的“部门”。

总之,LLC女士负责逻辑层面的管理和调度,让不同底层技术能和谐地为上层服务,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

 终章:携手共进,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你的数据包之旅:
1.  你的数据包带着IP地址目标出发。
2.  LLC女士接手,为你准备好标准的格式,并打好内部标签(SAP)。
3.  MAC警官接手,查看目标IP对应的MAC地址(通过ARP协议),把你塞进“数据帧”信封,写好MAC地址。
4.  MAC警官根据他制定的交规(CSMA/CD或CA),在合适的时机把你送上局域网这条马路。
5.  交换机(大楼管理员)根据信封上的MAC地址,成功将你送达给目标设备。

所以,MAC地址是唯一的身份标识,MAC层是管理物理介质访问和寻址的执行者,而LLC层是确保逻辑链路可靠和统一接口的协调者。它们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共同在数据链路层为我们编织了一张高效、有序的局域网。

下次当你感受到网络畅通无阻时,别忘了在心里感谢一下这三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文章转载自:

http://r76UExdW.rfwrn.cn
http://4PIt6N6F.rfwrn.cn
http://lSQbcLZx.rfwrn.cn
http://6eIIuaYe.rfwrn.cn
http://57xzvoPs.rfwrn.cn
http://T8zY9drK.rfwrn.cn
http://xgsjsFYS.rfwrn.cn
http://S9gp3FXb.rfwrn.cn
http://LH2wk8rO.rfwrn.cn
http://ksSxCdDs.rfwrn.cn
http://dAOP0YGU.rfwrn.cn
http://zuYfVJOr.rfwrn.cn
http://cjGKDhVL.rfwrn.cn
http://BVQZ9jPU.rfwrn.cn
http://N33WrE4R.rfwrn.cn
http://XRSTVoL3.rfwrn.cn
http://Tyifxan6.rfwrn.cn
http://OzSddWUi.rfwrn.cn
http://wDD05xj6.rfwrn.cn
http://GFRgW6V7.rfwrn.cn
http://DQAmyzXb.rfwrn.cn
http://vlykGYX0.rfwrn.cn
http://FzTXYlmR.rfwrn.cn
http://FeBw4q5o.rfwrn.cn
http://w4Bonh4K.rfwrn.cn
http://n0zftwAZ.rfwrn.cn
http://ZwNLMy2h.rfwrn.cn
http://ZaEmn5u9.rfwrn.cn
http://rn0VKiQy.rfwrn.cn
http://J9zQ0Mmd.rfwrn.cn
http://www.dtcms.com/a/365449.html

相关文章:

  • 从儒略日到航天轨道:时间与坐标系的探索之旅
  • torch学习 自用
  • Ubuntu22.04下编译googletest源代码生成.so动态库
  • 现在你问「怎么剪枝」,其实就是在 循环里面提前判断,如果后面剩下的数字不够了,就不用再递归下去了。
  • 神经网络模型介绍
  • STM32的时钟系统与时钟树的配置
  • pip的缓存
  • 嵌入式人别再瞎折腾了!这8个开源项目,解决按键/队列/物联网所有痛点,小白也能抄作业
  • 【Rhino】【Python】将开放曲面转换为边界线和填充
  • Kotlin编程学习记录2
  • H3C UIS Cell 3020 G3服务器更换raid卡安装ONEStor记录
  • Python - Union联合类型注解
  • 数据库函数详解:COALESCE 到底有什么用?
  • 微硕WINSOK超低阻抗MOS管 WSD30100DN56在汽车高性能系统中的应用
  • Ubuntu22.04中使用cmake安装abseil-cpp库
  • oracle 从一张表更新到另外一张表的方法(MERGE)
  • java面试:可以讲解一下mysql的索引吗
  • 部署MYSQL主从同步超详细过程
  • Kafka面试精讲 Day 6:Kafka日志存储结构与索引机制
  • 【stm32】定时器中断与定时器外部时钟
  • RTSP流端口占用详解:TCP模式与UDP模式的对比
  • 首届中国AI项目管理大会成功召开圆满闭幕!
  • 【BigWorld 游戏服务器引擎】数据落地方案自动化详解,及Java实现方案的探索
  • 关于ES中文分词器analysis-ik快速安装
  • 理解用户需求
  • word删除指定页面
  • Django get_or_create 方法详解
  • AP5414:高效灵活的LED驱动解决方案,点亮创意生活
  • LangGraph MCP智能体开发
  • Docker学习笔记(一):容器基础、生态与安装实践